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

2023-01-22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兩大部類生產的發展速度怎麼計算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收錄於合集 #中國測繪雜誌 36個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2年第8期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

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019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了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將“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能力建設的關鍵措施。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區位優越,陸海資源豐富,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一國兩制”方針和“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建設等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各領域熱烈探討、積極探索的話題。

從地理科學資料著手發力,是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新時代下,資料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重要基礎戰略資源之一,地理空間資料作為能源、環境、人口、經濟等各種資訊的重要載體,覆蓋面非常廣,在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地理科學資料則在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地理科學前沿科學基礎研究、政府決策、公眾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具有關鍵支撐作用和重要意義。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

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

如何更好、可持續地利用資料?如何發揮資料應有的增值作用?則是站在海量資料基礎優勢上,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東數西算”工程能否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聽聽看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的分享。

讓資源匹配需求

“自古以來,人類都是在尋找資源中不斷遷徙。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有了能力,我們可以將資源進行調配,而不是人去進行遷徙。”劉小丁認為對於“東數西算”工程,可以看作一種國家層面上的戰略資源調動。

顧名思義,“東數西算”工程是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最佳化資料中心建設佈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的重要舉措,對數字經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實現“東數西算”工程,有利於最佳化國家整體算力分配。

劉小丁為記者解釋,在“東數西算”工程中,東西部地區工作重點各有側重。後臺加工、離線分析、儲存備份等業務對網路要求不高,這部分資料可以率先向西部轉移,由西部資料中心進行承接、統籌。但是,受限於網路長距離傳輸造成的時延,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等因素影響,西部資料中心並不能滿足所有算力需求,一些對網路要求較高的業務,如,工業網際網路、金融證券、災害預警、遠端醫療、影片通話、人工智慧推理等仍需留在東部。儘管如此,在東部資料中心節點範圍內,這些資料依然可以從一線城市向周邊進行轉移,同樣能夠滿足需求。

“我認為一些基礎的運算可以分配給西部去算;產出的結果和模型到東部來直接應用。當然有時候資料的即時性、時效性要求較高,這種情況在當地進行運算就更為妥帖。”劉小丁說。

而“東數西算”工程的另一出發點便是要促進綠色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滿足需求。劉小丁表示,無論是資料從東部樞紐轉向西部樞紐,還是從一線城市轉向周邊城市,無一例外都是希望算力需求與資源能源可以相互匹配、可持續發展。

“前兩年我國明確提出‘雙碳’戰略,碳達峰和碳中和也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減少碳排放,那就要使用清潔能源。”劉小丁以“雙碳”舉例,“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於引導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和經濟的全球競爭力。需要國家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努力兼顧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東數西算”工程便是“雙碳”戰略背景下的一次探索。

“廣東地區經濟體量大、需求大,電力資源需求自然也就大。在清潔能源上,我們整個水電站總量可能不如雲貴高原上一個水電站的產出,同理,西北地區的太陽能、風能相對豐富。資源和能源匹配不了我們的算力,再加上‘雙碳’的要求,如何合理利用、分配東西部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劉小丁說。

測繪成果佔先機

2022年3月,廣東省科技廳公佈了2021—2022年度平臺基地及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科技期刊等)立項名單。由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以下簡稱“測繪院”)牽頭申報的粵港澳大灣區地理科學資料中心建設專案成功獲批(現更名為“廣東省地理科學資料中心”,以下簡稱“資料中心”),該資料中心是廣東省首批建設的六家資料中心之一。

據劉小丁介紹,該資料中心由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及阿爾法公司(陳軍院士工作站)等單位聯合建設。現階段,共建單位已經擁有省部級相關科學研究平臺,並形成了穩定的科學研究團隊,為資料中心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

測繪院參與自然資源常態化監測試點工作調研

為什麼資料中心的建設選擇由測繪院作為牽頭單位?正是為了發揮測繪院在資料獲取、資料探勘、分析應用的優勢。

劉小丁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具備國內較好的地理資料基礎條件,坐擁一批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實施單位,科研實力雄厚,已建立了一批相關資料服務中心,諸如深圳市政府資料開放平臺、香港地理資料站、騰訊大資料平臺等,收錄和管理了極其豐富的地理資料資源,初步測算大灣區城市群總資料儲存量約佔全國的21。5%。但大灣區地理科學資料的管理和使用也面臨資料分散、標準不一、重複投入等主要問題,海量資料資源未發揮其應有的增值作用,資料中心的建立就能有效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測繪院本身在地理科學資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劉小丁強調:“我們的優勢其實就是我們有資料、有經驗,近兩年來,我院圍繞廣東省多源地理資料獲取更新、匯交整合、綜合分析和應用服務等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為政策決策提供資料支撐和智力支撐。同時,長期以來我們跟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能夠進行協同,調配好資源。”

近年來,測繪院開展了廣東省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體系構建,完成試點工作及10個地市國土三調資料與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融合,有力支撐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和“數字經濟”轉型升級。

在“三調”工作中,測繪院首創資料成果初始庫建設模式,首次實現內外業一體化線上協同舉證,保障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有效性;綜合運用BI+GIS技術,搭建臨時用地生命週期動態監管平臺,強化了對臨時用地復墾恢復的監督預警;建立廣東省自然資源線上巡查系統,實現了省、市、縣、鎮四級自然資源資料匯交和執法監察聯動管理。

基於這些成果,測繪院目前已經形成了基礎資源清單和需求資源清單。依靠現有超過60類的地理科學資料,逐步形成地理科學資料分級體系。

總結來看,資料院在現有資料資源建設方面,擁有多時相、多尺度、多型別的廣東省基礎地理資料和各類專題資料;具備跨平臺、多感測器的測繪裝備體系;擁有機房和實驗場地3800平方米,建有局域雲超級計算系統,能夠滿足多型別海量資料傳輸需求。

在資料分析與研究方面,擁有自然資源部華南熱帶亞熱帶自然資源監測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自然資源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有專門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資料價值挖掘與增值服務。

在服務應用方面,開展完成了自然資源動態巡查監測研究與應用、廣東省新型基礎測繪研究與應用等多項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專案。

在資料中心的建設中,測繪院能夠發揮其資料應用和服務基礎的優勢。

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

資料中心建設交流現場

資料中心的下一步

在劉小丁看來,資料中心的建立只是第一步,“東數西算”工程拓寬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料建設之路,讓資料中心的發展能在“高速路”上朝目標邁進。

“資料中心將於2023年1月進入試執行階段,未來兩年將在四大方面進行最佳化與完善。”劉小丁梳理了接下來資料中心的發展規劃。

一是研發系列資料產品。計劃在基礎地理要素、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災害等方面研發系列資料產品,不斷豐富中心的資料資源。

二是構建知識化服務體系。以現有地理概念與應用需求為基礎構建知識本體,形成地理知識體系、構建知識圖譜,最終構建地理知識服務體系,提供地理知識服務。

三是做好資料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地方測繪學會力量,進行宣傳推廣,促進地理科學資料資源在廣東省的充分流動與應用;結合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自然資源協同創新中心和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平臺,形成一個高效益的資料資源共享迴圈。

“資料中心要發揮作用,那就是要儘可能應用資料,讓資料的價值不被埋沒。我們正努力在資料安全和共享應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一個是國家安全,一個是個人隱私安全。”劉小丁認為,資料中心的未來肯定不是隻服務於政府頂層設計,資料的價值應當被公眾充分挖掘利用,資料中心將會推出面向全社會的資料平臺,致力於為政府、科研院所、企業使用者、研究人員及公眾個人開展研究、資料應用提供地理科學資料。

劉小丁坦言:“目前資料處理、應用、共享等方面難點都很多,首先是剛剛提及的安全保密問題;其次,是國家的政策調整問題,像這次的‘東數西算’工程,如何將政策落地,真正讓算力和資源匹配也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東數西算’工程中也涉及了資料分類、彙總、分發的問題,現在測繪方式日新月異,不同來源、不同格式之間的資料怎麼融合互通?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東數西算”工程正處於起步階段,從資料中心的建設出發,劉小丁認為政府應做好“東數西算”的整體規劃工作,地方政府落實並支援規劃的落地實施。配合“東數西算”工程,測繪企業應將先進測繪技術、服務方式結合“東數西算”的資源合理分配、可持續發展的要點,發掘新的創新點。無論是硬體、軟體還是服務方式,均可以結合“東數西算”,有更深層次的創新,讓資料在各個地方發揮其應用的價值。

“我們可以暢想,但是始終要腳踏實地。”面對未來“全國算力一張網”成功織就的美好願景,劉小丁認為,測繪地理資訊產業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部門資訊化與智慧化提供統一的空間基底,是落實國家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指示的技術支撐。藉助“一張網”,可以將網際網路地圖,高精度自動駕駛地圖,高精度實時定位,快速遙感影像獲取、處理、釋出等服務作為著力點,繼續發揮測繪地理資訊不可替代的優勢。

END

文 / 本刊記者 關曉晴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張永超

初審:齊 陽

稽核:彭震中

宣告: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資訊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資訊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新增關注,可線上訂閱

原標題:《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 讓資源匹配需求——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院長劉小丁談“東數西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