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野草》讀書報告

2023-01-18由 安潼生 發表于 農業

魯迅的隱鼠是什麼品種

《野草》讀書報告

魯迅

1.1 主要敘述內容

這是魯迅先生唯一一本散文詩集,作於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的北京,包括23篇散文詩及1927年編成集子時所作的《題辭》。同時這也是魯迅所著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作品。

本書寫於“五四”退潮時,作品以隱晦、象徵的手法表達了一個啟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軍奮戰的孤寂、迷茫與疑懼,同時也表達出對“糊里糊塗生、亂七八糟死”的民眾的失望與希望之情。此作品區別於魯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徵是隱含著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

但是,魯迅自己也說,《野草》只屬於他自己。他在《寫在“墳”後面》一文中說道,“我至於終於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麼。比方做土工罷,做著做著,而不明是在築臺呢還在掘坑”,“我就怕我未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果實的人”。所以魯迅的東西是對自己的剖析和反思,但不一定適合別人。

1.2 較為特別的表達與處理方式

他善於用一些反差感很強的詞語組合成句,引起強烈視覺效果。

由於曾為醫學生的原因,魯迅的文字總有種醫學生的冰冷,而文章中包含生理的詞彙也層出不窮。如短短六百三十餘字的《復仇》中,“熱血”“血管”出現4次,“利刃”“殺戮”“冰冷”“淡白”出現10次,涉及到人的生理機能的詞如“血管”“呼吸”“嘴唇”“毛孔”“頸子”“裸著身子”等等的詞也是屢次出現。來源於“熱”與“冷”的溫差讓本人從生理角度感到不適,同時感到一種冰冷的壓迫感,彷彿讀著讀著我就是魯迅筆下那擁抱著,“裸著全身,捏著利刃,乾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鑑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的其中一人。這樣的場面讓人心驚以至於能達到“刺入靈魂”的效果。

在他的筆下,人的痛苦從身理到心理都表現得無比尖銳。首先是矛盾感。《復仇》裡相擁著的人卻時時等待著殺戮對方;《復仇(其二)》裡 “人之子”被玩弄、釘殺至死,極度的痛苦和歡喜竟然是由於同一物件——那些釘殺他的人;《狗的駁詰》中“勢利的”狗,竟說出“愧不如人”這樣的話來;《過客》中的“客”,憎惡虛偽的、牢籠般的舊世界的同時又不得不因為碰撞得頭破血流而停下;《墓碣文》中把陳舊的自己比作一具能說能言卻無心肝的死屍,對未來嶄新的自己抱有期待的同時又讓人覺察出其“自食心肝以明己志”的近乎病態的心理。

其次是“將美撕毀給人看”的悲劇色彩。《臘葉》中病壞的葉子讓人想起它青蔥的時候,對應著對覺醒的人從躊躇滿志到熱血浸灰的過程;《風箏》中寫小兄弟的“全然忘卻”的痛苦,也許正是反映著身為家中晚輩,長期受到長輩控制、壓抑以至於最終全然麻木、忘卻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每一遍讀來都有種讓人心驚的悔恨和痛惜,這邊是魯迅語言之哀美所在。

1.3 一些非常突出的句段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摘自《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魯迅的文字總是透著濃郁的血腥氣,濃郁的血腥氣中又透露著壯士斷腕的悲壯感受。我們總是說魯迅的語言晦澀,其實他是站在高層的思維角度來看待一切,因此格局也擴充套件到“人類”“人間”“造化”等物象,而著眼的點也在人類的最深的痛苦上——毀身涅槃的痛苦。於是代表著痛苦深淵的物象也被具體化為“廢墟”“荒墳”等事物,他的文字總帶著末世的幻滅感,而這正是當時時代所需要的刺痛,正是最痛苦的幻滅才能牽引最誠摯的反省。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野草秋夜》

我反而覺得《秋夜》中有關“棗樹”的討論是過度解讀。語言藝術自是作家的性格風格,何必探究?何必揣摩?魯迅是追求嚴謹的一個人,但是由於這部文章的散文詩性質,它的語言更傾向日記化、碎片化,如此平實化的語言也無可厚非。

“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野草好的故事》

這樣的文字是最真摯最快樂的情思牽動著而生成的文字,類似於《彷徨》中的《社戲》,可以在其中窺見美好的童年生活給幼年魯迅帶來的深刻觸動,以至於在苦悶、彷徨、寂寞如蛇纏繞的今日有一絲絲的慰藉之感。

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其實是很不尋常的經歷。年少時的家庭能給魯迅帶來這樣的條件,使他不用做在船頭撐杆搖櫓的長工家的少年,而是能坐著靜靜欣賞山水妙影野趣的小少爺。他眼中的澄碧的小河、岸邊的野花綠草、雞狗茅屋、白塔伽藍、農夫農婦、藍天白雲,都是澄澈的、可愛的、新奇的、獨一無二的。在這一方面,可以窺見魯迅的浪漫主義精神,他的鄉土抒情小說不落後於同時代的廢名、沈從文等人!

“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野草死火》

《死火》這篇文章非常具有奇幻色彩,一開篇就是“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賓士”這樣的獨樹一幟的場景,有一種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痕跡在。“高大的冰山”“珊瑚網”“黑煙”“烈焰”“鐵線蛇”“紅彗星”“大石車”等物象,如果作為奇幻小說而言尚欠筆力,然而用這去描述一個駭人的夢境卻十分生動鮮明瞭。在這樣一個夢境中,魯迅看到的一個稱自己為“朋友”的“他”,使自己有些驚慌地說道,“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這是魯迅自身意識的投射:提筆向黑暗的意志如同微弱的火苗,再冰冷一點可能就要熄滅掉。這裡的“我”和“他”是魯迅心中的兩個聲音,“他”代表的是受到挫折的前驅者,而“我”則是魯迅塑造的一個雖然旁觀但是有轉化為先驅者可能的人物,兩個人的對話正說明了革命正處於消沉期,以及對於新力量的渴求。

讓人不禁想到,在最痛苦的時候,魯迅仍然不忘記身為“野草”的使命感,不斷叩問內心使命、不斷加深記憶符號,民族的愚昧和創痛在他心中無限擴大,把他自己燒盡,而他也願意用自己的火來給予志士溫熱,讓他們不憚於前驅!

除了這些句段之外,優秀的句段還有很多,不一一羅列摘抄點評。但是從這幾段已經可以看出,作為一部生前也未出版的散文詩集,魯迅在其中更多的想表達的是個人化的情緒,類似於日記,發洩痛苦、儲藏苦悶、宣洩哀愁、回憶自己的一生。然而發人深省,深刻如匕首刺人。

1.4讀後感悟

想說一些與作品無關的話題,想談談時至今日,《野草》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其實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缺英勇的戰士,不缺優秀的領導人,不缺糧食不缺信仰,我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空前的滿足。但是有個問題,我們好像缺一種不安的感覺,我認為那是“思想”。

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思想與信仰相反,信仰可以不假思索,而思想、思考會帶來搖搖欲墜的危險。我們的文化其實從古到今都沒有變,那就是安分。安分的人,古有八股文取士的讀書人,但是大多數都籍籍無名,連歷史長河的一粒沙都不是;近代有屈服於官威淫威之下糾結於“辮子”的國民,他們大多是對“看砍頭”無比興奮的那類人;今有應試教育下的大量“卷王”和“卷王”的父親母親,一張張閃著金光的證書照亮的是他們貧瘠的臉龐。

他們不創造價值,所以他們從古到今只會是庸眾,在他們眼裡,那些不讀“正統”書、不說“正統”話、不談“正統”戀愛、不培養“正統”小孩、不參與“正統”老年生活的行為,在他們眼裡都是可笑的、甚至不屑一顧的。他們有什麼思想?他們有的只是眾人的思想。

我想,在現在,《野草》最需要我們看見的是——記住作為一個“人”的意識覺醒的時刻。只要這一刻你認識到了你是一個“人”,你就有了爭取自身自由的想法了,你就有了無邊無際的想法和難以控制的衝動,因為你會發現人生有無限可能,而思想漫無邊際。這個過程將無比痛苦,因為需要你與很多“安全”的東西撕裂開來,就像100年前的魯迅那樣,把自身剖開、再剖開,看自己的內心,拷問自己的靈魂,明白自己的去路,最終成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