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春雨中,聆聽歷史的回聲——遊衡南縣慄江鎮漁溪王氏宗祠

2023-01-13由 掌上衡陽 發表于 農業

慄江鎮有多少人口

春雨中,聆聽歷史的回聲——遊衡南縣慄江鎮漁溪王氏宗祠

衡陽晚報3月19日訊(記者周瑞華)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這幅氣勢不凡的對聯刻在崇本堂前的石柱上,是明代應天府尹李珊的手筆,凸顯了漁溪王氏宗祠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

3月10日,淅瀝的春雨澆落無數春花。在衡南縣慄江鎮兩位年輕工作人員王冬、蔣文的指引下,記者瀏覽了位於該鎮隆市村漁溪組的王氏宗祠。這個宗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這個有“衡陽第一家”之稱的祠堂,讓人不得不仰視,因為層高很高。宗祠建築格局為三組四合院對稱式主體,崇本堂居中,兩旁是賢達祠、節孝祠,前後兩進間綠地,綠地中有個高大的鐵香爐。春雨中沒有其他遊客,祠堂裡少了喧鬧聲,顯得格外肅穆莊重。

據衡南縣文化遺產事務中心副主任陽天舒介紹,王氏宗祠始建於宋代淳化五年(994),到2021年已整整1027年。明代永樂16年(1418)大修,清康、雍、乾、光年間都進行過維修。祠堂原名“楚南第一家”,明代衡州知府史中奉明成祖朱棣旨意改為“衡陽第一家”並親筆題書,現在大門上方仍是他題的字。1990年,文化部撰寫的《中國名匾》把王氏宗祠的門額匾收入條目,省建築學會編寫的《湖南建築志》將它作為唯一的宗祠建築錄入,2007年6月它還上了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

“王氏宗祠由崇本堂、賢達祠、節孝祠、羹梅閣、培槐閣和配套的廂房、廂樓、戲樓、閒房側院組成,還有頗具古風的門巷、過道、內外院牆等附屬建築,後院有碑林和王氏先祖的塑像。”陽天舒曾對王氏宗祠做過認真研究,並撰寫文章宣傳推介。

據他介紹,祠內珍藏有始修於宋嘉佑六年(1061)的族譜,至今已經歷15次修譜。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蘆陵永叔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始修譜作序,後有元翰林院學士吳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等83位名人及王氏後裔作序,其族章族規中36條家訓,47條家規,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民風民俗。

王氏宗祠歷史悠久,宗族文化深厚,為研究地方史和宗族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是湖南省儲存規模較大、較完整的明清建築。宗祠佔地1941平方米、有房28間。祠堂由48根石柱支撐主體屋面,石柱上的對聯有明代尚書湛若水,曾朝節,明嘉靖八年(1529)狀元、地理學家羅洪先等數十位名人的書法真跡和重要題跋,祠內外的木雕、石刻、泥塑等人物、花草、鳥蟲造型琳琅滿目,是明清時期江南古民居建築風格的代表作,是研究宗祠建築的重要例證,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現在,衡南縣已經把王氏宗祠作為全域旅遊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推出。慄江鎮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正在盡力擦亮這張古老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