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2023-01-05由 文錦匯 發表于 農業

商朝為什麼很少記載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白駒過隙,歷史反而一點一滴地在積澱厚重。正是古人們的生活經歷零零碎碎地被記錄在青銅器上,才使後人有了更加豐富與充實的歷史感。面對具有2000年輝煌的青銅器時代,面對眼花繚亂的造型、匪夷所思的奇妙構想、內涵深刻的期盼、源於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創意,我們突然意識到這是不可複製的輝煌,是惠澤後代的財富。

一、眼花繚亂的造型

2000年的青銅文明,數以萬計的青銅器,其種類繁多,用途各異,造型千姿百態,令人眼花繚亂。在人們特別關注大型的青銅器的時候,也不應該忘記幾乎被遺忘的小件器物,它們雖然在體量上不如重器那麼壯觀,但在其製作工藝的精巧程度和文化內涵上也同樣可圈可點。下面讓我們進入寧夏博物館,觀賞一下頗具特色的青銅牌飾,由此瞭解塞上江南的歷史風韻。

寧夏出土的虎噬動物青銅牌飾不止一件,包括老虎噬羊、噬鹿等。從我國發現的虎噬動物造型來看,最多的是老虎吃牛、吃羊、吃鹿,也有吃人的,但是老虎吃驢的卻不多見。因為驢這種動物並非各地都有,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表現,驢是西北地區農業生產活動中重要的家畜。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如上圖所示,這件現藏於寧夏博物館的虎噬驢透雕青銅牌飾,1977年出土於寧夏固原市的楊郎匈奴墓,長13。7釐米,寬8。2釐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

虎噬驢青銅牌飾是傳統的透雕工藝鑄造而成,透過老虎吃驢這一弱肉強食的活態場景,展示出古人對食物鏈的樸素認識。該器物出土於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的墓葬,充分體現出北方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寧夏固原市位於絲綢之路北道東段之要衝,一直是軍事要地,戰略位置相當重要。

文化是透過交流不斷地發展的,匈奴是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生產為輔。與漢民族的交流促使他們學習漢文化,尤其在交壤地區最為明顯,因此,虎噬驢青銅牌飾便帶有一定成分的漢文化印記。

驢是西北地區農業民族的主要家畜,而到處可見的老虎則是家畜的天敵。當先民的驢被老虎吃掉時,不但損失了辛苦積累的財產,而且在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恐懼。當時的固原仍以農業為主要經濟形態,老虎噬驢的造型,表現出匈奴人懾服漢人的意圖,以及對農業民族心理上的壓抑。

孫中山先生曾經指出:“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實際上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中國飲食文化不但能吃出名堂,而且也能喝出文化,尤其是青銅器中的一些精美的小酒器,玲瓏剔透可圈可點。例如,推杯換盞的杯,體量雖然不大,卻也不失大雅風範。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如上圖所示,這件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雙耳青銅杯,1965年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的張家坡青銅窖藏。杯高14釐米,口徑8。5釐米,微微有些束腰,在腰部鑄有一道箍,如同女性穿裙子時所繫的腰帶一樣,屬於西周中期的器物。該杯身的兩側有對稱鏤空的雙耳,高過杯口表面,就像一對小鳥的翅膀,造型極為特殊。雖然是一件酒器,卻不失為精品佳作。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另外,福建博物院同樣收藏有一件青銅雙耳酒杯。2007年出土於福建省蒲城縣仙陽鎮管九村土墩墓,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酒杯造型極具特色,酒杯表面呈青綠泛白,直腹平底,鏤空的附耳如同一對飛翔的雙翼,高過杯口的表面,並且飾有獸面紋。小鳥的翅膀被巧妙地整合在酒杯上,大有飄飄欲仙乘風歸去的感覺。

福建省青銅雙耳酒杯是分範澆注而成,顯現出高超的鑄造水平。2007年福建省蒲城縣管九村土墩墓的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200多件,其中青銅器72件,是福建省一次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一次,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二、奇思妙想的工藝

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創造,青銅器的設計與鑄造,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和感官刺激以及身份體現等等,不遺餘力大膽創新改革。他們不拘一格的構思,奇思妙想的工藝,至今仍然熠熠生輝,足以令後人歎為觀止。

在這些眼花繚亂的經典器物中,有關龍和虎的造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物件。龍是天上的神靈,呼風喚雨,來去無蹤,又是帝王的象徵。虎是百獸之王,是地下動物中的老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它們能在一起嗎?答案是肯定的,不但在一起,而且還是強強聯合。如下圖所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龍虎紋青銅尊,就見證了這一奇蹟。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這件龍虎紋青銅尊,屬於商代晚期,尊高50。5釐米,口徑44。9釐米,足徑24釐米,重26。2千克。圓體侈口,鼓腹,高圈足。尊體上飾有三條蟠龍,龍首探出,雙眼怒目,生有雙角,頗有騰雲駕霧之勢。另飾有三組老虎食人紋,虎口含有一人,陰森恐怖,使參觀者望而生畏。足部飾有饕餮紋,以強化神秘之感。龍虎紋青銅尊造型厚重樸拙,做工繁縟精美,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五大鎮館國寶之一,排序第三,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珍寶。

該青銅尊除了龍以外,還有老虎吃人的紋飾。表現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心態,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何等的殘忍,多麼的霸道。面對此尊,其主人究竟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作為青銅藝術品的巔峰之作,彰顯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無與倫比的博大精深。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匪夷所思的構想表現在青銅器設計的方方面面,有些今天看來可能不值得一提,然而,在古代卻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儘管很不起眼。如上圖所示,這件現藏於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的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稱之為“折足鼎”,蓋器合一,雙耳環鈕,完整無缺,出土於荊州市的黃山墓地。其鼎足部分的發明創造卻使觀看者無不交口稱讚。

關於折足鼎,在很多人看來,不過是一件普通的青銅鼎,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它的特別之處。仔細觀察後會發現此鼎的足部要遠遠高出同時代的青銅鼎,不僅細長,而且像內八字向內彎曲,大有被折斷的感覺。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呢?精彩的發明正在這裡。

原來鑄造者為了增加實用的多功能,就在鼎足的中間特意設計成可以摺疊的兩個部分,中間有一個可以開合的扣。折足雖然是小小的發明,但使用功能卻大大加強。需要吃熱食的時候,就將大鼎的足合起來,使下邊的空間增大,方便放置炭火,而且鼎的底部確有當年火燒過的痕跡,其煙炱赫然在目。外出時,則可以將鼎的足分開,以減少高度,方便攜帶。

大家知道青銅雖然具有硬度高、熔點低的優點,卻很容易折斷。所以,青銅鼎的足往往都比較結實,而“折足鼎”的奇妙之處正在這裡。

三、不可複製的輝煌

鑲嵌藝術是人類對美的一種認識,是美化生活的具體表現。鑲嵌工藝的鑲,就是將物體貼在另外一物體的表面,嵌,則是將物體夾在另外一物體的中間。一件器物本來並不起眼,但是,經過鑲嵌工藝的處理之後,其品質完全可上升至更高層次,如現在人們喜愛的鑲嵌鑽石的戒指、項鍊等高檔精美的首飾。

1984年發現的夏朝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是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該牌飾長約16。5釐米,寬8—12釐米,造型為獸面,並且鑲嵌有數百片綠松石。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鑄造時用的模具上按照設計需要,預先留下供二次加工用的槽,然後一次鑄造成形。在青銅器上開槽就是為鑲嵌做準備,類似於今天鑲嵌工藝中的槽鑲、卡鑲,至於鑲嵌何種材料則另當別論。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上圖這件青銅牌飾鑲嵌物是綠松石,綠松石又稱土耳其玉,古代主要來源於西亞地區,我國的湖北省亦有出產。綠松石是中國古人非常喜歡的美石之一,並且多用作裝飾和配飾、掛件,以及動物造型的小飾品上。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遺址中就出土了精美的綠松石串飾。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發現的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其精美的圖案,獨特的造型,尤其是巧奪天工的鑲嵌工藝,極具視覺衝擊力,令所有觀看者無不拍案稱奇流連忘返。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目前,二里頭一共發現了3件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而實際上有4件,另有一件在今天甘肅省的天水市博物館。同屬於夏朝二里頭的青銅牌飾,如此珍貴的牌飾是怎麼來到甘肅省天水市的呢?從河南偃師的二里頭到甘肅省的天水市,直線距離大約650多公里。我們想象,在沒有現代化交通設施的古代,它透過某種方式歷經輾轉,或是向西方展示王權,或是為交流,不得而知。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在發現鑲嵌綠松石青銅器之前,在宮殿遺址區就已經發現了綠松石加工作坊。人們猜想一定會有相關器物的發現,果然蒼天不負有心人,1984年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的發現,可以說是圓了一個許久的夢。更為重要的是,過去一般認為中國的鑲嵌工藝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二里頭發現的鑲嵌青銅方鉞和牌飾,至少已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它有力地推翻以前的說法,將中國鑲嵌工藝的時間向前提了1000多年。

關於牌飾的用途,根據其精美的程度以及頗具神秘的感覺推測,很有可能與“巫”有關,或許與玉琮一樣有與神交流、乃至溝通天地的作用。

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的文化內涵,絲毫不亞於當今世界奧運會的金牌,因為至今沒有人能夠完全解釋清楚。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在計算機智慧化的今天,任何人都相信我們人類的智慧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階段。即便如此,面對一些出土的青銅器我們還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如上圖這件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院的“雲紋五柱器”青銅器,人們至今都無法得知它的名稱以及功能和用途。

五柱器出土於1959年3月的安徽省屯溪市(今黃山市屯溪區)的西郊弈棋1號墓。器分五柱和器身兩部分,柱高16。5釐米,方座長20釐米,寬21。5釐米,重5。25千克,飾雲紋,屬於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物。

五柱器的造型極為罕見,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路由器。至於其功能究竟是什麼,叫什麼名稱,是樂器,還是祭祀的神器,由於歷史上沒有記載,也不見前人著錄,60年來也沒有研究出結果。

如果說五柱器無人知道其名稱與用途的話,那麼,鑄有煌煌152字銘文的不其簋則有另外一番景象。不其簋是傳世的秦國青銅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也是最早反映西部古民族的珍貴資料,製作於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是西周晚期的器物。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如上圖所示,這件現藏於滕州市博物館的不其簋鑄有152字的銘文記載了當時西方的獫狁反王室,周王派伯氏與秦莊公不其一道反擊。伯氏與不其追戎於“西”,獲得勝利,伯氏回宗周向王獻俘,命令不其率領兵車繼續追擊。不其遵命指揮兵車追戎於“畧”,幾經搏殺後多有斬獲,受到表彰。銘文記載“不其,馭方獫狁廣伐西俞,王命我羞追於西。餘歸來獻擒,餘命汝御追於畧,汝以我車宕伐獫狁於高陶,汝多折首執訊”。

這段記載講的是發生在公元前816年在宗周西方隴山西側秦人領地上與西戎的戰爭經歷。起因是周王室內亂,失去對周邊的控制,創造了西部諸戎全面向關中推進的契機,不其作戰的地區,在今甘肅東部渭水流域的天水市以及與天水市交壤的西漢水流域的禮縣東北、西和縣東北一帶。不其簋的神奇之處就在於簋的蓋和身是分開出土的,並且還不在一個地方。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不其簋的蓋早年出土於陝西省,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而簋身卻是在山東省滕縣(滕州市的舊稱,現屬棗莊市)城郊後荊溝村的一座殘墓裡發現的。滕州不其簋的簋身上鑄有相同的文字,僅僅比蓋少了一個“方”字,堪稱離奇。滕州是古代滕國所在地,這裡曾經出土了不少帶滕字的青銅器,如滕公簋、滕公鬲、滕侯鼎、滕侯敦等等,頗有影響。

實際上,有不少珍貴的器物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即所謂可遇不可求。例如,在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的27件極為珍貴的青銅器,件件有銘文,震驚了海內外。其中有一件叫作逨盤的青銅器意義特別重大。

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

如上圖所示,這件逨盤高20。5釐米,口徑53。4釐米,腹深9。8釐米,重18。5千克,圈足,飾竊曲紋,現藏於陝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盤內底鑄有銘文21行362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最珍貴之處是逨盤銘文記錄了從周文王開始,到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和宣王,凡十二位周王,完整地記錄了西周王室的世系,與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完全相同,第一次印證了西周的歷史,同時也驗證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真正是彌足珍貴。

現代考古學的興起,打破了以書論書的傳統格局,使二重證法真正用於科學研究之中。近幾十年來考古事業的飛速發展,足以對疑古派的一些觀點進行修正,使過去一些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

從距今4000年前的鑲嵌綠松石獸面青銅牌飾,到雲紋五柱器,以及驗證歷史的不其簋和逨盤等等,面對青銅器留給我們的厚重遺產,面對絢麗多彩的青銅文化,我們只能說:歷史不可複製,輝煌同樣不可複製。今天只能為明天的輝煌積澱,過去的只能屬於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