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2023-01-14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農業

草原母牛生產期間放牧嗎

本週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週,明天也就是10月16日,將迎來世界糧食日。今年我國確定的主題是“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聚焦這十年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取得的成就。

“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在產能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國穩步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穀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為支援糧食企業有錢收糧、積極入市,促進農民售糧變現、增產增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指導地方建立健全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累計為3300多戶企業發放市場化收購貸款2100多億元。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牢牢守住“種糧賣得出”底線。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另外,這十年我國農產品種植、生產、供應更加豐富多樣,棉、油、糖穩定發展,肉蛋奶、水產品、果菜茶供給充裕。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未來我國糧食和農產品需求總量將進一步增加,綠色安全、營養健康、多品種、高品質將成為發展方向。

會種地到“慧”種地 鹽鹼地裡的智慧農場

有了豐富的耕地資源才能有力地保障糧食生產。如今智慧化、數字化、無人化的耕種模式,讓昔日農作物難以生長的鹽鹼地也能種出好糧。下面我們就跟隨一位種地達人,去現場感受。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負責人潘修強:大家好,我叫潘修強,以前我也是在城市坐辦公室的,現在我是榆樹村的村民,大家眼中的新農人。我們現在眼前看的這片稻田,以前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透過我們這幾年的努力,把它變成了良田,並且我們還建立了智慧農場。我領大家看看我們的智慧農場到底是怎麼智慧的。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負責人潘修強:我們這個無人收割機正在作業,來看看我們的操控平臺是什麼樣子。這就是我們的操控平臺。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技術人員葛豔俊:我們未來的農田幹活,農田作業就跟打遊戲一樣,坐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喝著咖啡就可以把農活去幹了。然後我們一臺這樣模擬器可以接管多臺裝置。我現在是遠端操作農機,然後我們也可以透過系統,把它駕駛到地裡面去之後它自動駕駛,根據我們規劃好的路線自動駕駛。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負責人潘修強:我們巡視的無人機已經開始起飛了,它就是我們指揮中心的一個千里眼。我們要是沒有這個巡視的無人機呢,我們每個田塊,就十五垧地就得需要人去看。現在有它呢,就可以代替50個人的巡視效果。

現在我們新農人的小夥伴,正在透過電腦來操作農田。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技術人員葛豔俊:我們就透過這樣的標準農事、標準模板、標準種植資料來指導種植,我們的新農人每天手機裡面就能看得到今天應該幹什麼,是系統自動下發的任務。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負責人潘修強:在我們團隊裡,只有我和我同學歲數偏大點,剩下都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技術人員葛豔俊:我之前就是農村孩子,現在我們學習了更好的技術,有了更多的自動化、網際網路這些思維,重新回到農村,希望在農村裡面做點大事兒。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技術人員沈強:我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了,扛著鋤頭或者是手開拖拉機,天天在地裡面來回跑。現在我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面,我們可以把我們很多工作都能做了。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技術人員 李雪:現在這個勞動強度降低了,工資也翻倍了,所以我選擇了回到農村,從事了農業。

大國糧倉裡的科技範兒 記者探訪中央儲備糧最大單體庫

手中有糧,還要守護好糧。接下來跟隨總檯記者的鏡頭,一起去中儲糧大連直屬庫,也是目前最大的中央儲備糧單體庫看一看,大國糧倉裡的科技範兒。

遼寧省大連市的中儲糧大連直屬庫,是目前最大的中央儲備糧單體庫。這裡究竟有多大?大連庫的總面積達到62萬平方米,有87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這裡的總倉容達到了128萬噸。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現代化糧庫當然不能只靠面積大,還有高科技護航。這裡就是大連庫的智慧化運營中心,相當於整個糧庫的中央處理器。智慧化糧庫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智慧出入庫“一卡通”系統、智慧糧情監測系統和數量監測系統。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總檯記者季熠非:只要糧食進入到倉內,這裡的糧情監測系統就可以自動監測糧溫、倉溫、外溫等資料。同時倉內的可遠端遙控的高畫質攝像頭,可以將我手中這樣的小小的玉米粒放大到手掌這麼大。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中儲糧大連直屬庫黨委書記田子清:目前,這樣的智慧化糧庫系統已經覆蓋了我們中儲糧的900多家直屬庫和分庫,8萬多個高畫質攝像頭和473萬個糧情感測器,共同構成了國內最大的糧食倉儲物聯網,堅決守住管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

玉米“變身記”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黑土地,是我國主要的玉米產區之一。長期以來,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隨著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玉米深加工的產業鏈在不斷延伸。

天氣變冷,熱飲暢銷。玉米汁成為不少“養生族”青睞的飲品。你能想到嗎,這杯玉米汁,連杯子和吸管都是由玉米變成的。

田間地頭的金黃玉米,經過收割和脫粒,搭上運輸卡車,來到加工廠,開啟了“變身”之旅。整車的玉米粒像瀑布一樣傾瀉而下,進入專用的輸送通道。第一站先過個“安檢”,目的是把石子、沙土等雜質清理出去,得到淨糧。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接著,玉米粒要在密閉的鋼罐裡,泡一個“酸性澡”,然後再經歷研磨機和離心機的“千錘百煉”:分離、洗滌,乾燥、加工後,生產出澱粉、糖類及氨基酸,這些主要深加工製品保證糧食安全和營養供給的同時,就算“提前畢業”了;另一部分還可以再利用的玉米原料則繼續“變身”之旅。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現代化的加工艙內,這種玉米輔料在160~170℃的高溫下融化,融化後的黏稠液體被注射到模具內,有製造吸管的模具,也有製造刀叉的模具,各種智慧的機械手忙得不可開交。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經過冷卻,由玉米“變成”的吸管、刀叉、杯子、盤子等各種日常用品終於“揭開面紗”。

和最初的形態相比,現在的它們,身價倍增,市場需求旺盛。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玉米深加工製品廢棄後,可以在土壤中降解,從而實現“從地裡來、回到地裡去”的迴圈。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底氣

中糧生物科技專案負責人崔兆寧:玉米是變身最多、最複雜的農產品,從初級加工到深度加工,再到高附加值加工,越變附加值越高、應用領域越廣。現在,玉米精深加工已經形成一條“黃金產業鏈”,玉米高附加值轉化也能使農民從中受益,從而形成良性的迴圈。

文/王琰 梁麗娟 蔣樹林 陳燁煒 魏宇翔 裴奔 張英林 周軍 季熠非 趙文彬 張旭成 劉柏煊 張傲然 劉悅欣 王梓 姜萌 劉強 梁洋 吳剛 徐洋 趙丹陽 盧正橋 裴洋 於大賀 黑龍江臺 吉林臺 遼寧臺 河南臺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