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咪蒙“死”了,她一手構築的文字傳播大廈是如何傾倒的?

2023-01-12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農業

大眾傳播學是誰寫的

咪蒙“死”了,她一手構築的文字傳播大廈是如何傾倒的?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歌果馬

不同於咪蒙本人此前發聲的停更兩月,此次咪蒙公眾號徹底登出有著不同的意味,以人民日報為例的主流媒體對咪蒙團隊的批判讓我們明白大勢已去。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今後主流發展是隻會越來越重視依法治理網路空間,維護網路健康。

但是,自媒體時代,咪蒙談資熱鬧看完,吃瓜群眾稍顯疲憊。我們不妨攜帶著局外人的冷靜和清醒,在這個後真相時代裡,從大眾傳播學的角度探究一下咪蒙到底是如何促成了自己文字大廈傾倒的。被登出公眾號,會是咪蒙一派的永遠告別嗎?又或者是短暫的再見?

咪蒙發家致富的時候,公眾號的紅利時期早已過去,可偏偏她創造了奇蹟一般的流量,作為“商人”來說她是成功的。

運氣當然要佔到一定比例,但實際上咪蒙其實比大部分人都努力的多,文筆也好得多。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咪蒙經歷過很多失敗和挫折,在沒有紅之前,她曾經寫過三本書,結局不是被編輯遺忘就是被出版公司拋棄。在南方週末任職時她因為過於獨特的文風也常常遭受上司批評。投資影視公司,卻賠的血本無歸,這都是咪蒙的經歷。

而在因為公眾號而爆紅於網路上之後,她也維持著一天超過1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比你聰明的人比你努力,這就是她能超越其他自媒體的原因。

文無第一,筆頭上的事情誰都能說出個道理來。咪蒙一派成功地將她自己的道理簡單粗暴地講給了受眾。她們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矛盾,例如我們羞於直面的“性”,類似的詞語包括不侷限於處女、高潮、潛規則。像矛盾製造工廠一樣,流水線一般生產戲劇性的情節。又同時精確把握熱點,能夠抓住人內心。

在這些前提下,戲劇化的創作只會增色,只會有“故事是我編的,但我偏偏能說得你心服口服”這樣的效果。

從《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到最後一篇《去你大爺地,老子真的不想加班了!》,我們從這裡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標題黨正是咪蒙,沒有之一,取標題其實是一個很有技巧性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閱讀量。

為什麼會有標題黨的出現?因為哪怕出現題目與文章內容極不相符、差距很大的現象,一個好的標題也能最直接吸引受眾點進推文。咪蒙當然把握住了這一點。點進推文後就是一條訪問記錄,在流量為王的時期,取好標題可以獲取最直接的好處。

翻看咪蒙及其團隊的微信推文,一類是直白露骨的標題,讓人能夠產生聯想,從而想要點進文章裡。第二類是在標題裡製造衝突,提出疑問,將矛盾拋回給受眾本身。就是用暴力和粗俗喊出受眾最心底的話。

那麼,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咪蒙的受眾是誰?

販賣焦慮的咪蒙粉絲定位就是那批最焦慮的人,多數為女性,身處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關口,上要贍養老人,下要撫養孩子,還要和正處黃金期的丈夫以及丈夫身邊的花花草草鬥智鬥勇。

誰最焦慮?這批人最焦慮。情緒也最大,咪蒙抓住了這一點,從身邊人故事入手,為讀者人為增加故事沉浸感。抓住其仇富心理,抓住其痛點,緊緊跟隨社會的流行風向,行文結構的節奏感把握極好。

咪蒙一派,在鼎盛時期,一條廣告要將近一百萬。這已經不是自媒體,不是傳播學範疇的媒體,而是赤裸裸的生意和交易。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老祖宗一直傳揚著真善美,“真”字頂頭,包括著真心和真行,也有著最基本的含義:真實。寫作者職業道德往高了說涵蓋許多,往低了說就是一個底線。

《一個寒門狀元之死》一夜之間取得了1000000+的閱讀量,卻又在一夜之間被打“假”。寒門狀元的身份撲朔迷離,高考分數對不上,大學兼職的價格是錯的。這些微小卻又重要的細節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是假的。

時間如此寶貴,擱平時,沒有人會閒著查驗一篇文章的真偽。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這些細節反而會起到一個令人信服的作用。成也細節,敗也細節。咪蒙團隊高明之處就在於此,她們善於在虛構的世界裡提供暗示,暗示讀者內容是真實的。作者沉溺自己編造的故事中,先自我感動,再確保能夠戳中受眾的G點。

可在流量輸出巨大的情況下,咪蒙擁有的知名度變成了一把利刃。因為不匹配,流量輸出和自身能力不夠匹配。咪蒙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反過頭來插了自己一刀。

才華有限青年的名字很有意思,文筆並不是才華,按固定套路編造的故事,咪蒙派確實是才華有限。由此,傳播廣了,在更多人的注視下,咪蒙文章中的觀點裡的真假善惡都會被高度放大,不夠真實就導致,此時她的反而誤了自己。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編造得過於用力,文章本身即虛構,偏偏要誘導受眾相信其是真實的。末了還要補上一句,採用的是非虛構寫作,在咪蒙派的眼裡,一頭豬身上只要有一根毛是真的,這就是真的。同理,文章裡有一個現象是真的,這篇文章就可以稱得上是非虛構寫作,這就是真的。

雖然非虛構寫作目前還不是一個嚴謹、科學、邊界清晰的概念。但中國李海鵬認為“非虛構寫作”必須符合“真實”和“文學”兩條標準,即出現在文章中的所有內容都必須是真實的,包括“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人”與“真實的現象”等。這三點咪蒙派做到了嗎?並沒有。

她們沒有對故事進行深刻的採訪和複雜的調研,只是在一個密閉空間絞盡腦汁地自我編造。說句不好聽的,沾不上非虛構寫作的邊。

1970年,美國傳播學者蒂奇諾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知溝理論假說,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地位低者更快獲得資訊,因此大眾傳媒傳送的資訊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有擴大的趨勢。

可在資訊高速傳播的狀況下,傳播媒介發展極快的現在,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寬泛,反而上限效果假說越來越適合如今。乾一碗雞湯暖暖心夠了,天天喝雞湯,人就膩了。何況還有做不出雞湯的人時刻紅著眼剖析著咪蒙的成功。毒雞湯套路同樣不再適用。人們不好騙了。

個性“鮮明”的咪蒙派,不只是擁有著一批堅實的真愛粉絲,還擁有著一批堅定的反對者。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大,咪蒙傳遞出的不正確三觀導致反咪蒙群體也越來越多,對她深惡痛絕,呼聲越來越大。

而此時再堅定的追隨者也扛不住被冠以“無腦”的稱號。朋友圈抨擊完了《一個寒門狀元之死》,誰還好意思站出來說:我是咪蒙老師的粉絲。不被現在主流攻擊咪蒙的聲音diss才怪!

傳播學的角度看,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迴圈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站隊是對的嗎?不一定我們就能站對了隊。事件發生後,身邊出現了三種聲音。

佛系一方出大招佛系三連:她咋了?關我啥事?哎,這有啥好較真的。歸根結底是沒涉及到自己的利益;

支持者一方認為咪蒙老師話糙理不糙,在無數個深夜也曾深深觸動過自己內心;

反對者一方持有正直、偏激的標籤,高喊著為民除咪蒙,操心著咪蒙讓這個時代的腦殘越殘越多。這次數量最多的是反對者,那些真正持反對意見的人或許也不多,但列出來的道理有條有框,把路人也都號召成反對者。

含咪率成了檢測好友質量的一大標準,含咪率高,則好友質量低。

到此為止,咪蒙派的大廈搖搖欲墜。

在早些時候,當自媒體還在找路時,咪蒙已經半路出家成功創造了一個奇蹟。流量變現迅速,讓人眼紅不已。說話寫作的門檻之低,來錢之快,讓人昧著良心也要寫點觸動人心的假故事。

真的有那麼容易嗎?如果真的容易就不會只有一個咪蒙了。

咪蒙一派確實給同行人樹立了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即找準G點,罔顧道德底線,信奉流量為王,就可以大賺一筆。誰不想搞錢?誰跟錢過不去?不說自媒體的社會擔當意識是否淡薄,在絕對利益的誘惑下,保持本心難得很,可物以稀為貴,這點真誠和真心未必就不會打動人。

從咪矇事件中得到教訓,也要學習她成功之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咪蒙派的文章製造衝突一流,時事熱點抓的快,主流方向沒錯。標題也總能取得讓人有想要閱讀的慾望。這都是值得自媒體學習的。

什麼不能丟?你可以去抨擊去批判,但作為自媒體,要對自己傳播的資訊負責,最起碼要“真誠”,以heart換heart,才能收穫真正堅定的支援。

就像現實生活充滿著戲劇性,或許比咪蒙派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但往往荒誕得有理有據,更有說服力。與其活時間在編造故事上,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挖掘觸動人心真實故事,創造有理有據的荒誕。

永久關停微博和公眾號停更兩個月,對咪蒙而言可謂是不痛不癢的“自罰三杯”。

而時至今日,咪蒙大號徹底登出,雖然我們不知是被登出還是主動為了求生而登出。但是一個跡象是,小號“好疼的咪蒙”改名為了“大大的棉襖”,這是否意味著要捲土重來?

說句題外話,咪蒙文字大廈的傾倒,我們需要同情她嗎?真的不必。因為,雖然咪蒙“死”了,但更多的咪蒙還在路上。自媒體作為新的大眾傳播形態,其到底應該是“自”還是“媒體”?這值得我們借咪蒙一事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