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2023-01-02由 大學生圈兒 發表于 農業

保山市昌寧縣是貧困縣嗎

凌晨5時,天未破曉。

11月的天氣已然微寒。一身疲憊的王穎終於結束了農戶走訪和扶貧政策宣講的工作,趕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到鎮裡。

白天農忙,召集農民宣講只能夜間進行,他們的各類問題也需一一解答清楚……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正值全縣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王穎基本沒時間休息,幾乎每天走村串寨,深入農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摸底調查,開展精準幫扶。

兩年間,他駐了3個村,駐村時間超過620天,走訪農戶680餘戶次,跑壞了5雙

鞋,掌握了每個村的村情村況,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掛職第一書記之前,王穎並非沒有顧慮:“這項工作對我來說充滿著挑戰,我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年齡超過50歲,沒有農村生活經歷,面對著要來到雲南一個貧困山村,我懷疑自己能不能適應,能不能融入,能不能過關。”

棄採!外銷行不通,他只能轉思路

處於滇西連片貧困地區的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經濟實力薄弱、交通十分不便,轄區山區面積達97%,全縣貧困範圍廣、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作為定點扶貧單位,東北大學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扶育並舉、持續聯動”的原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推進精準扶貧。

按照《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東北大學選派離退休工作處王穎同志赴昌寧掛職2年,先後擔任昌寧縣田園鎮新華社群、柯街鎮華僑社群、柯街鎮臘邑社群第一書記。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幫助村民勞動

2017年8月,王穎第一次踏上昌寧縣的土地。當他得知縣裡茶葉遭到大面積棄採時很是吃驚,詳細瞭解之下才知道,由於供需失衡,茶葉鮮葉收購價格極低,導致農民採茶積極性不高。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右二)在村子裡實地調研

“農民採茶是很辛苦的,全靠雙手,一天下來也採不了幾斤,我最初是想幫他們找到外銷銷路,把收購價格提上來。”十一期間,王穎先後赴騰衝、梁河等地茶企考察,發現當地茶葉種植、銷售情況相似,也都有棄採現象。外銷的想法行不通了,他決定轉換思路,尋求其他產業增長,調整產業結構。

他是將珠芽魔芋引入昌寧的第一人

回到縣城後,王穎努力尋找適合當地情況的產業方向。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穎上山走訪時發現有個別農戶種植魔芋,向農民瞭解了種植、收入情況後,覺得魔芋很有價值。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左一)參與講座學習中

“魔芋喜陰,與玉米套種是比較好的種植模式,1畝魔芋的淨利潤與10畝玉米相當,經濟價值十分可觀。”王穎介紹,“但魔芋種植難度很大。”為了尋求技術支援,王穎經人介紹聯絡到保山市農科所的專家,並邀請其到田園鎮人民政府為110多名幹部和農民作了第一場魔芋種植技術科普講座,會場座無虛席。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魔芋種植講座現場

“技術不到位會給農民帶來損失,我一定要請到行業最好的專家、‘大咖’,給農民介紹最好的技術。”本著這樣的想法,王穎幾經輾轉,聯絡到中國魔芋學會常務副會長、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玲,中國魔芋學會會長、西南大學教授張盛林,以及珠芽魔芋種植技術專家、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張東華。他們都被王穎的誠懇和執著打動。如今魔芋種子已經種植在氣候條件適宜的華僑、灣甸等地,長勢喜人,他也成為將有價值珠芽魔芋引入昌寧的第一人。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為農戶一家講解種植發展規劃

目前,由東北大學聯合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西南大學等單位共同建立的“昌寧縣職業技術學校科技專家服務站”及“張盛林專家工作站”分別通過了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和雲南省科學技術廳批准,為科技扶貧搭起了新平臺。兩個省級科技服務站的建立,為昌寧縣每年引入40萬元的科技保障經費,向貧困群眾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升貧困縣農民農業種植技術水平。依託工作站,平均每年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1700餘人次,引領、指導農民發展魔芋產業增收致富,併發揮農業科技的輻射及帶動作用,成為高海拔山區等貧困高發地區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保山市科技局副局長李國華曾評價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外部專家引入,保山只此一家。”

渾身是泥,心中卻有光

山區路況差、路程遠,有些公路只有摩托車能通行,為了方便入戶走訪以及往來村鎮辦事,王穎自費購買了一輛摩托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我的摩托車修理過很多次。”他有些許無奈,“在山地騎摩托車我不怎麼在行,兩年出了6次側翻情況,還好受傷都不特別嚴重。”平原人走山路也不熟悉,一下雨小路就變得極滑,總摔得他渾身是泥。

走村串寨,深入農戶,幾乎是王穎每天必做的功課,聊天、座談、拉家常拉近距離,他成了一個與百姓“打成一片”的第一書記。

在華僑社群工作期間,王穎瞭解到當地群眾長期被飲用水渾濁的問題所困擾,就先後三次到取水點了解情況、順管線反覆排查,最終發現渾濁的原因是蓄水池淤泥太多,於是聯絡工作人員對取水點、蓄水池進行排淤,解決了群眾長期吃渾水的老大難問題。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右)聽取老人對社群工作的意見

截止到王穎掛職結束前,合作社入社農戶已達136戶,銷售農戶農產品220餘萬元,圓滿完成了國家扶貧辦分配給東北大學的扶貧指標。王穎還與雲南其他央派的第一書記共同建立了雲南第一書記電商平臺,積極幫助本縣農產品上線,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35萬餘元。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動員村民加入合作社

期間,他還就“兩煙”產業發展撰寫了《臘邑社群香料煙生產的調研報告》和《關於臘邑社群烤煙生產中農戶積極性問題》調研報告,為有關部門和領導提供情況和決策依據,並得到了認可和採納。臘邑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完成了臘邑社群香料煙種植面積31畝,烤煙種植面積217畝,有力支援了政府“兩煙”產業發展。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與研究生支教團

扶貧期間,他還對接東北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團到臘邑完全小學開展支教工作,並建立了昌寧縣第一個東北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雖然支教工作主要是學生志願者完成的,我只負責組織和對接,但是看到孩子們純真、渴望的眼睛,我的內心還是深受觸動。”王穎回憶,“活動時間不長,但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埋下了一顆影響一生的種子。孩子們跟我說,長大後要走出山村考大學,考東北大學。”

他城市裡長大,到貧困山村,兩年間跑壞了5雙鞋,竟然是為了……

王穎與社會實踐基地建成

掛職期滿,但王穎的扶貧工作並未結束,兩個專家工作站仍在有序執行。今年6月,他又回到昌寧,深入14村組織技術培訓,到農民家中講授種植技術和知識。

“目前昌寧已經順利透過‘省考’和‘國考’,學校也完成了國家安排的脫貧任務和指標。但這兩年的經歷,讓我充分體會到了百姓的不容易,他們仍然需要我們的幫助。”王穎說,“我為自己能參與偉大的扶貧工作感到無比榮幸,為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未來也還會回到這裡,繼續為昌寧縣完成好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