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2023-01-08由 研究生的酸甜苦辣鹹 發表于 農業

8 2 4的口訣是什麼

「出國留學」,

「名校碩博」

……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些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生贏家」的代名詞。

——很可惜,現實遠遠沒有這麼美好。

的確有人在相關的領域做到了功成名就;

但更多的,則是那些頂著高學歷的光環,卻在終日勞碌中鬱郁不得志的悲情人物。

中央電視臺在 2008 年,曾播出過一部名為 《大洋彼岸》的紀錄片,其中「未完的路」這集以生物學博後謝穎秋為例,展示了當時青年科研人員在海外所遭遇的尷尬困境。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謝穎秋,中科院博士,2000 年 2 月前往美國馬里蘭大學做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博後研究。

出國前,

謝穎

在國內已擁有了兩個專利,還發表了二十多篇生物學論文

。論成果來說已經十分優秀,出國後,

謝穎

從事了當時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放棄了原本的農學領域,轉向癌症領域。

提到出國做博後的原因,

謝穎

的答案很樸素:

一是因為沒有找到工作,二是因為大家都選擇了出國。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初到美國的

謝穎

,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機會接觸到的實驗儀器,這讓他感到十分興奮。然而,科研進展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讓這股新鮮勁很快就過去了。

若有志於在學術界發展,一個博後必須成為教授。從獨立申請科研基金,到建成自己的實驗室,持續地產出成果,

謝穎

也是這些博後中的一員。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能夠做出新的成果,在業內頂刊上發表論文。論文是一個青年科研人員最好的學術背書。暫時發不出論文的博後,則只能依附於導師的實驗室,所有的研究課題都由導師決定。

為了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謝穎秋已經在國外做了 7 年博後

,從一個實驗室輾轉到另外一個實驗室,7 年的努力只換來一篇文章。

努力本身沒有貴賤,可是論文的檔次卻是明碼標價—— 「這比我在國內博士期間的論文件次還低。」

謝穎

用短短一句話,就概括了自己 7 年的汗水。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謝穎

選擇的是一個「熱點方向」,這也就意味這個方向

內卷嚴重,競爭非常激烈,同一個研究領域也有很多人在做,想出成果,速度就得快,必須能趕在其他實驗室之前發表。

影片裡的

謝穎

大多數時候都風風火火地在各個實驗室間穿梭著。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可是科學研究的無奈之處就在於,辛苦付出或許與回報並不對等。

謝穎

說自己在博後期間最痛苦的經歷就是,

做出的實驗結果並不能證明自己的設想,於是他不得不把自己的計劃全部推翻,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沒有任何收穫。

反覆的失敗試錯慢慢耗盡了謝迎秋眼裡的光。

謝穎

的同事把科研工作比作礦工挖礦和石油工人找石油,

如果不幸挖的地方是個貧礦區或貧油區,即使把命搭進去也不會有結果。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也有同事說,中國的學生來到這裡做研究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大多數都非常勤奮,尤其動手能力非常強,

可是卻因為欠缺對課題的前瞻性

,從博後跨越到獨立 PI 這一步,往往要面臨很大的考驗。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停滯不前的科研工作已經讓謝迎秋不堪重負,但除此之外還有兩件大事壓在

謝穎

的心頭隱隱作痛。

一個問題是

「收入」

,博後期間的謝迎秋的收入很低,他說由於收入,常常感到一種不受人尊敬的感覺。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在影片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

謝穎秋與自己的導師爆發了爭執

,正是因為謝迎秋提出要漲工資的事,他的博後導師表示,

在謝穎秋提出漲工資之前,她並不覺得謝的工資有多低。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漲了多少呢?如

謝穎

所說,博後的工資水平是有標準,不過也就是每個月多了幾百塊。

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

「婚戀」

。在外求學 7 年,已過而立之年的

謝穎

依舊沒有女朋友。其實在出國前,

謝穎

有過一段戀情,但他覺得自己沒有科研成果就不能回國,一來二去時間就拖長了,女孩子也耽誤不起,也沒了下文。

而隨後的日子裡

謝穎

沒有再選擇進入親密關係,他說,

一方面覺得自己過低的收入養活不了一個家庭,另外一方面,也怕和女朋友相處不愉快,導致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的科研事業。

在採訪中途,

謝穎

不禁落淚

,他似乎在質問命運:自己並不是不努力,緣何會走到這一步?

7 年來的不甘,不解,掙扎與痛苦伴隨著眼淚從這個中年男人的臉上簌簌落下。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這一切的問題,對於一個科研人來說,似乎都是「有好的成果」這一條就能解決的,所以

謝穎

花了更多的時間在科研上,為了有好的成果,發好的文章,早日回國。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影片終了,

謝穎

說到,如果對後來人有什麼建議,那就是一定要選好自己的方向。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在科研的道路上似乎尤為受用。

甘坐冷板凳,然後呢?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從碎片的網路資訊中,我們大概能拼湊出

謝穎

的後來的生活:

2008 年受聘中國海洋大學藥物化學崗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授,但他很快又返回美國。

目前,謝穎秋在哈薩克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按年齡推算也 50 多歲了。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談不上功成名就,仍然在獲得教職的路上浮浮沉沉。而事實上,這個沒有 3 年兩篇頂刊,也沒有 20 歲就拿到知名大學的教職,更沒有憑一己之力就解決「卡脖子」問題的

謝穎

並不是一個失敗者,他只是千萬個普通科研人中的一個。

14 年前他的故事,仍然在無數個

謝穎

身上上演。

14 年前

謝穎

選擇出國做博後,放在今天依然是一個「很香」的選擇。「海外經歷」對於現在的科研人員來說仍然是獲得 offer,甚至日後更快晉升的快速通道。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圖片來源:中科院某研究所官網

由於內卷嚴重,想要留在學術界,生物博後似乎成了必由之路。但無論在國內外,科研人員收入低的現實依舊無解。

2018 年中國科協釋出的《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指出,相比過去幾年,

科研人員收入增加但收入滿意度持續下降

,33。5% 的科技工作者認為自身壓力主要來源於經濟收入。

超時工作情況也有所加劇,科研人員總體平均每週工作 49。7 小時,比法定勞動時間多 24。3%。影響科技工作者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低、工作忙無法照顧家庭等。

總結一下,就是工作辛苦、工資還低,簡直是 「又窮又禿」。

在其 2018 年的科研工作者薪資調查中,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4334 位科研工作者的資訊。

結果顯示,學術界科研人員的工作滿意度總體遠低於自其他部門的科研工作者,而低收入和缺少職業發展是導致科研人員對工作不滿的兩大主要因素。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圖片來源:

博後作為教職的預備役,最重要的敲門磚仍然是文章。甚至放眼整個學術圈,文章依舊是衡量學術成果的黃金標杆。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圖片來源:某所博後出站條件

有人調侃,發不出文章的科研人就像是後宮沒有子嗣的妃嬪,得不到寵愛,在後宮生活中舉步維艱。沒有成果的具現化,一切努力都只會化為泡影。

在科研領域,獲得金光閃閃成果和頭銜的人始終是鳳毛麟角,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苦苦堅持的意義在哪裡呢?事實上,這個厚積薄發的學科,儘管充滿了不確定性,常常帶給人深深的失望,但是也總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小小喜悅。

就如影片的最後,

謝穎

在經歷重重失敗後也收穫了一些屬於他的回報:

恰逢一場頂級的學術會議在冷泉港舉行,

謝穎

將自己的論文提交後,獲得一次在會議上作報告的機會。他像對待每一次實驗那樣嚴謹認真,一遍又一遍地背稿,一次又一次地修改PPT,大會結束後,他的表現收穫了參會者的好評,對於謝穎秋自己來說,也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大齡博後 7 年沒成果,在鏡頭前流淚的他,道盡科研人的辛酸

這個世界是殘酷的,也許有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被那塊西西弗斯的巨石壓得喘不過氣,不斷地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但仍有勇士明知無數次的努力只是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們依然選擇面對這「克服不了的命運」。

就如《斯通納》中所說,

一個勇者有過失敗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文章來源:生物學霸,用於學習交流,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