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斜巷裡,土生葡人的節日

2023-01-17由 新華社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土生葡人現狀如何

斜巷裡,土生葡人的節日

畢美淇(左一)、畢嘉麗(左二)、畢嘉寶(右二)、畢美娜(右一)與友人在葡萄牙一處莊園暢飲(受訪者供圖)

文/姚衛群

《環球》雜誌記者 林睎瑤

從澳門大三巴牌坊背後的街巷一路向東,步行百餘米後會看到一處幾十級的臺階,沿階而下,就來到一條名字挺奇怪的小街——瘋堂斜巷。這條長度約為220米的斜巷之所以以“瘋堂”命名,是為了紀念曾於此地開辦的麻風病院。

瘋堂斜巷的路面頗具葡萄牙特色。黑、白、紅三色小方石組合成簡潔明快的圖案。抬頭望去,兩旁不超過兩層樓高的建築以鵝黃調為主,棗紅為輔,給人一種熱情奔放的感覺。恍惚間,有種置身某個南歐小鎮的錯覺。

與附近幾個景點遊人如織的情形不同,瘋堂斜巷很少有熙熙攘攘的人流。

但每年的6月24日,大概是瘋堂斜巷最熱鬧的時候。這一天,澳門的土生葡人都會相聚在瘋堂斜巷中的一隅,一同慶祝“聖約翰節”。“聖約翰節”是北歐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起初,這一節日只是為了紀念基督施洗者約翰的生日,但隨著歲月的變遷,這一節日的宗教色彩已經淡化。

“土生葡人”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官方定義,在澳門主要指當地土生土長的葡萄牙裔人士及其後代。自16世紀中葉後,土生葡人這一群體已經在澳門生活了400多年。

“正確的選擇”

講一口流利的粵語、有著精緻五官的姍桃絲是土生葡人中的一員,現任亞洲及大洋洲區葡僑委員會主席的她,曾擔任過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姍桃絲的爺爺和外公是葡萄牙人,奶奶和外婆是華人,她在澳門出生長大,去葡萄牙學習深造,後又回到了澳門。

20年前,在澳門迴歸前夕,有許許多多像姍桃絲一樣的土生葡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加入葡萄牙的公務員編制,去葡萄牙重新開始;工作年限滿15年的,領取一次性補償金,然後提前離職;服務年限滿30年的,提前退休;留在澳門,在原有的職位上為澳門特區政府工作。

姍姚絲思前想後,自己遠不到退休年齡,而且生在澳門長在澳門,所有的親朋好友也都在澳門,雖然提前離職會有一次性的補償金,但始終會坐吃山空,最終她決定留下,為特區政府工作。讓姍桃絲選擇留下的主因,是她在與當時即將成立的特區政府的接觸中,感受到了他們對土生葡人的善意、理解和尊重。

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十八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時,原在澳門任職的公務人員,包括警務人員和司法輔助人員,均可留用,繼續工作,其薪金、津貼、福利待遇不低於原來的標準,原來享有的年資予以保留。

迴歸後,特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的官方語言之一。這讓不少不懂中文的土生葡人頓時放下心中的大石。

姍姚絲回憶道,慶幸自己當初選擇留在澳門,“當時有朋友不聽我的勸告,離開了澳門,他們在葡萄牙需要工作到六十七八歲,現在澳門的社會福利明顯更好,事實證明我做了正確的選擇。”

雙語的機遇

不過,迴歸後選擇留在澳門的土生葡人,也面臨一些環境轉變,需要花時間適應,比如語言環境。以街上的路牌為例,迴歸前,路牌上的葡文大概佔三分之二的位置,中文只佔三分之一;迴歸後,中文在葡文上方,兩種語言各佔一半的位置。姍桃絲坦言,學好中文是融入迴歸後澳門社會的一條重要渠道。

2003年,在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的提議下,中央政府同意澳門成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經貿交流的平臺。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籌備工作重擔,就落在了熟知中葡文化的姍桃絲及另外數名同事身上。

姍桃絲剛得知自己被委以重任時十分害怕,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她回家向丈夫哭訴,“我先生安慰我,這是澳門特區政府對我工作能力的信任,應該深感榮幸,努力克服困難及挑戰。”

當時的澳門,鮮少有承辦國際會議的經驗,由姍桃絲等組成的6人工作小組,在籌備工作之初,已飛去北京參與大量事前會議,由國家商務部、外交部的專員指導學習國際會議的禮儀及注意事項。“一切都要感謝中央政府對澳門的支援,否則會議不會如此順利地完結。”姍桃絲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然激動不已。

由中央人民政府主辦,澳門特區政府承辦的第一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部長級會議”順利舉行。來自安哥拉、巴西、維德角、幾內亞比索、莫三比克、葡萄牙、東帝汶等葡語國家的部長級官員們相聚澳門,共商合作。自此,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溝通、交往的平臺和橋樑這一地位,得到這些葡語國家的認可,土生葡人對澳門社會的重要作用也得到進一步確認。

如今的澳門,已成功舉辦多屆經貿合作論壇,也正緊抓機遇打造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姍桃絲表示,雖然不少土生葡人的家庭仍以葡語為主,但他們的子女大多在中文學校就讀,遠未達到澳門對中葡雙語人才的要求,她因此鼓勵年輕的土生葡人深耕中葡翻譯這片土壤。

讓姍桃絲感到高興的是,這些年來,除了在校教學和學習的老師和學生,有越來越多普通民眾加入到葡語學習的隊伍中來。姍桃絲告訴記者,“澳門形成了新一輪學葡語熱潮。”她說,澳門特有的歷史優勢外加中央和特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使得中葡雙語使用率有增無減。去年澳門共有4000多人在學習葡語,這一數字今年增至6000。

姍桃絲認為,真正的中葡雙語人才,前途無可限量,不論是投身公職還是加入私營機構,都必定大有作為。

傳奇“四姐妹”

在土生葡人中,畢家四姐妹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從1989年起,這四姐妹先後參加了四屆澳門小姐大賽,全部摘得決賽桂冠,創造世界選美活動的罕見紀錄。

與香港小姐奪冠後大多選擇直接出道不同,畢家四姐妹一直以平常心安排自己的生活,只有大姐畢美娜曾短暫涉足過娛樂圈。

據介紹,畢家四姐妹這一代,是家族的第五代土生葡人。一家人平時都以粵語、葡萄牙語為日常交流語言,且由於四姐妹從小接受葡文教育,粵語水平也僅限於聽說,讀寫基本不會。與年輕一代土生葡人從小接觸中文的情況不同,絕大多數土生葡人成年後才正式開始學習中文。

對四姐妹而言,中文很難學但學好很有必要,除了加強記憶外,她們各自“開發”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

大姐畢美娜曾在葡語學校上學時讀到中國歷史,從此深深喜歡上這門學科。“瞭解更多中國歷史知識是我學習中文的動力,你是不是覺得很意外?”她語氣俏皮地問記者。

一次機緣巧合,四妹畢美淇在北京語言大學報讀了一個短期的普通話課程。如今從事紅酒進出口貿易的美淇,跟內地的聯絡越發緊密,她表示,有時會跟隨澳門貿促局去內地一些城市參加展覽會。她還是北京和湖南海外聯誼會成員,跟內地朋友打交道的這些年,她深感不會普通話是行不通的。

二姐畢嘉寶學中文也有妙招——追國產劇,她告訴記者,剛看完《如懿傳》《甄嬛傳》,現在又開始追一檔北京衛視講裝修的節目,她強調要看普通話版的節目才過癮,“如果聽不懂會倒回去再聽,還是聽不懂的話就看字幕,如果看也看不懂還可以問老公”。

“我從澳門旅遊學院短期中文培訓班學到的中文,暫時只夠看電視。”畢嘉寶表示自己還得繼續學習。

畢嘉寶提到的中文課程是澳門特區政府推出的“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中的一項。近年來,在“人才建澳”的理念下,特區政府致力於構建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提出構建學習型社會,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等措施,旨在鼓勵居民持續學習和提升技能。

目前,“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已經開展到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的計劃期限是2017年4月1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凡2017年至2019年任一年度12月31日或該日期前年滿15歲的澳門居民可獲得上限為6000元澳門幣的進修資助。居民可使用這項資助,參與本地及外地的持續教育課程、高等教育課程及證照考試。

(姚衛群系澳門遊澳集團中匯傳播高階策劃專案經理)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絡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