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整整花了20年,這家上海科技企業為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找到了“關鍵之鑰”

2023-01-25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農業

上海麥傑科技是外包嗎

整整花了20年,這家上海科技企業為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找到了“關鍵之鑰”

一條無人的生產線,機器之間如何實現相互配合?一臺精密的機床,如何確保生產出的成品不超誤差?資料,是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之鑰”。

資料採集、資料傳輸、資料分析、資料互通……生產線上裝置之間的資料流動起來,企業才有望開啟數字化轉型的大門。而上海麥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花了20年,致力解決傳統工業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資料難題”。

讓裝置“開口說話”

如今,一塊“智慧大屏”幾乎成了企業“標配”。“企業的網際網路平臺搭好了,但是裝置接不進來,看似智慧的平臺其實就是一個‘花架子’”。麥傑科技總經理鄭雁鵬長期從事工業資料管理工作,對如今企業“一窩蜂”安裝智慧平臺現象表現得異常冷靜:有的企業安裝了智慧平臺,但平臺上用的都是離線資料,平臺和生產線沒有連線在一起,怎麼能實現給工廠“賦能”?而工廠數字化轉型,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智慧平臺和生產裝置“兩張皮”的問題。

資料採集,是工廠數字化轉型遭遇的第一個難題。

採集生產裝置的資料,關鍵是讀懂裝置的協議標準。“就像給手機充電,只有讀懂手機的協議,充電器才能把電充進手機裡。”鄭雁鵬說。作為快消品的手機,即使是不同品牌,如今基本也都做到了充電協議一致,但是要讀懂工廠裝置的協議,在鄭雁鵬看來,“比登天還難。”

整整花了20年,這家上海科技企業為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找到了“關鍵之鑰”

麥傑科技工作人員現場工作時的場景

且不說不同廠商生產的裝置協議標準不同,即使是同一廠商不同型號的裝置,協議標準也不一樣,甚至不同生產批次,同一型號裝置裡面的協議也很可能不一樣。如果面對的是一臺從未接觸過的新廠商生產的裝置,就像發現了一個村落的“未知的語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萬國部隊’。需要把每一臺裝置的協議讀懂才能進行資料採集,這非常難。”

如果連企業生產裝置的資料都採集不到,數字化轉型從何談起?“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有人和錢就能‘砸’出來的,而是要一點一點地突破。”

為此,麥傑科技花了20年,研發出了一套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資料管理架構方案,其自研的工業軟體實時資料庫“openplant”,不僅支援傳統及虛擬化架構下的unix、linux、windows等主流作業系統,還全面支援國產晶片和國產作業系統,為中國企業智慧化升級搭建起一條快車道。

值得一提的是,openplant資料庫提供的大資料探勘技術,已經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在工業實時資料處理領域的壟斷,躋身全球資料庫頂級產品行列。

讓資料“動”起來

讀懂了工廠裡裝置的資料,存到哪裡?

“對企業而言,gb級的資料儲存就已經很大了,但是從工業上來看,gb體量已經完全不夠。”鄭雁鵬舉例說,一臺風力發電機上需要檢測的點位有1000至1500個,而一個風場中至少有100颱風力發電機,如此龐大的資料量,對資料儲存的要求越來越高。

整整花了20年,這家上海科技企業為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找到了“關鍵之鑰”

麥傑科技硬體產品已經實現應用

麥傑科技專門研製了工業硬體產品——“邊緣計算終端”。從外觀上看,這個黑色的小盒子不過一本書大小,但其內嵌高效能工業實時資料庫,具備毫秒級資料實時採集能力,還能夠實現資料超高壓縮,能讓壓縮比達到1:300,原本需要300gb儲存空間的資料,如今只佔用1gb,還有無失真壓縮、有失真壓縮、智慧壓縮三種模式供使用者自主選擇,在有效保障資料精度的前提下提供最優資料儲存模式。

更進一步說,資料不是“為了存而存”,而是“為了用而存”。只有讓採集的資料“動起來”,工廠裡的無人生產線才有希望“轉起來”。

在手機制造等精密加工行業,對實時資料的需求很高,“在一個精密加工車間內,數控機床有三萬臺,對資料流通的要求可達到毫秒級。”鄭雁鵬說,對此,“工業大資料一體化平臺”便發揮了作用。

結合其工業實時資料庫系統研發成果和上千家工業企業的工程實施經驗,麥傑研發的工業大資料一體化平臺具備資料整合與開發、生產運維排程、離線與實時分析、資料質量治理與資產管理、人工智慧技術和資料應用搭建、系統運維管理等全棧資料研發能力,“花架子”成了“指揮棒”,工廠裡的生產線越轉越快。

目前,麥傑科技已經為遍佈電力、石油、化工、冶金、環保、鋼鐵等眾多行業超過1000家大中型客戶提供工業資料管理服務,麥傑的工業物聯網資料平臺已經為超過8000萬臺裝置提供資料連線和資料分析。

欄目主編:劉錕

本文作者:俱鶴飛

文字編輯:俱鶴飛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