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遼寧兩會時間 | 楊春風委員:推進遼寧生態化農業建設

2023-01-19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生態農業開發的服務好不好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胡婧怡

我國自1998年開始提倡設施化農業,如今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設施化農業國家。但對化肥、農藥、地膜等的依賴也日益加劇,導致農業面源汙染,並致食品安全的社會性事件屢有發生,土壤也因有機質耗竭而日益貧瘠。

為此,楊春風委員建議,推進生態化農業建設,促進遼寧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一是

以示範田為抓手,引領農民向有機生產模式迴歸或轉型。

如今,農民已很難從對化肥、農藥等的長期過度依賴中脫身而出,需要有科技人員或“新農人”經營的示範田為榜樣,以事實說明有機種植模式並不會導致效益的低下,從而使生態農業模式逐步復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示範不能止於生產,還要延伸到銷售環節,要讓農民看到整體效益,讓其確定縮減對化肥農藥等的使用,並不必然會以收益的消減為代價。二是

以現代科技的有效融入為抓手,增強農業的生產力。

中國農業的最大短板不在於科技的缺失,而在於科技與生產實際的脫節,尤其是科技成果的難以轉化。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於支援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經研究生培養單位自願申請,省級教育部門、農業農村行政部門和科協聯合推薦,專家諮詢,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援建設,其中遼寧入選24個,如盤錦市“盤山稻漁科技小院”旨在攻克養殖河蟹所遭遇的“牛奶病”等難題。要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通道”,以現代科技的切實加持,確保生態農業模式的生產力穩步提升。三是

以三產化農業為基礎,啟用農業所內含的鄉村生態等更多功能。

生態化農業不只是種養業的有機生產模式,還包括農業所內含的歷史傳承等其他功能的復甦。目前遼寧農業已融入觀光、採摘、民宿等諸多三產元素,使農業內含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這為生態化農業鋪墊了很好的基礎,不過還存在不足,突出表現是產品雷同,過度城市化、人工化,參與性尤其不強。生態化農業需要尊重各地的資源稟賦差異、民風民俗差異,妥善保持且呈現各地的生態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並以此形成各地鄉土文化的獨特性、標誌性,使市民有更多選擇並有更高滿意度,以此促進鄉村生態的變現能力。四是

著力培育“新農人”和“一懂兩愛”人才。

生態農業的發展固然亟需各級政府的引導與推動,但歸根結底,更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提升其整體素質就成了根本又迫切的需求。同時也需要有志於生態農業的新型人才的介入,需要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