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2023-01-10由 正史漫談 發表于 農業

節度使屬於哪個朝代有什麼權利

談到“杯酒釋兵權”,我們通常會理解為:趙匡胤透過一頓酒宴就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實際上,這一事件並沒有如此雲淡風輕,而是由一系列舉動/政策所組成、分步執行的整體解決方案。並且就後果來說,也是喜憂參半,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自安史之亂以來,將領擁兵自重、與朝廷分庭抗禮成了常態,唐朝的滅亡、五代的更迭,幾乎都是武將以下犯上、將自己以往服務的物件取而代之(後唐取代後梁除外)。但如果我們就此認為這一亂象全是藩鎮、武將的鍋,那就有失客觀了。這一時期的政權動盪主要分兩種情況:

第一類,確實是武將心懷不軌。後唐/後晉武將安重榮的那句話可以完美闡述這一邏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朱溫滅唐建立後梁、石敬瑭反後唐、趙匡胤取代後周……都屬於這種性質。

第二類,朝廷政策失當,過度防備、打壓藩鎮,對方為了避免兔死狗烹、武力反抗自保。比如在唐憲宗時期河朔三鎮曾經歸順中央,但朝廷處理不當、對藩鎮軍民採取歧視性政策,導致對方再度反叛;後唐李存勖迫害功臣,李嗣源趁亂取而代之;後漢劉承祐忌憚大將郭威、殘害其全家,導致對方起兵造反……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因此,唐朝中期至宋朝建立前,之所以呈現出“朝為比肩之人,夕便有君臣之分,政權更迭如同走馬”的亂相,本質是

制度徹底敗給了人性

:安史之亂引發了朝廷與地方之間的信任危機,統治者與武將階層的利益很難得到制度性的劃分、保障,傳統的君臣之禮蕩然無存;雙方為了攫取權益,完全付諸於權謀、武力,由此導致了持續上百年的惡性迴圈局面。

可以這麼說,只有統治者能夠合理解決雙方的利益劃分問題,武將奪權、藩鎮造反的亂像才有可能被終結。而趙匡胤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基於以下兩點優勢: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其一,後周世宗柴榮打下的基礎。

柴榮在位期間,已經針對驕兵悍將失控、藩鎮尾大不掉的情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高平之戰後,他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誅殺了70多個不聽命令、臨陣脫逃的將領,提拔、重用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其後他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把麾下的禁軍打造成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精兵,對藩鎮力量形成了壓制。

可以說,若不是柴榮去世過早,也許後周就能解決困擾中原上百年的難題;而趙匡胤之所以能黃袍加身,正是因為他作為禁軍統帥的獨特身份。陳橋兵變後,禁軍大小首領都是他的親信,手裡有槍、心中不慌,掌控最強大的軍隊,為他進一步解決武將亂政問題提供了保障。

其二,智囊趙普的協助

趙普是“陳橋兵變”的重要策劃者,他不同於傳統的儒臣,而是精於權謀、善於揣摩上意、能夠解決問題的實幹家。北宋初年,面對趙匡胤對武將勢力的擔憂,趙普提出了“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解決方案,取而代之建立文官治國體系。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手上有牌、心中有藍圖,這才為趙匡胤解決中唐以來的藩鎮割據、武將治國亂象提供了可能。在具體執行時,他並沒有急躁冒進,而是採取了有步驟、有重點、分階段穩步推進的策略:

第一步,對自己的親信下手。

乾德元年,趙匡胤在宮內設下酒宴,招待禁軍統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人。眾人推杯換盞、其樂融融之際,趙匡胤以嘆氣引發話題,表示自己自從登基以來“未嘗安枕而臥”。石守信等人作為趙匡胤的老哥們,起先信誓旦旦表示將領們不敢心懷不軌;但趙匡胤隨之以當初自己黃袍加身為例:“朕不懷疑諸位的忠誠,就怕你們的部下也想更進一步、再度上演黃袍加身,到時候可由不得你們了。”

其實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這樣:人心難測,你們如今沒有野心,不代表以後也會踏踏實實。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而趙匡胤既然敢把這話挑明,意味著已經埋伏了後手:對方要麼放權、要麼被人道毀滅。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石守信等人沒給出令趙匡胤滿意的表態,後世“火燒慶功樓”的傳說也許會真的上演。

因此,面對趙匡胤“撕破臉”式的試探,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隨即請皇帝指條生路。趙匡胤隨即丟擲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禁軍將領們放棄軍權、提早退休;朝廷允許他們肆意斂財、購買田宅,世世代代享受美女陪伴、酒肉環繞、無憂無慮的榮華富貴生活。

說的直接點,就是用權力換取家族的世代富貴。

這種利益劃分極具誘惑力:將領們冒著生命危險投身戎馬,甚至還經常以身涉險、參與叛亂,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家族的富貴。因此,與其戰戰兢兢、隨時身擔風險,何不接受朝廷許諾的條件,安安穩穩的坐享夢寐以求的世代顯貴?畢竟造飯是個高風險的專案,而且皇帝只有一個、何時輪得到自己,如今既不用擔心兔死狗烹,還能坐擁固化的利益,何樂而不為?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於是,石守信等人在第二天紛紛藉故請求退休,趙匡胤也兌現了諾言,讓他們以節度使的名義在朝廷擔任閒職,不久後衣錦還鄉,過起了無憂無慮、縱情享樂的日子。

完全掌控禁軍後,趙匡胤徹底具備了對藩鎮動手的實力,隨即開展了他的第二步動作。

首先,剝奪、分割節度使的權力。自唐朝以來,節度使之所以能擁兵自重,是因為他們完全掌控了轄區內包括軍事、人事、財政在內的所有權利。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趙匡胤重用文臣,剝離各地藩鎮的政務、司法、財政等許可權;

隨後,直接剝奪節度使的軍權。公元969年,趁著各地節度使進京朝見之際,趙匡胤再度上演“杯酒釋兵權”,鳳翔節度使王彥超等人很識相的向當初的石守信等人學習,紛紛認慫交出兵權。第二天,他們都被留在京城,藩鎮的兵馬也落到了趙匡胤手裡。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而僅僅架空以往的將領還不夠,規模龐大的軍隊總得有人替朝廷帶領,怎麼避免舊事重演呢?趙匡胤隨即開展了第三步:全新的制度。

進一步削弱敵方軍隊、強化禁軍,“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所募精壯之丁為禁軍”,重內輕外,使朝廷手裡的兵馬保持巨大優勢地位;

以文臣取代武將出任節度使,基層的知州、通判同樣由文人擔任。通判實際上是皇帝監督知州的耳目,重要文牘會籤後才能生效;

建立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把統兵權、調兵權分割開來;也就是說,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帶兵的不能調兵,從此沒人能夠裹挾軍隊造反;

創立更戍法,即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士兵定期輪換,但將領不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讓武將失去了反叛的能力;

透過這一套組合拳,文人官僚體系徹底取代了過去上百年的武將勢力,全國的軍事、行政、司法、財政權全部歸於中央,唐朝中葉以來的武將專權局面徹底被終結,政權頻繁更迭、戰火頻發的亂相結束了,華夏軍民終於迎來了相對和平安寧的環境。趙匡胤的功勞毋容置疑。

為啥趙匡胤能夠輕易的杯酒釋兵權?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

但萬事皆有兩面。在趙匡胤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政策下,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尚武之風被扼殺,軍隊戰鬥力銳減,導致面對周邊遊牧政權時長期處於下風;同時,為了兌現對那些功臣的承諾,北宋任由這些人“廣置田產、多買奴婢”,世世代代享受著特權生活。由此引發了所謂的“田制不立”,導致北宋是少見的在立國之初就任由土地兼併現象肆意發展的朝代,這也為接下來的貧富分化嚴重、朝廷積貧積弱現象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