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2023-01-07由 忻州紫廬茶具博物館 發表于 農業

燻煙爐是什麼樣子

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傳承有序。先民最初焚燃香草的習俗與祭祀相關,在眾多遺址、遺物中留下了痕跡。漢代絲路暢通,樹脂類香料開始傳入中原;同時,原產於東方的麝香源源不斷地向域外輸出。香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在香文化歷史長河中,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習香事。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上古婚嫁祭祀,先秦綺蘭佩香,漢魏中西合香,各類香料廣泛應用、各式香器應運而生,各種情感賦予其中。隋唐的富貴奢華、宋元的清遠素淨、明清的千姿百態,香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意義越來越

宏闊。從神秘高遠的祭祀,到奢侈華貴的廟堂;從清雅馨香的書房,到大眾百姓美好生活的精神寄託,東方香魂獨具神韻,魅力無窮。

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早在史前時期,具有芳香氣味的木本香草就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溝通人神、敬奉先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媒介,具有怡情養性、啟迪才思之妙用,是祛穢致潔、美化居室的妙方,是養生療疾、祛疫闢瘟之良藥。秦漢以降,伴隨著絲路駝鈴或海上帆影,域外香料來到中國,融入本土香事,逐漸形成了以“沉、檀、龍、麝”為骨架的四大香料體系。四香之首的沉香,因產量稀少、香味芬芳獨特,自古以來是最理想的香材,也是製作合香的核心。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說文》所釋香字“香,芳也,從黍,從甘”。先秦時期,古人佩香、薰香的習俗已在上層社會流行,常見的有江蒿(川穹)、菌桂(山桂)等。屈原在《離騷》中借用香草抒發自己的抱負,“底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秦漢之後,樹脂類香料透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原,沉香以其獨特的芬芳,迅速佔有一席之地。

沉香

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輕涵翠縷煙。

一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九龍沉香博物館

沉香為眾香之首。它是沉香屬樹木腐朽後“結”出的固態凝聚物,其中混合了樹脂和木質成分,因入水能沉,故稱“沉香”,主要產於東南亞地區。

檀香

桂魄分餘暈,

檀香破紫心。

—一宋·張元千《南歌子》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檀香樹原產印度及印尼,東漢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其沉穩而含蓄的香韻恰合釋家的精神意蘊,坐禪誦經、行居起坐,皆與它如影隨形,後人常說“檀為佛使,佛伴檀行”。

龍涎

孰雲綺席羅奇珍,

龍涎入鼎煙如雲。

一—元·王冕《望雨》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龍涎是抹香鯨的分泌物,最初為黑色,經陽光、空氣和海水長期作用後,逐漸轉為褐黃或灰白色。早期有人目睹龍涎香多出的地方有群鯨活動,猜測是鯨魚的唾液所致,故取名“龍涎”。

龍腦

青馳馬肥金鞍光,

龍腦入縷羅衫香。

—唐·李賀《啁少年》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龍腦香樹主要生長於熱帶雨林。中醫中所稱的冰片,就是龍腦樹的乾燥樹脂。由於龍涎香太過名貴,因此古人用來作合香時,通常會用龍腦代替。

麝香

麝香眠後露檀勻,

繡在羅衣色未真。

——宋代林逋《山舍小軒有石竹》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麝香是從雄性麝鹿的腺囊內提取的分泌物,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本草綱目》將其列為“通關利竅之上藥”,古人還在上等的墨料中加入少許麝香,可使字畫芳香清幽、防腐防蛀。

沉香四品

沉香的形成需要特定條件,一般來講,沉香樹在遭到泥石流、雷擊、風折、蟲害等傷害後,某些傷口由於在開放期感染真菌,真菌和樹的汁液發生化學變化後,所產生的樹脂形成的結晶就是沉香。

沉香樹在野生狀態下的生長很慢,一般樹齡超過30年才具備產出優質沉香的條件。樹脂堆積的越多,形成的年代越久,沉香的品質就越高。

按照沉香的形成過程,人們將其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即生結、熟結、脫落、蟲漏。《本草綱目》載:“香……其品凡四:曰熟結,乃膏脈凝結自朽出者;曰生結,乃刀斧伐僕,膏脈結聚者;曰脫落,乃因水朽而結者;曰蟲漏,乃因蠢隙而結者。”

熟結

沉香樹因外力倒伏於地,在風吹、雨淋、蟲蛀等作用下,香樹逐漸朽爛,只有含油脂的部分儲存下來。熟結即從已經枯萎的沉香樹中採集到的沉香。

生結

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被取出的香叫作“生結”,其味道清涼香甜,有花和水果的香味,但水分含量很大。

脫落

香木部分自然腐朽掉落後結成,它是香樹沒有生命力的部分自動脫離本體,腐朽後殘留的油脂結香。

蟲漏

香木被獸蟲噬蛀後結出,獸蟲咬噬部分香木,導致其受傷感染,膏脂凝結而形成的香。

成香九要

統合香技藝“成香九要”,包含“尋、揀、淨、制、研、陳、合、成、客”九道工序,包含匠人長久以來總結的制香經驗,也是古代制香技藝在當代傳承的代表。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漢 龜鶴紋銅博山爐 山西博物院藏

香具,依香而生。作為承載香事、傳達香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在中國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反映著不同時期香文化背後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工藝技術、審美情趣等歷史變遷。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隨著東周室內焚香的發端,秦漢以後,香具成為中國香文化的典型物化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爐。先秦時期體現禮儀的鼎、高、豆式薰爐;漢晉時期仙氣縹緲的博山爐;南北朝供養神佛的長柄香爐;唐代雍容華貴的貴金屬香具;宋代清新簡約的瓷香爐;明清傳襲久遠的宣爐……無論是禮儀祭祀還是家居陳設,因人文內涵的改變而豐富多姿。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西漢彩繪陶燻爐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

中國焚燃香料的習俗源頭與上古祭祀相關,先民們將燃燒上升的香菸視為人神之間溝通的媒介。隨著絲路暢通,香料朝貢貿易往來不絕,為歷代宮廷皇室所鍾愛。宋元時期,市民階層興起,海路貿易繁盛,原本只為宮廷權貴享受的香事逐漸滲入民間。宋代中後期,以香爐、香盒、簪瓶為主體的“爐瓶三事”,漸成定製。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香料為大宗貿易品,與絲綢、茶葉、瓷器共同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香與薫爐,古人的心靈意趣

明成化素三彩鴨燻 1988年景德鎮出土

中國人愛香、敬香,香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在一起,演繹出許多精彩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香文化的演進,從溝通人神的媒介,到裝點生活的雅事,從宗教禮儀的神器,到世俗信仰的供奉,完整再現了中國文化審美中的“嗅覺維度”。

人類於嗅覺的共通屬性,使香成為聯接古代文明的紐帶。尋覓和解讀中國香魂背後的精神情感與藝術魅力,是對美好生活藝術性的永恆追求。在不絕如縷的氤氳中,草木芳香是人與神的奇妙感應,流淌的香霧是人性的生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