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沒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訣是“給予”,但是怎麼“給”,你必須要知道這三點

2023-01-11由 婚姻與家庭 發表于 農業

一套衣服2000多貴嗎

沒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訣是“給予”,但是怎麼“給”,你必須要知道這三點

被採訪者:汪冰 文:賈方方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

採訪物件:汪冰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學博士,中央電視臺《等著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夜航》特邀心理專家,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十點談心》《解憂書房》嘉賓主持,著有《世界再虧欠你,也要敢於擁抱幸福》,參與翻譯《幸福的方法》。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我一個人很幸福,希望找一個人可以讓我的生活加分,讓自己感覺更幸福;如果不能,為什麼要結婚呢?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但稍作思考,你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首先,一個人和兩個人所構建的關係網路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們常說的,結婚並不只是兩個人相愛,而是兩個家庭結合,生活的複雜程度相應增加,這就意味著它有時候就是會讓我們感到不幸福。

所以,婚姻從來不等於永遠幸福,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承擔責任、為彼此付出中找到意義。

其次,很多人在結婚時都會說這樣一段誓言,大意是無論疾病、健康,無論貧窮、富有,都會愛他、照顧他、尊重他、接納他。這其實也道明瞭親密關係成立的重要條件是給予而非索取,否則,親密關係必然會破裂。

更為重要的是,和很多人以為的索取或接受使人幸福快樂不同,

給予才是提升幸福感的最好方法之一

。而培養牢固、親密關係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以給予者的心態開展這段關係。

01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說到給予,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哎呀,要為別人做這做那,想想都覺得累,怎麼會幸福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有大量不同的研究給出了同一個答案: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即給予能夠提升幸福感

婚姻裡,過得幸福的人大多是以給予者的心態在經營夫妻感情。

每次出差回來,丈夫都會帶一些特產送給妻子,好吃的、好玩的、有特色的飾品、衣服等,且選擇大包小包地親自帶回家,而不是網購或快遞。別人覺得他太呆板,但他卻很堅持,因為妻子收到禮物時的歡呼雀躍是他最快樂的時刻。

不僅兩性關係,這種現象在親子關係中也非常普遍。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哎呀,第一次發現看孩子開心比自己開心還開心。”還有一個朋友說:“我覺得能夠為孩子做些什麼,陪他一起成長,這是一種為人父母的特權。”他們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不難看出,給予行為能夠提升別人的幸福水平,比如女友開心、男友幸福、妻子雀躍、孩子快樂。透過對方的反饋,我們能夠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感:

因為我做了什麼,所以發生了一些美好的變化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情感賬戶的概念,給予行為其實就是在往情感賬戶裡存款,有存有取、存多於取,情感賬戶才有結餘,關係才能繼續。而且,有些存款還會在關鍵時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給予所帶來的幸福感更深刻、更持久。比如有時候兩口子吵架,妻子想到丈夫曾經為自己做過的一件暖心事,就偃旗息鼓了。

給予行為大多是善意、慷慨的,無疑為親密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接受者也更願意回以善意和慷慨,促使關係良性迴圈

。比如妻子很少做家務,老人有意見時,丈夫都會積極維護,並主動包攬家務,因為他知道,妻子在其他地方付出很多。

沒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訣是“給予”,但是怎麼“給”,你必須要知道這三點

02

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事實上,不少人知道給予很重要,也很認真地做了,結果卻不太理想:對方不領情,自己還氣個半死。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涉及給予的3個確認:

第一,先確認對方需要什麼,給予才能有的放矢。如果不問對方需要什麼,只是一廂情願地給予,很容易費力不討好。

我認識一位妻子,她每天把家裡收拾得一塵不染,並要求家人不能亂丟東西。結果,丈夫嫌她把家搞得像展廳,兒子嫌她管太多。自己這麼累還得不到家人理解,她很生氣。

妻子的給予是一個無比干淨的家,丈夫和兒子也贊同家裡不能太髒,但不願意過於整潔。妻子沒有了解家人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給予,讓對方覺得她根本不在乎他們的感受,也不是為了愛他們而付出,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潔癖”帶來的焦慮。

我對她說,你花了那麼多精力把自己累成這個樣子,只證明了一件事情: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小時工。但這是你在家庭中的最大價值嗎?花一個小時掃地和花一個小時陪伴家人,哪個是家人更需要的?

第二,還需要和自己確認,給予時才能量力而行。我的需求是什麼?我能做什麼?我不想做什麼?我的底線在哪裡?只有對自己誠實,雙方才能享受給予。

被領導批評後心情很不好,媽媽還是堅持給孩子講完了故事;身體不舒服,不想做飯,但一看孩子又不忍心,只好掙扎著起來做飯……如果對孩子的給予建立在媽媽的自我透支上,最終換來的是媽媽的委屈以及對孩子的高期待。但凡孩子有讓媽媽不滿意的地方,她就會訴說自己為他付出了多少,要求孩子不能辜負自己。給予變成索取甚至是控制,非但沒有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反而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其實,媽媽可以如實告訴孩子:“寶貝,媽媽心情不好,想一個人靜靜,你可以自己先玩一會兒嗎?”“寶貝,媽媽生病了,你能不能照顧一下媽媽?”告訴孩子自己無法成為完美、全能的媽媽,既是對自我的給予(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對孩子的給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更重要的是,只有先給予自己,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給予他人,否則很容易透支自己,變給予為索取。

有位妻子向我訴苦,在他們家,所有人有事都找她。大兒子說,媽媽,我的書在哪兒呢?小兒子說,媽媽,我的玩具呢?丈夫說,我的襪子你放哪兒了?一旦她說不知道,所有人都會責怪她。

我問她,他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其實是她把他們慣成這樣的。他們每次問她東西在哪兒,她都會幫忙,而且很快找到。雖然她內心有100個不願意,但行動卻在告訴別人:有事可以找我,我都能幫你解決。

第三,在給予時,我們必須確認自己的給予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很多人不注意確認這一點,最後把對方寵壞了。他會認為你做是應該的,不做就有問題。結果,自己在關係裡變得越來越卑微,還幻想對方有一天良心發現。據我觀察,這是不可能的。有時候,你需要教會別人尊重自己的給予。

具體怎麼做呢?可以借鑑朋友間相處的原則,比如讓對方知道傷害你是有成本的,用憤怒明確告訴他你的底線在哪裡,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做。

還可以換位思考:你會尊重什麼樣的人?通常答案是:有自我主張、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底線、能夠捍衛自己尊嚴和權益的人。

所以,當別人不尊重你的給予時,你可以選擇停止,這是給予者的自由。

沒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訣是“給予”,但是怎麼“給”,你必須要知道這三點

03

全盤考慮,動態平衡

有些給予之所以沒能帶來幸福感的提升,除了確認不足外,還涉及維度問題。

不少人會下意識地認為,給予就是主動做些什麼,其實,給予除了主動做些什麼,還有主動不做些什麼。有時候,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空間、獨自面對挫折,不過多幹涉,就是最好的給予。

在丈夫情緒低落時,妻子特別喜歡說:“你跟我聊聊唄。”丈夫越說沒事兒,妻子越覺得事兒大,追問個不停。妻子的本意是希望給予丈夫幫助,哪怕解決不了問題,疏導下情緒也是好的。但是,男人傾向於工具性的交流,覺得如果不能解決問題,寧願不說。這時候,妻子要做的就是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

給予還需要全盤考量,比如給予的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給予不是單次互動,而是長期的,不要盯著某件沒做到的事不放;給予不只限於親密關係,還有親子關係和整個家庭關係的互動,這兒做得不夠,可以在別處補上。

舉個例子,程式設計師娶了一位藝術家妻子,為表達自己的愛,他把工資卡、儲蓄卡等全都交給了妻子。妻子很不開心:“你就像個ATM機,只知道吐錢,我需要的是說話、交流。”丈夫很為難:“我真的說不出浪漫的話。”兩個人陷入了僵局。

最後,妻子想到一個辦法:坐在沙發上的時候,讓他一隻手玩手機,另一隻手拉著她的手。說不出來甜言蜜語沒關係,換成丈夫擅長的肢體語言就好了。這種給予的方式讓丈夫感覺很輕鬆、自在,雙方都很享受。

沒錯,提升婚姻幸福感的秘訣是“給予”,但是怎麼“給”,你必須要知道這三點

此外,給予者不能一味給予,也要學會做接受者,否則,不僅因為過度透支自己讓給予難以為繼,別人也不敢接受你的給予。

我認識一位職場女性,她非常強大,把身邊的人都照顧得特別好,簡直就是個小太陽。我問她累不累,她說不累。能量守恆,只出不進怎麼會不累呢?因為她一貫以強大示人,沒有人覺得她需要關心和幫助,多苦多累都得自己扛,就連生重病都是一個人去醫院。

也因為她不接受給予,別人很難跟她走得很近,因為不接受給予就等於不承認自己有軟肋、有需要;有時候別人還會拒絕她的給予,因為過分熱情,不由分說地向別人賬戶裡打錢,對方反而可能覺得自己欠了外債。

接受者也要學會做給予者,否則,給予石沉大海,很難良性迴圈。

在這裡,我重點說一下積極反饋,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給予。妻子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菜,結果吃飯時,丈夫和孩子什麼反應也沒有,一個悶頭吃飯,一個低頭玩手機。妻子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下次誰還願意這麼辛苦呢?

其實,積極反饋並不難。可以誇味道:“味道很不錯。”可以誇菜式:“這道菜很有創意。”可以關注變化:“今天的味道和以前有點兒不一樣,你是加了什麼新調料嗎?”還可以誇態度:“老婆,你辛苦了。”總之,用對方最在意的方式告訴她:你的給予,我看見了、理解了、接收到了,謝謝你。如此,便在接受的過程中完成了最好的給予。

給予和接受還涉及平衡問題。實際上,關係中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在不斷失衡中的平衡。

就像家庭和職場的平衡,這周忙家裡多一點兒,下週忙職場多一點兒;給予和接受也是如此,有時給予多一些,有時接受多一些,我們要不斷覺察,隨時調整,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之道,才能收穫滿滿的幸福感。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汪冰:給予者心態更能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