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2023-01-14由 新京報 發表于 農業

梯田種小麥嗎

00:26

山西聞喜縣衛家莊村旱地小麥豐收。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早晨6點,山西聞喜縣衛家莊村民們開始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村口,等待農機手到來。今日芒種,正是村裡旱地小麥收割的日子。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俯瞰山西聞喜縣衛家莊村。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收麥子的多是留守老人

會聚在村口的人群中,以老人居多,很少有年輕人。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收麥子的以老人居多。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雖然是山坡的旱地,但幾十年的整理下,聯合收割機已經可以作業,主人家只要指出自家地塊的邊界,其他的都由農機手包辦,所以很少有年輕人回鄉收麥子了,在外面打工,一天可以賺幾百元,回鄉一天,就損失一天的收入。而請農機手收割,每畝只要30元。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農機手駕駛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聞喜縣山多地少,在衛家莊,包括旱地,人均也只有一畝多,有人在山坡上的旱地裡種過中藥材,後來又放棄了,種回了小麥。

“太累,顧不過來,”60歲的李桂英告訴記者,種藥材要精細管理,但收益不如打工穩定。種小麥則輕鬆多了,基本上不用管,從播種到收割,全部都是機械化的,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尤其是旱地,草比較少,比水澆地更省心,甚至有時候,連藥都不用打。

半個世紀的旱地改造

早晨7點多,太陽已經很高,氣溫逐漸升起來了,三臺農機開始在地裡收割,衛家莊的農戶們,則聚在陰涼地裡乘涼,聊天。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地裡一片繁忙的景象。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這是一片200多畝的山坡地,從山坡底部,一直延伸到接近山頂的地方,形成了一塊長條狀的麥田,兩邊是剛好容一輛收割機通行的土路。

坡地被整理成一層層平整的梯田,每一層,都是包括了好幾家人的地,沒有田埂,但主人可以精準地分辨出哪幾行是自己家的地,和平原上的大田作業不同,農機手每收完一家,就要把收割機裡的糧食倒出來,這樣才不會弄混,很多時候,倉裡只有半倉。這樣的收割,明顯比大田作業更慢一點兒。

這些梯田原本只是普通的山坡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的人們開始改造坡地,把坡地變成一層層平整的土地,幾十年中,又開發了多種增產方式,使得這裡的旱地小麥,從畝產80多公斤,提高到普遍200多公斤,最高的示範田裡,則可以達到近400公斤。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一望無際的麥田。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漸漸遠去的麥收記憶

35歲的劉軍輝,是少有的幾個年輕人之一,他帶著週末放假的孩子,一起到地頭看麥收。他告訴記者,他“趕上”過人工割麥子的年代,那時候,這片山坡地裡,比現在“熱鬧”得多,也辛苦得多。“從坡頂到坡底,每一處都有人,早晨三四點就到地裡了,一直幹到上午11點左右,氣溫太高,不能幹活了,就回家休息,下午三四點再來,幹到天黑”。

人力收割的年代,從開鐮到糧食歸倉,要經過收割、運到打穀場、碾壓脫粒、運回家多道工序,兩畝小麥需要一家人大約兩天的時間,但現在,收割機只要十多分鐘就行。地頭有收糧食的車來回巡弋,可以直接賣給糧站。也有人想自己留一部分,用自家的電動三輪車拉回家,晾曬在門口的水泥地上,或者曬在路上。

芒種日,糧農忙收穫

金燦燦的麥田。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更年輕的人們,漸漸沒有了麥收的經歷,也沒有了麥收的記憶,村裡的合作社負責人劉恩軍告訴記者,現在有託管種植的服務,外出打工的人,把自家的地託管給合作社或農場,從種到收全程不用下地,最後等著收糧、或者乾脆收賣糧的錢就成。

新京報記者周懷宗

編輯唐崢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