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握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2023-01-22由 典則起名 發表于 農業

種子的飽滿度以什麼表示

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握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在平時的業務中,經常性的遇到家長諮詢關於孩子的問題,有關於孩子身體的,有關於孩子學習的,有關於孩子培養方向的,各有各的問題,各有各的重點,但是作為家長的一片慈愛之心是相同的。應一些客戶的要求,今天寫一篇關於孩子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對廣大父母們有所幫助。其實不管是孩子培養的方向還是學習或者是身體,都是養育孩子中間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可以從一個大的角度來把握,這個角度就是天人合一。

這個天人合一看上去挺神秘的,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得了解天地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華夏先祖透過對天地的觀察,發現掌握了一套認識天地、把握天地,運用天地的人文系統,開創了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華夏的先祖們對於生命的認知或者說對於人的認知,也是從天地開始的。華夏文明裡認為,萬物皆為陰陽二氣所生,清陽生而為天,濁陰降而為地,天地含精,兩精相搏而生神,神化萬物,人為萬物一員。華夏文明中的神,不是一個人格化的東西,乃是天地運轉,四時交替,晝夜輪轉,而形成的的一種造化萬物的能力。人作為萬物中的一員,乃是天地交合而生,自然會被天地運轉所統御,進而有了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作為標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列子說,天地相合而生萬物,得天地之和氣則生人,得天地之偏氣則生禽獸。

人的生命實際是假借天地之氣而生的,很多人看到這裡認為是胡說八道的,人的生命明明是父母給的。不錯人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但也是天地給的。父精母血裡面蘊藏的是天地之精,兩精相搏而化育出子孫的生命。也即是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精氣的延續,但也是天地之氣的交合所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華夏文明裡,每逢重大的節日,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因為我們是祖先精氣的延續,是天地的孩子。天地為本,因時因地因人之差異,而造化出不同的人。每個人受孕初生時,父母的身體狀體不同,也即是所含天地之精不同,出生的地方不一樣,出生的時間不一樣,造化的陰陽二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但是氣有相近,又可以以氣分成不同的大類。

瞭解了生命的本質,咱們再說一下人生長的階段,從大的方向來說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從母體出生來劃分,脫離母體之前謂之先天,脫離母體之後謂之後天。一個合格的父母如果要養育出一個優秀的生命也得從這兩階段下手。孩子的先天就好比一顆種子,這個種子的飽滿程度,對以後這顆種子的成長,是會起到相當大的影響的。這顆種子的飽滿程度取決於父精母血交媾時,父母的身體狀態和交合時的外界氣場。這個對於準備要寶寶的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的身體狀態與與外界五氣中和相配合,才能孕育出一個飽滿的種子,這個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對於已經出生的孩子,這個先天的稟賦,也即是種子的飽滿程度,是很難改變的。中醫裡面講腎為先天之本,指的也即是這個。這個時候對於孩子幼年時期的身體狀態是影響很大的,很大一部分小寶寶出生後體弱多病,讓父母操碎了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在這裡。

孩子脫離母體之後,就開始了後天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著重講一下。人出生後,最關鍵的影響就是人的生辰八字,起到的影響也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對人性格的養成非常關鍵。孩子未脫離母體之前,是靠母體的氣血的推動來成長的,不算是獨立的個體,屬於母體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一切都是被動的,不能自主的呼吸,但是一旦脫離母體,肺部一開啟,就會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從這個時候開始成長的力量就需要自己來獲取了。孩子出生時,呼吸的空氣,也即是外界的氣場就是生辰八字,是會對孩子起到一些主導型的影響的。這個時候就好比把這顆種子種到了地裡,這個地肥沃與否的關鍵就取取決於外界的氣場。比如說我現在寫文章的時間2019年9月11日15點31分,八字排盤就是己亥年、癸酉月、辛亥日、丙申時。中國有句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同樣的種子因為氣的不同,生長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可見八字的重要性。從身體本身來講生辰八字對於孩子五藏六府氣血的影響是巨大的,從性格、運氣來講,生辰八字也會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生辰八字是認識瞭解一個人最直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瞭解了孩子,將來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少走彎路,才能對孩子的培養教育過程中把握先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就是孩子出生以後父母的養育和教育方式也相當的重要,有很多孩子的身體和學習的問題,其實是出生後這個階段的錯誤養育方式造成的。內經有云:“人之初生,目不能睹,口不能餐,足不能履,舌不能言。”嬰兒初生腎中水火未旺,三個月火盛,兩目有光而能視,八個月水充,兩齦有力而能餐,一週歲髓旺髕骨生而能走,三年則精長而滷合,則靈識開,也就是老百姓常說小孩不記得三年以前的事。孩子三週歲身體的雛形才能完全長成,這個三歲之前的生長時間段,第一要務是母乳。母乳不足沒辦法需要喝奶粉,但是隻要母乳能夠,儘量不要喝奶粉。一些明明有母乳非要孩子喝奶粉的父母,就是成心不讓孩子好好成長。因為母乳不同於奶粉,母乳中含有精氣,孩子可以直接吸收,但是奶粉吸收起來就麻煩一些,居然有人相信一些奶粉能夠益智,真是夠沒腦子的。再就是嬰兒出生天性未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或者說不光是從母乳中獲取營養,也會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正氣,來滋潤自身的成長,隨夏天以長養陽氣,隨冬天以收藏陰精。但是很多父母喜歡夏天空調開得很低,以為孩子怕熱,冬天家裡暖氣恨不得到30度以為孩子怕冷,結果造成孩子陽不能長,陰不能藏,進而身體不適,反而認為是孩子難養,更有甚者被孩子的體弱多病折磨的不行了,到處找神婆看,被江湖騙子說成是童子命,得花錢免災。明明是自己不會養孩子,非得說是孩子自己的原因,也真是夠可笑。嬰兒不怕冷也不怕熱,就怕風,也怕吃的太飽,年輕的父母多多注意一下。

再就是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三週歲之前的孩子儘量不要有意識的硬教他很多東西,明明自身靈識未開,非得讓他學東西,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心神虛弱,影響以後的智力水平。社會上給小孩開得智力開發班,簡直就是在害人。孩子在7歲之前就好比育苗階段,這個階段不需要太刻意的教授很多東西,這個階段是給身體打基礎的時候,也是心神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段要是過耗,會是孩子一輩子的損失。農民種地都知道,育苗階段要是長的太快,那這顆苗子是要被放棄掉的,因為過早的生長,以後是長不成才的,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神養的好,就好比電腦的cpu等級高,不在乎拉下的那點東西,後面學起來很快。要是cpu等級低了,以後再努力,學東西的能力和悟性也很有限。

東拉西扯的一大堆,在這裡多說幾句大家容易理解的題外話,從出生,到三歲這個階段,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比較少,一直處在家長的呵護,陪伴和保護之中。他們能接觸到的資訊,知識,技能教育,也都是跟父母學的。很多性格,都是這段時間形成的。所以這個時候言傳身教特別重要,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力極強,而且特別容易養成習慣。如果這個階段,父母陋習比較多,喜歡說髒話粗話,各種不良嗜好和陋習,孩子基本上一模仿一個準。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他們會預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喜歡吵架打架,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婚姻就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人成年後,對婚姻的很多陰影都是這時候形成的。缺愛,冷漠,對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感到悲觀。

孩子稍微大一些,三歲到六歲能懂一點事了,也開始有了一點自主的意識和行為。如果父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能夠理解並接受。這時候,也是很多觀念塑造的階段,所謂的三觀不正,很多是這時候開始養成,大概這個時候對孩子都會比較嬌慣。不管孩子做什麼,有什麼要求,都是無條件地滿足他和嘉獎他。這樣一來,就無疑給孩子一個訊號:無論我做什麼都是對的。他沒有是非觀,對傷害別人,冒犯別人,影響到別人,給別人帶來麻煩和負擔,他完全不當回事。他理解的對,就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理解的錯,就是誰妨礙他做這一切,就是錯。如果父母這時候還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把他往前推一步。那就是過度溺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家庭關係,父母淪為孩子的奴僕。孩子開始作威作福,父母做牛做馬。

大概7歲開始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階段,這時候的孩子,沒有煩惱,無憂無慮,腦子裡面亮堂的像明鏡一樣學什麼東西都非常快,這個時候記住的東西,甚至一輩子都忘不了。這個階段,就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這個要比知道對錯更高了一步,很多興趣愛好品味的形成,可以在這個階段打下基礎。孩子在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是非對錯的意識和判斷力,但是對於塑造他知識結構和心智模型的東西,是毫無分辨力的。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如果父母這個時候管教不嚴,孩子就會養成很多不良的陋習。接受很多垃圾智力活動的東西,充塞在自己的腦子裡面。

隨著年齡的不斷長大,孩子開始進入人格塑造的階段,是非對錯好壞他都有了一套自己的認識和觀念。現在他開始為做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做準備了,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時候大多數孩子會以身邊的大人為偶像做參照物,則會刻意的模仿偶像的行為舉止和說話方式,也是非常的關鍵。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告訴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偉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崇拜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很難會去變成人渣和混混,而如果這時候,父親母親都失位了,沒有在他人格雛形和粗胚的階段,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給他灌入關於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志向。沒有志向,就沒有目標和計劃,就會想一出是一出,人格一直不定型,跟風,隨波逐流。倒黴的話,碰到幾個人渣,一輩子都毀了。不良少年,不良少女怎麼來的,就是這關鍵的一步,父母沒有牽著他的手,告訴他人生應該怎麼走。因為父母沒有給他標畫出雷區分佈圖,他也只好自己去趟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