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廣州,優美生態更可期
2023-01-20由 南方Plus 發表于 農業
穗包括什麼地方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水平建設綠美廣州”,首次將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單章列出,成為十大重點工作之一。
報告還提到,要全力支援華南國家植物園高標準建設成世界一流植物園、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實施城鄉綠化。
“綠”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廣州推進生態建設的“題眼”,而全面推行林長制將進一步保護髮展森林園林資源,助力生態保護建設繼續走在前列。
推動溼地保護、生態修復
造林2。02萬畝、新造林撫育1。24萬畝、義務植樹8萬餘株,新增紅樹林12。05公頃、修復紅樹林67。67公頃,新增綠道32公里、質量提升208公里,完成鄉村綠化美化46個,建設綠美古樹鄉村2個,新增口袋公園35個、社群公園17個、立體綠化4。8萬平方米,建立“廣東省林長綠美園”1個……去年以來,隨著林長制深入推進,羊城大地的綠色底蘊也越加濃重。
“去年,我們積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節儉的廣州綠化高質量發展模式,生態底色日益凸顯。”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黨組書記、局長蔡勝表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高標準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全面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
林長治林,重在落實。廣州致力於打造溼地上的綠美城市,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工程是廣州重點抓的工作。從“北肺”白雲山到“南腎”海珠溼地,廣州一直在推進城市綠地核心的生態修復工作。
“2011年以來,我們先後參與萬畝果園總體規劃,主導設計海珠溼地生態恢復、海珠溼地品質提升、海珠碧道等專案。”廣州建築屬下廣州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院長李青介紹,基於自然解決方案,對退化溼地做出適當的人工干預,讓海珠溼地實現了荒廢果園向國家溼地公園的轉變。
李青表示,在修復的過程中,海珠溼地生態環境明顯變好,水質得到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的豐富,也使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廣州持續推進紅樹林、溼地公園、溼地保護小區生態修復,修復面積3800公頃。目前,全市已建成溼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溼地公園2個),設立溼地保護小區32個,形成了以溼地公園為主體,溼地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為補充的溼地保護體系。
此外,還編制印發了《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廣州市溼地保護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持續推進海珠溼地、南沙溼地等溼地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同時,接下來將建設一批省重要溼地,提升保護地遊憩服務功能,打造森林步道,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育工程。
林長盡責生態美,蔡勝表示,未來將持續溼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大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節儉的廣州綠化高質量發展模式。
提升生態空間質量
圍繞品質提升抓綠化,就是要推動綠化美化從追求數量規模向注重品質提升轉變。
如今,廣州市森林覆蓋率41。91%,森林蓄積量2102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地覆蓋率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3平方米。
綠色本底,生機無限。以從化為例,綠色是“大美從化”的城市價值基點和最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更是近年來從化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和成色。
近日,從化綠色發展示範區的規劃定位,立足於生態建設的成績單,釋出了再創輝煌的動員令——從化,以一域綠動,為綠美廣東、綠美廣州先試先行,為全省全市綠色發展探索經驗。
其中,從化區要求全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護從化示範區建設,積極推進全省碳中和試點示範區建設,有序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加快打造流溪河沿岸高質量綠色發展示範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綠色生態。
穩住老廣州北部生態屏障,環境競爭力。據廣州市林長辦二級主任科員章麗介紹,從化區加強對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的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在全區27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設立“自然保護地林長”。
“這裡的空氣質量連續多年在珠三角名列前茅,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9%左右,廣州“母親河”——流溪河在從化境內主要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章麗表示,從化區是全市各區進行林長制創新探索的一個縮影。
深入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廣州成效顯著。據統計,去年以來,推進重點生態區域建設,完成高質量水源林造林1。7萬畝;南沙新墾溼地透過省級重要溼地申報專家驗收,超任務壓減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1。7萬畝;推動碳中和行動,封山育林3808畝。
下一步,廣州將以推行林長製為抓手,不斷夯實綠色家底。章麗表示,未來將落實生態空間管控邊界,明確生態保護修復的區域空間、主體責任和目標任務,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南方+記者】鍾曉宇
【作者】 鍾曉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