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科學家協會獎”能辦出影響嗎

2022-12-31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農業

協會獎算是省部級獎嗎

近幾年,中國企業家開始投入科技獎,重獎科學家,這是好趨勢。但這些獎項能否辦出影響,還要看能不能闖過特色關、時間關、資金關。

本週,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主辦方宣佈創設“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含“數學與智慧科學獎”和“醫學與生命科學獎”兩個單項獎,各獎1000萬元,每年評選一次,明年啟動首屆評選。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由企業發起的科學大獎逐漸興起,獎金都頗為可觀。比如,2016年成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每年評選一次,單項獎金100萬美元。2018年設立的“科學探索獎”,面向45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每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的獎金。

中國企業發起設立的科學大獎能否辦出影響,這要看它能否闖過三道關卡。

特色關。

畫家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即向我學習的人可能成功,但只知模仿不懂創新的人一定會失敗。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科學獎的設立。一個新設的科學獎,目標不是要做“諾獎第二”,而是要做“本獎第一”,是要獲得可以與諾獎相媲美的國際學術聲譽和影響力。因此,新設獎項不能一味模仿諾獎,必須有自身無可取代的特色,評選結果也要公正,要建立起獎項的學術聲譽。

這方面,菲爾茲獎是成功先例。1936年首次頒發的菲爾茲獎比諾貝爾獎晚幾十年,獎金也少很多,每位獲獎者獎金僅1。5萬加拿大元,卻成功躋身於數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菲獎與諾獎相比差異鮮明,其獨特定位或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領域不同,諾獎沒有數學獎,菲獎專注數學領域;週期不同,諾獎一年一次,菲獎四年一次;獲獎者年齡不同,諾獎雖不限年齡,但多數獲獎者年齡偏大,而菲獎要求獲獎者年齡不滿40歲,只面向更具潛力的年輕數學家。

時間關。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科學獎需經受時光的考驗,砸重金開好頭容易,善始善終堅持下去很難。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有120年。堅持這麼長時間,科學獎本身的聲譽會歷經時間積累而獲得滾雪球式增長,形成“德高望重”的效應。

資金關。

一開始就撒出重金的科學獎項,如果想做成百年老品牌,就必須考慮通貨膨脹,建立起獎金的長效動態增長機制,否則物質方面的吸引力會隨著時間流逝而下降。1901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是當時一名瑞典教授年薪的20倍,算重獎。但2021年,一名瑞典教授兩個月就能賺到15萬瑞典克朗,諾獎單項獎金已漲到1000萬瑞典克朗。可見,要給科學家發大獎,必須建立起善於理財的獎項基金管理團隊。

近幾年,中國企業家開始投入科技獎,重獎科學家,這是好趨勢。期待著,創設於中國境內的科學獎項,能闖過特色關、時間關、資金關,成為世界頂級科學大獎。(佘惠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