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寒露“捉”早稻

2023-01-18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六十年代工分怎麼算的

「本文來源:常州日報」

俗話說“寒露捉早稻,霜降一齊倒”。意思是說,到了寒露節氣時,早稻可以收割了;到了霜降節氣,包括所有的秋熟農作物都可以收穫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總是吃不飽,口糧是一熟接不上一熟的。因此那時各生產隊都會有計劃地種上幾畝早熟水稻,到寒露節氣時就可以收割。因此可以說,寒露節氣是那個年代解決農民口糧的“加油站”。

由於早熟稻產量低,最高畝產一般也就五六百斤,所以大部分田地還是會種植畝產高達1000多斤的“農墾58”晚熟稻。俗話說“不種立冬麥”。可晚熟稻一般要過了立冬後才可收割,為了不影響小麥播種,農民只能加強田間管理,用河泥澆麥、撩麥光等措施來保證麥苗的安全過冬。

那個年代農民們還不懂得科學種田,靠的都是經驗和老法,雞叫做到鬼叫,肚子還總是吃不飽,年終分配時只能算到七八角錢一個工,超支戶比比皆是。那個年代農業生產普遍都“缺肥少藥”。怎麼辦呢?農民們自有神通。他們把稻田埂上的草連土剷掉一層,剷下來的草皮挑到場地一隅,與各家各戶灶間和堂屋剷下來的“千腳”泥(那時家裡都是泥土地)還有麥殼等攪拌後,堆成座座小山,然後用河泥塗封,讓其發酵後再挑到稻田當肥料。趁著田裡活不急時,生產隊長會組織男壯勞動力組成罱河泥隊,烏黑的河泥肥效好,可以當作液肥澆在稻田裡。婦女和孩童們也不閒著,他們組成割草隊伍,起早貪黑地搖船到無錫東亭、常州丁堰等地割草,船上裝滿了草後,除了留下搖船拉縴的,其餘人只能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身體,徒步幾十裡走回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小學畢業了,雖然還只能算是一個準社員,但由於我體壯力氣大,所有重活累活也都能幹了,我要求加入了罱河泥隊伍,因為罱河泥掙的工分多,我願意。記得有一次我罱完河泥回家吃飯,揭開鍋看到一碗“飯”和一海碗雞蛋羹——說是雞蛋羹,就是一個雞蛋燉一海碗的那種蛋花湯。可這,已是母親專為我開的“小灶”了。我知道,這碗“飯”是母親從粥鍋裡預先撈出來的,看著一鍋不見米粒的粥湯,我哪能咽得下這“飯”呢!趁家人不注意,我毫不猶豫把“飯”倒進了粥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