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麥+好種 川麥育種實力強

2023-01-12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四川種小麥嗎

麥+好種 川麥育種實力強

四川農業大學溫江區試驗田裡的“中國春”。 闞瑩瑩 攝

麥+好種 川麥育種實力強

闞瑩瑩 攝

耕讀川麥演繹麥+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實習生 袁宇君

記者要告訴你一個世界公認的事實,五大主糧中,中國的小麥很牛;在我國,川麥也很牛!

“四川作為全國小麥主產區之一,今年小麥播栽面積超900萬畝,較‘十三五’開局之年的1632萬畝,減少了近一半,但是產量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水平。這背後,小麥育種、栽培的科研力量功不可沒。”近日在大邑縣安仁鎮舉行的小麥新品種蜀麥830規模化生產示範現場驗收會上,驗收專家組副組長、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與農藥肥料處二級調研員吳德芳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

隨著一代又一代四川小麥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川麥在我國乃至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

四川小麥 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若說豐收是千百年來中華農人心中最樸素、熾熱的企盼,增產則一直是小麥育種、栽培科學家不變的科研攻關主題。與黃淮海、長江中下游麥區比較,蜀中多陰雨、寡光照,加上盆地溼度大,小麥病蟲害高發,四川並不具備小麥生產優勢。四川甚至還是條鏽病等主要小麥病蟲害的多發地。

2019年,我國小麥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小麥種植總面積接近3。56億畝,河南的種植面積為8560萬畝,我省的種植面積接近917萬畝。我省小麥的平均畝產低於全國的375。4公斤,更低於小麥生產大省河南的437。1公斤。

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卻對四川小麥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我們領先世界的水平,我們千萬要自豪,外國(法國)比這麥子好,人家是 300 天的麥子,但我們是不到200天的麥子。”4月中旬,趙振東院士站在梓潼的麥田裡表示,在四川陰雨、寡照的氣候條件下,四川700多公斤的畝產紀錄,不比800多公斤的畝產紀錄差。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任天恆跟記者算過一筆時間賬:理論上,小麥生育期每增加一天,畝產就增加一公斤。四川小麥生長期普遍在180天左右,與我國河南等北方麥區(平均畝產400公斤以上)230天生長期左右相比,少了近2個月,與法國等歐洲麥區(平均畝產500公斤左右)300天生長期相比,少了一個季度。

自中國最早的小麥研究小組之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小麥遺傳育種中心於上世紀40年代成立起,包括四川農業大學、綿陽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一代又一代小麥專家守望著四川麥田。先有了“繁6”“綿陽11號”等品種“橫空出世”,打破四川麥區低產“魔咒”,後有“川麥”“綿麥”“內麥”“川育”“川農大”等系列小麥品種在全川乃至全西南範圍不斷推廣,帶來一次又一次豐收驚喜。

2020 年,四川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平均畝產普遍達到400公斤-450公斤,部分已躍升到500公斤以上,這個水平已與河南的平均水平相當!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中國統計年鑑資料統計,2019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不到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貢獻超過七分之一的糧食產量。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我省種植規模化的提升,四川小麥也將有更多貢獻。

種質資源 “成都光頭”影響世界

“換田不如換品種”,這是小麥種植人的口頭禪。“小麥品種在進化,病蟲害同樣在進化。因此小麥品種經過一段時間的種植,抗性都會有所減弱。”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育種專家劉登才告訴記者,近年來四川小麥新品種不斷湧現。

“全川種植的小麥,100%是本省自培品種,有些品種還輻射了整個西南麥區。”省農科院副院長、育種專家楊武雲自豪地說,“在小麥上,我們完全不存在卡脖子的情況。”

小麥優品的湧現,背後是我省小麥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的長期積累。

初夏,在省農科院位於成都市郫都區的試驗基地裡,科研工作人員從全世界蒐集的5000多個小麥資源,以及利用這些資源選育出的優質小麥新品種,在陽光下茂盛生長。在四川農業大學溫江區試驗田裡,僅節節麥材料就有300多份。整個大學共擁有3萬多份麥類作物種質資源,除中國種植資源庫外,這裡是擁有麥類物種資源最多的地方。

“說起咱們四川地方小麥曾走向世界、推動世界小麥學科重大發展的故事,一定有許多人難以置信。”嗅著襲人麥香,楊武雲站在田埂上,向記者介紹起了四川小麥育種家培育出的品種“成都光頭”的一個選系——“中國春”的故事。

這個擁有動人名字的品種於20世紀初,被先後引進到英國、加拿大、美國。其與黑麥親和性非常高,是一個可用於雜交試驗和遺傳分析的好材料。育種家西爾斯利用“中國春”創制出一整套以六倍體小麥染色體單/缺體材料,為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定位打開了大門,大大推動了世界遺傳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

“由此可見,種質資源對於打好種業‘翻身仗’意義重大。我們保護評價創新種質資源,就是為了能讓育種家培育出更多優質的品種。”楊武雲介紹,作為小麥種質資源方向的科研人員,首先是保護這些珍稀的種質資源,然後透過科學分析,評價出適合不同育種家需求的基因。同時,要創新利用種質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作物發展態勢,創造出更多的優質種質資源。

“回顧川麥發展史,歷代小麥育種、栽培、種質資源科研人員的心血令人動容。”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專家、四川農業大學原校長鄭有良表示,科研永無止境,“小麥川軍”定將帶來更多驚豔世界的“科技新希望”。

延伸閱讀

首次完成黑麥基因組圖譜四川貢獻大

今年 3 月,四川農業大學聯合國內多所大學(包括河南農業大學)以及科研單位,完成了黑麥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組裝,成果發表於最近一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這是育種界首次完成對黑麥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對麥類作物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前小麥、大麥基因組精細圖譜組裝均已完成。

同期雜誌也發表了德國萊布尼茨植物遺傳與作物研究所Nils Stein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釋出了歐洲栽培黑麥“Lo7”的基因組組裝結果,揭示了黑麥易位染色體片段對小麥遺傳改良的重要作用。

本文來源: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