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投顧是基民躺賺的解藥麼?

2023-01-06由 投資快報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東西能更強解藥

投顧已是財富管理機構的增量市場,基金投顧問世三年,公募、銀行、券商、第三方銷售機構紛紛入場競技,獲得試點牌照的機構有60家,截至上半年,43家已經正式展業。截至2021年底,參與試點的機構合計服務客戶367萬戶,服務資產近千億元。尤其是在權益市場震盪的今年,各機構的進攻勢頭進一步加劇。

對於投顧的價值,資深行業分析人士剖析認為,“固化的基金組合只是FOF的翻版,解決不了千變萬化的客戶需求,事實證明不可能靠幾種套路就能治好所有病,所以也不能指望幾種固定的組合能解決客戶的理財需求。投顧從來都是投顧合一,不存在割裂投顧的幾分投幾分顧。此外,作為理財機構其實應注意不能強行要求客戶只能接納投資角度正確的東西,一廂情願地去阻止甚至呵斥追漲殺跌,而應當順人性接納客戶,逆人性引導客戶。”

投顧規模快速擴張 券商、獨立第三方機構獨具優勢

資料顯示,券商機構中,華泰證券、東方證券、中信證券3大券商投顧業務規模已超百億。短短一兩年時間達成這麼大規模,可謂勢頭強勁。券商開展投顧有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券商的客戶以股票交易客戶為主,認知能力和投資經驗比較豐富,風險偏好相對較高,因此對投顧這項新興服務的接受度也比較高;另一方面,券商的存量使用者規模較大,進而轉化成投顧的規模增長也比較迅速。

“如何更好地服務客戶是我們的長遠目標。”東方證券副總裁徐海寧早前在一次採訪時提到,基金投顧業務是一個大的增量市場,我們將客群定位在中國居民的大零售市場,並計劃逐漸推廣到包括企業在內的機構客戶,而不僅僅停留在原有從事證券投資的存量客群和市場上。

投顧成為財富管理行業新的增長點是行業共識。隨著基金投顧試點的不斷推進,各機構紛紛打造“以投資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而買方投顧試點呈現積極的效果,也促進了整個行業“客戶第一”價值導向的形成。2022年1月,老牌公募銀華基金 “天璣投顧”上線,作為投顧業務掌門人,張磊的目標並非衝刺規模,也不是同業廝殺。“投顧市場規模巨大,我們的終局思維絕不僅僅是在這個行業中跟誰去競爭,而是更多聚焦在‘與行業一起透過投顧業務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落地’的目標,自然而然去獲得市場規模和份額。”張磊早前在投顧業務上線時對外表示。

券商和基金機構投顧開展得如火如荼,另一邊第三方獨立銷售機構也增長迅速,第三方代銷機構中,螞蟻基金和盈米基金簽約資產規模超過200億元。據理財魔方CEO袁雨來分析,橫向看整個財富管理行業,有著豐富服務客戶經驗的券商和獨立第三方機構獨具投顧優勢。

“理論上券商與第三方代銷機構做投顧更為適合,券商的特點是擁有大量的自有客戶,這些客戶以股票交易為主且風險偏好較高,這類客戶的投資經驗相比普通投資者經驗更加豐富,投顧服務對這類客戶適用性更強。第三方代銷機構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夠掌握客戶,與客戶之間的距離特別近,所以第三方機構在適配客戶開展投顧服務上會有很多創新的機會,在投顧服務和交易模式上,相對其他機構,第三方機構更加靈活。”袁雨來表示,各機構的客群屬性及行業屬性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化特徵。

公募“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 投顧是基民“躺賺”的解藥麼?

公募基金憑藉較低的投資門檻、公開透明的運作、嚴格的監管機制等優勢,已經成為居民在權益投資市場的理財首選。資料統計,2022年公募基金突破25萬億,基金投資者突破7億人。與此同時,“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一直是公募行業的魔咒。基民不賺錢的背後,是難以抵禦人性趨向的追漲殺跌、導致頻繁申贖而無法獲得最終理想收益。那麼,投顧是讓基民“躺賺”的解藥麼?

事實上,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不過20年的時間,投資者成熟度較低,整體金融素養不足,缺乏基本的市場判斷,對自我風險承受範圍、產品風險分類、淨值變動、投研能力等的辨識能力較為欠缺等,這些都是客觀問題。與此同時,儘管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變成高質量增長階段,但大部分投資者還處在對GDP高增長的慣性期待中,對高收益依然抱有很高期待。但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資管產品淨值大幅下滑,“破淨”將成為常態,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形勢很嚴峻。

基金投顧試點3年,基民對投顧的理解也在發生變化。“我以為投顧就是讓我躺賺”,一位有著3年投資經驗的基民在某機構的投顧使用者群裡說到,他沒有任何金融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儲備,過去3年他在A股市場裡隨波沉浮,追漲殺跌是他的直覺行為。有著這個想法的基民不在少數,投顧的出現讓他們認為抓住了救命稻草。

投顧真能讓他們躺贏麼?“投顧的本質不是用來爭取勝利,而是用來減少犯錯的。”雪球使用者奇衡DK-CAPITAL在文章裡寫道。過去一年,他在各類投顧平臺累計購買了近百萬的投顧產品。他認為,投資者普遍存在跑贏市場的過高期望。基金其實是長期低頻但視窗期高頻的生意:大盤越上漲需求越旺盛,越跌則需求越低迷,但這種需求其實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沒人虧錢的市場是不存在的,不是基金投顧產品能解決的。”

那麼投顧解決的是什麼問題?“當你想買一大批個股構建投資組合、降低單個股票或行業踩雷的風險時,最簡便的方法是買和你投資策略一致或相近的基金。而當你想買一大批基金進一步降低單隻基金因為管理人跳槽、策略階段性或永久性失效等異常情況帶來的風險時,最簡便的方法是買和你投資策略一致或相近的基金投顧。”奇衡DK-CAPITAL在雪球專欄裡寫道,“投顧是用來偷懶的,用來買回自己閒暇時間。”

200億基金管理規模的大V“銀行螺絲釘”有著相同的看法:“基金投顧可實現委託,這種省心模式對小白客戶非常友好。許多客戶沒有足夠的時間或精力,去研究單個基金品種的底層投資邏輯,因此委託模式可以節省時間與精力”。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基金投顧業務創設的初衷,最終目的是讓普通投資者享受到長期收益。

因為抱有過高的期望本身是人性使然,“投顧過程其實是反使用者情緒的,它要規避本能驅使的追漲殺跌行為,這恰恰是逆人性的。因此,現階段機構對使用者認知的糾偏和教育成本比較高。”理財魔方聯合創始人姜海湧說。

關於投顧業務的未來,銀華基金張磊也認為要做好理念的轉變,從“客戶認為自己是怎樣的‘向’我們幫助客戶分析客戶是怎樣的”進化,從“客戶認為自己需要什麼‘向’我們幫助客戶識別自己適合什麼”進化。

中國投顧市場仍在起步階段,“行業成長的底層規律是能給投資者帶來獲得感,並且在這種正反饋中成長。”盈米基金創始人兼CEO 肖雯表示。使用者尚沒有形成透過專業機構進行投資和資產配置的理念,對投顧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未來仍需合力進行更多的市場普及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