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2022-12-31由 南京快報 發表于 農業

飛蛾真的撲火嗎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58

孫峻的猝死讓全公主始料未及,突然失去了這個提線木偶,她的權力之路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由於孫峻是孫恭的獨子,沒有親兄弟,也沒有子嗣,因此臨終之時只好將大權交給堂弟孫綝,以他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

對於全公主來說,這是個不得已的選擇。費盡千辛萬苦壓制了政敵,將大權攬於己手,豈能輕易放棄?她只能延續宗室掌權這一路線。

然而孫綝畢竟不像孫峻那樣多年來和自己有著親密的關係,他會那麼聽話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孫綝年僅26歲,正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的年紀,他怎麼可能願意受制於一個女人呢?

可另一方面,年輕人自然也有思慮不周之處,所以這導致孫綝得到的來自宗室以及外戚家族的支援大大減少。

孫綝實在太過年輕,資歷和威望比起孫峻還遠遠不如,要知道孫峻在孫權時代就是天子近臣了,後來還做過託孤大臣,而孫綝此前只是個偏將軍,僅比校尉高出一點,他根本無法服眾。因此,孫綝上位之初地位並不穩固。

由於在二宮之爭期間江東士族遭到孫權選擇性的殘酷打壓,目前他們還處於蟄伏期,基本不直接參與鬥爭,因此當時東吳朝堂上文化和階級方面的差異被淡化了,江北人不再因士人和武將的區別被分為兩類,而是逐漸抱團,出身地域成為結盟的第一要素。這就是呂據和滕胤走到一起的原因。

當初呂據雖然是魯王黨成員,但史料中並無其明顯支援魯王的記載,因此呂據很可能只是因為武將的身份才被拉攏進魯王黨的,而他本人對黨爭並不熱衷。

呂據對於諸葛恪被消滅可以冷眼旁觀,但這不代表他對孫峻弄權無動於衷,孫峻對滕胤的打壓令呂據心生不滿,而呂據的態度也令孫峻很有意見,二人只是維持著表面上的和諧。

孫峻死後,呂據對孫綝這個乳臭未乾的小輩更加不屑,當時孫綝雖然接替了孫峻大部分職權,但卻不包括丞相這一職位。於是呂據抓住了這一點,與其他將領聯名上書,表滕胤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孫綝的權力。

孫綝見招拆招,他清楚自己在朝中根基尚淺,比起堂兄孫峻更是有所不如,而滕胤偏偏是眾望所歸的人物,對自己的地位形成了威脅。

為了獨霸朝綱,孫綝以滕胤為大司馬,讓代替剛剛去世的呂岱駐守武昌,意圖將他趕出朝廷。

此舉激怒了呂據,由於孫峻已死,北伐不了了之,於是他當即發兵回師討伐孫綝,順便派人通知滕胤一同起事。

其實滕胤對此也無法接受,在孫峻掌權的時代,二人在明面上並無矛盾,但孫綝做得就有點絕了,這超過了滕胤的底線,於是他和呂據一拍即合。

剛剛掌權就遭到挑戰,對孫綝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不過孫綝卻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從容應對,很快就掌握了主動權。

如今呂據領兵在外,而滕胤則留在建業,二人身居兩處,溝通不暢,正好給了孫綝各個擊破的機會。

孫綝首先讓從兄孫憲與丁奉、施寬率軍在江都阻擊,截斷呂據的歸路,避免他殺回都城。同時又讓其餘幾位北伐的將領一起對他進行圍剿。

這就到了要站隊的時候了,劉纂、文欽、唐諮朱異等眾將紛紛打著自己的算盤。

對於劉纂來說,如何抉擇並不複雜。之前在妻子朱公主冤死一案中,劉纂並沒有受到牽連,因此這背後很可能代表孫峻對他進行了拉攏,而劉纂則接過了對方伸出的橄欖枝,這也是孫峻讓他領兵的原因,他是不可能站在呂據一方的。

文欽的想法要稍微複雜一些。作為一個降將,他在江東毫無根基,必須要一個有力的靠山,如今最信任自己的孫峻已死,而呂據又和他關係不睦,因此孫綝只能是文欽唯一的選擇。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另一名更早投奔江東的降將唐諮的想法就更簡單了,他只需聽命行事即可,沒必要深度捲入衝突之中,因此肯定不會盲目地跟著呂據作亂。

幾人中唯一沒有明確表態的就是朱異。朱異代表著江東士族,而偏偏這一階段江東士族對宗室和江北人之間的鬥爭冷眼旁觀,因此他也不願意捲入紛爭。

由於呂據急於起事,準備相當不充分,導致他立刻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滕胤,孫綝對他還是相當忌憚的,這也是孫綝一定要把他趕出朝廷的原因。

滕胤不只是個文官,他當時還有都下督這個職位。所謂都下督,顧名思義應該是都城駐軍的都督,這是當時諸葛恪任命的,目的是在自己出師北伐時,國都能有人坐鎮,別出什麼亂子。

因此滕胤手中的兵權對孫綝來說是一大隱患。

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綝派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作為使者拉攏滕胤,要他一同討伐呂據。

不過滕胤的頭腦很清醒,他知道政變這種事開弓沒有回頭箭,絕沒有妥協的可能,與其將來遭到清算,還不如拼死一搏。於是滕胤整兵自衛,並將不願配合的華融和丁晏斬首。

這時候滕胤和呂據無法及時溝通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孫綝清楚呂據已經成為甕中之鱉,於是從容不迫地調兵包圍滕胤府邸。

滕胤卻對此毫不知情,他談笑自若,絲毫不見慌張,還對呂據的援兵寄予厚望,白白錯失良機。

夜半時分,手下人建議滕胤可以帶兵前往太初宮東面的蒼龍門,那樣一來宮中禁衛軍見狀很可能會懾於他的職務和威望俯首聽命,從而對孫綝反戈一擊。

這個計劃其實是有可能成功的,趁夜色突圍總好過等到白天,況且當時孫綝的部隊還未集結完畢,這也是滕胤最後的機會。

不過滕胤卻有個顧慮,他大概是不確定自己能否突圍,即使能突圍也不知道是否能說服蒼龍門守軍開門,因為只要不能進宮一切都是白費,到時失去府邸圍牆的掩護更是死路一條。

再加上他仍然對呂據將帶兵來援一事深信不疑,最終錯失了機會。

當時滕胤只好安慰部下說呂據已經快到了,眾人聞言士氣高漲,終無一人叛逃,可他們苦等了一夜,也沒能等來那虛無縹緲的援軍。

天亮後,集結完畢的孫綝對滕胤府邸發動了總攻,滕胤寡不敵眾,當場戰死。

三天後,走投無路的呂據不願降魏,最終被迫自殺。至此,東吳託孤五大臣在激烈的火併中全軍覆沒,而這距離孫權逝世也不過只有四年多而已。

平定呂據、滕胤之亂後,孫綝聲勢大增,升任大將軍,假節、封爵永寧侯。

這次勝利讓年輕的孫綝變得倨傲起來,他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天選之子,任何阻擋他的力量都是螳臂當車,他根本無須受制於任何人。

孫綝的態度令全公主大為不滿,他和孫峻不同,已經完全不受自己的掌控了,於是全公主動了除去孫綝的念頭。至於具體方法則是從他身邊的人入手,全公主暗中制定了一個針對孫綝的陰謀。

這個人就是之前負責阻擊呂據的那位孫憲,不過根據孫綝本傳的記載,他的名字則叫做孫慮。

這個問題不難解釋,我們知道,孫權有一個兒子就叫做孫慮,一般來說同一家族不會起重複的名字,考慮到“憲”和“慮”二字的字形有些相似,因此可以判斷這個孫慮很可能是誤記,他的名字應該還是以孫憲為準。

據史書記載,孫憲因為感到孫綝對自己有所冷落,便心生不滿,於是與將軍王惇密謀發動政變,最後事情敗露,被迫自殺。

這件事有些不尋常,孫憲早先是孫峻的親信,當初孫峻誅殺諸葛恪時,孫憲出了不少力,於是因功官至後將軍。而到了孫綝掌權的時代他仍被委以重任,孫綝對其信任有加,命他領兵阻擊呂據,因此孫憲認為孫綝薄待他一事並不成立。

另一方面,此時孫綝的地位比他剛剛掌權時已經更加穩固了,如果孫憲真的有心作亂,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時機。

況且孫憲這次密謀看上去簡直如同飛蛾撲火一般,他勢單力孤,盟友只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王惇,這成功率實在是太低了。

孫憲當然不是自尋死路,他之所以敢於反對孫綝,大機率是背後有人撐腰。而從實力和動機上來看,全公主都是首當其衝。

作為當初孫峻的親信,孫憲毫無疑問跟全公主也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這樣的人拉攏起來再合適不過了。

所謂的孫憲對孫綝不滿,很可能是全公主許給他更豐厚的回報,比如取孫綝而代之之類的承諾。

孫憲和孫峻、孫綝兄弟一樣,都是出自孫靜一系,既然他們可以能夠掌權,想必孫憲認為自己也有這個資格,可惜這不切實際的野心最終葬送了自己。

孫綝警惕性極強,很快將這次政變扼殺在搖籃之中,這讓全公主不得不重新審視起這位驟然身居高位的年輕人,自己還是低估他了。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而就在全公主盤算著接下來如何對付孫綝的時候,孫綝的反擊來了。

前面說過,孫綝在政變中取得一系列勝利後,變得異常膨脹起來,在他看來,無論是江北文武大臣還是江東士族都已經遭到重創,不會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如今到了該肅清宗室內部的時候了。

其實孫綝的想法大錯特錯,當初諸葛恪一度風光無限,最終卻身死族滅,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正是因為孤立無援。

既沒有江東大族的支援,又和宗室搞對立,同時還得罪了施績等武將,這樣豈不是自取滅亡?孫綝目前正是在走諸葛恪的老路。

事實上,在整個孫綝掌權期間,他的地位穩固程度都不如孫峻,針對孫綝的政變接連不斷,這和他爭取到的支援很少有極大關係。

因此即使孫綝想要擺脫全公主獨掌大權,也應該循序漸進,而不能太過急躁。要知道全公主此時大約已經年近五旬,比他大二十歲以上,就算比壽命,孫綝也是坐擁極大優勢的一方。

如果孫綝能夠放低姿態,像孫峻那樣對這位姑姑畢恭畢敬,他以後的路會好走很多。可以說,只要孫綝和全公主不發生衝突,東吳皇權的衰微必然是長期趨勢,甚至發展到小宗取代大宗的地步也並非沒有可能,這便是孫權晚年所犯的一系列錯誤的後遺症。

不過當孫綝決意與全公主決裂的時候,東吳宗室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便已成定局了,一度強大的宗室力量在成功壓制了對手後,最終因為內訌而走向衰落,而這對東吳政權本身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

為了對付全公主,孫綝費了不少腦筋,這個女人在宗室中輩分較高,且具備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還擁有夫家錢塘全氏的支援,確實是個強敵。

為了穩妥起見,孫綝決定不直接對全公主下手,而是先剪除她的羽翼。如果沒了錢塘全氏的支援,全公主的力量將大打折扣。

不過錢塘全氏作為顯赫的外戚家族具備不俗的實力,族中成員多在朝中為官,且掌握兵權,絕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正在孫綝無計可施之時,一件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了他絕佳的機會。

太平三年(257年)五月,建業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他們來自淮南,其中以朱成為首,獻上了曹魏揚州都督諸葛誕的降表。為表示誠意,諸葛誕聲稱願將兒子諸葛靚以及長史吳綱等將佐子弟送往江東做人質。

原來,就在東吳朝堂上的鬥爭鬧得不可開交之時,曹魏內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大將軍司馬昭對坐鎮淮南的諸葛誕產生了猜忌,於是趁著司空盧毓病逝的檔口,下令徵諸葛誕入朝接任。

這是一個無解的陽謀,如果諸葛誕答應了,他將失去一切權力,如果不答應,那就是抗命,朝廷就有合理的藉口討伐他了。

接到詔書的諸葛誕立刻陷入了恐慌,幾年前被召回朝廷的好友夏侯玄沒過多久就死於非命,他豈能不怕?

況且這道任命名義上是從二品徵東將軍升為一品司空,但三公只是個虛名,如何比得了掌控一州的生殺大權?

諸葛誕坐擁近二十萬大軍,糧草堆積如山,他不甘心將命運交給別人,遂起兵作亂,這也是曹魏淮南三叛中的最後一叛。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作為一個個實用主義者,諸葛誕吸取了之前毌丘儉孤軍奮戰慘遭失敗的教訓,他第一時間聯絡東吳作為外援。

諸葛誕起兵的訊息傳到東吳,這令朝野上下躍躍欲試。要知道東吳曾在淮南方向發起過許多次北伐,卻幾乎次次都鎩羽而歸,因此只有當曹魏出現內亂的時候東吳才有可能趁勢取得突破。

之前毌丘儉起兵時,東吳本想趁火打劫一番,無奈毌丘儉敗亡太快,東吳軍隊又有些拖沓,最終錯失良機。這次諸葛誕並未主動出擊,而是固守壽春,憑此堅城,想必他可以支援很久,因此東吳介入此次戰爭的餘地就很大了。

目前派兵參戰已經成了定局,但具體如何操作就有講究了,而孫綝恰好從中發現了一個“好機會”,這便是他在此次戰爭中做出一系列迷之操作的根本原因。

如今孫綝的首要目的是打倒全公主,一統宗室力量,其次則是繼續壓制士族,最終達到一人獨大的目的。為次,他將不擇手段,最終把戰爭變成了爭權的工具。

對孫綝來說,目前威脅最大的便是掌握一定兵權的全氏家族,因為如果沒有全家的支援,全公主的勢力將大打折扣,於是孫綝策劃了一個陰謀。

六月份,孫綝命文欽、全懌、全端、唐諮、王祚等眾將,率領第一批援軍三萬人先行出發援救壽春。

能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全家軍自然欣然領命,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了一個巨大的陷阱。

戰爭講究集中兵力,在區域性取得優勢才是王道,目前淮南戰場上集結了四十多萬大軍,這三萬人加入戰局連個水花都激不起來。

吳軍的正確做法應該是集結一支十萬人以上的大部隊,然後緩緩趕到壽春外圍,與諸葛誕的淮南軍形成掎角之勢,如此便可以對司馬昭的包圍圈造成巨大威脅。

可孫綝卻僅僅派了三萬人便急匆匆地出發了,這和讓他們送死有何分別?

這裡便可以看出孫綝的陰險之處,幾名將領中,王祚情況不詳,我們不做討論,但另外四個人的選擇就很有目的性了。

其中文欽和唐諮是降將,在江東沒什麼背景,犧牲掉也無所謂。而全懌、全端則是全氏一族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全懌,他是全公主的親生兒子,一旦出了問題,必將對全公主造成重大打擊。如果全懌戰死沙場,全公主將失一臂助;若兵敗被俘,全公主則顏面掃地,無論如何都會有大麻煩。

然而事情的進展卻有些出人意料,預期中的交戰並沒有發生。

當時王基率領司馬昭征討大軍的先鋒率先抵達壽春外圍,可能或許是因為兵力不足,包圍圈不夠嚴密,而壽春城北的八公山正是其薄弱之處。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在揚州混了多年的老油條文欽很快注意到這一點,他對當地地形極為熟悉,於是趁機帶隊翻山越嶺進入壽春城,和諸葛誕會合。只不過自以為得計的文欽卻不知他已經落入了死局。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王基有意而為之,這三萬人雖然不多,卻可以加速壽春城糧草的消耗。本來夠二十萬人吃一年的糧草,現在只夠二十三萬人吃十個半月了。

同時也可以避免這支吳軍和後續部隊會合,把第一批援軍先放進城,等後續部隊趕到時,魏軍的包圍圈已經完成,吳軍便會陷入無法集中兵力的窘境。

然而孫綝對此卻毫不在乎,從後來他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孫綝根本就沒有想要打贏這場戰爭,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接著戰爭剷除異己。

現在全家軍雖然暫時無恙,但已經陷入重圍,前景不容樂觀,接下來孫綝開始準備對付下一個目標了。

孫綝的第二目標是壓制江東士族,而此時士族的代表人物便是朱異。

在之前的呂據、滕胤之亂中,幾位參與北伐的將領紛紛領命討伐呂據,唯有朱異沒有表態,這令心胸狹隘的孫綝心生怨恨,從此朱異便成了他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於是趁著這次外出作戰的機會,孫綝給朱異挖了一個大坑。

在出徵壽春之前,孫綝曾命朱異去討伐駐紮在夏口的孫壹。這位孫壹同樣出自孫靜一系,他的父親是孫靜的第四子孫奐,因此論起來孫壹還是孫綝的從父。

然而孫壹的身份卻有點特殊,因為之前發起叛亂的滕胤和呂據都是他的妹夫。

此時孫壹的弟弟孫封已經因恐懼而自殺,孫壹正惶惶不可終日,而朱異的討伐軍已經在前往夏口的路上了。

孫綝之所以在孫壹並未有明確的反心時就先對他動手,主要還是因為之前孫憲的事讓他產生了忌憚。以孫壹的身份背景,實在是被全公主拉攏的不二人選,與其等他叛亂時再出兵鎮壓,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免得到時更加被動。

孫壹見東吳已無自己的容身之處,只好帶領親屬和部曲一千多人逃亡曹魏去了。

可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就有些奇怪了,按說朱異完成任務後應該回歸北伐軍主力,可孫綝卻命他以三萬人單獨駐紮在壽春以南的安豐城,並未與主力部隊合兵一處。

這是一個不合常規的安排,如果說第一波援軍屬於倉促集結,人數不多尚可理解,但第二波援軍明明有集中兵力的條件卻硬要分兵,我想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指揮官都不會做這樣的事。

兵法有言:“倍則分之”,也就是說只有兵力達到對方的兩倍時才有分兵的條件,否則就將被對手各個擊破。

孫綝這樣的添油戰術面對司馬昭的二十多萬大軍如同以卵擊石,因此可以斷定他就是故意要朱異去送死。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朱異便在陽淵為曹魏兗州刺史州泰所敗,損兵兩千人,而兵敗南撤的朱異這才得以在巢湖北岸的鑊裡和孫綝的主力軍會合。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見到孫綝後,吃了敗仗的朱異自然是低人一頭,接下來失去了話語權的他只能任由孫綝擺佈了。

其實對比當時雙方的形勢,淮南軍和東吳一方並不佔劣勢,他們不僅總兵力更多,而且吳軍近十萬的主力在外,威脅性是很大的,因為圍城的魏軍也不知道東吳援軍什麼時候會出現。

吳軍最正確的做法不是急於進攻,而是依託江淮之間的水道進行補給,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他們只需要按兵不動就可以了。只要吳軍不主動挑釁,魏軍就不會主動進攻,因為這必然會導致壽春包圍圈的崩潰,給淮南軍寶貴的戰機。

等到淮南軍因糧盡突圍,或者魏軍發起總攻之日,就是吳軍加入戰局之時。

然而孫綝卻令朱異都督丁奉、黎斐等,領五萬兵馬再次出擊,這擺明就是要為難他,最終朱異也不出意外地在壽春以南不遠處的黎漿水北岸和五木城連續兩次被魏將石苞擊敗。

不過這還不算完,很快一次更為重大的打擊即將到來。

朱異大軍的糧草輜重囤積在黎漿水以南不遠處的都陸。這個安排本身倒沒什麼問題,但是東吳的北伐畢竟很少深入到壽春一帶,對當地的山川地理形勢不甚瞭解,而唯一熟悉地形的文欽還不在軍中,因此被魏軍抓住了漏洞。

為了這一天,時任泰山太守的胡烈已經等了很久了,幾年前他的父親車騎將軍胡遵在東興之戰中為東吳所敗,這次胡烈終於得到了為父親雪恥的機會。他率五千人為奇兵,躲過吳軍的監視迂迴到其背後,對都陸發動奇襲,將吳軍的糧草輜重焚燒殆盡。

孫綝借諸葛誕之亂使陰招,猛力打擊全公主家族力量

這下朱異徹底打不下去了,於是只好班師返回大軍駐地鑊裡,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半隻腳已經踏進了鬼門關。

孫綝見朱異歸來後,又命他領兵三萬出戰。

這個命令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不可理解的,吳軍已經連敗四場,士氣低迷,絕沒有再貿然開戰的理由了。就算要繼續打,那也得孫綝親自帶隊全軍出擊才有一點機會。

之前五萬人都戰敗了,這次派三萬人頂什麼用呢嗎?因此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孫綝其實已經放棄援救壽春了,他真正要的就是朱異的命。

這一次孫綝就是要讓朱異兩難,接受命令則必敗無疑,那麼就以軍法處斬;若是朱異拒絕就直接以抗命為由處斬,左右都難逃一死。

之前陸抗看出情況不對勁,同時江東士族成員,他不願見朱異去送死,於是勸他別去見孫綝,可惜朱異不聽,最終因拒絕孫綝的無理命令而慘遭殺害。

朱異死後,孫綝很快就返回建業去了。他只留下弟弟孫恩擺擺樣子,鼓舞一下淮南軍計程車氣,但直到壽春城破也沒有發揮什麼直接作用。

孫綝之所以急於回京,是出於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連續作戰不利,擊退魏軍已經不可能,因此不必再浪費精力。

其次,他藉著這次戰爭打壓以朱異為代表的的江東士族的計劃已經成功了。

至於最後一點也最為重要,因為這是他針對全氏家族陰謀的最後一步。

這次救援壽春的行動,全家出了很大力氣,全懌、全靜(全琮孫)以及全端、全翩、全緝(全琮從子)等幾名宗族將領都帶兵出征了。

可偏偏在太平三年(257年)十二月,全懌兩個留在建業的侄子全輝和全儀因為與家人發生爭執,最後竟鬧到公堂上,而且之後他們竟然攜帶家眷和部曲投奔曹魏了。

這件事極不尋常,因為這本身不是什麼大官司,不可能會鬧到逃亡敵國的地步,因此這必然是一個針對全家的陰謀。而根據誰獲利誰有動機的原則,其背後的主使者則不言自明。

孫綝極為陰險,他不僅要政敵在戰場上失敗,還要將他們整個家族徹底釘在恥辱柱上。因此他暗中迫害全輝和全儀,逼迫他們逃亡,而這則對壽春城中的全氏將領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很快這件事就被司馬昭的智囊鍾會利用了,他獻計讓全輝和全儀給壽春城內的全氏將領們寫了一封密信,就說東吳朝廷怪罪他們久戰不利,要誅殺全氏家眷。

其實這並非什麼多麼高明的計策,但它卻準確地抓住了全氏諸將的心理弱點。本來被圍幾個月,已經人心惶惶,偏偏又得到家族將被清算的訊息,這便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他們頓時戰意全無。很快,全端和全懌就率領幾千名部下出城投降了。

這次成建制的投誠對淮南軍計程車氣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不久之後,壽春城內又發生內訌,文欽被害。至此,諸葛誕失敗的命運已成定局。

諸葛誕之亂本是東吳破局一次絕佳的機會,若能和諸葛誕精誠合作,擊退司馬昭的討伐軍並非不可能,到時候諸葛誕降吳,淮南大片土地唾手可得,這可是孫權夢寐以求的局面。

然而這一切都因為孫綝的一己私慾被葬送了,他為了爭權奪利,打擊異己,不僅錯過了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還導致吳軍的巨大損失。

其中壽春城內的三萬精兵竟然被打包送給了曹魏,豈能不令人心痛?如此行為與資敵叛國無異,此等卑劣可恥之人真是千刀萬剮也不為過,他已經成了東吳上下的公敵。

然而志得意滿的孫綝卻毫不自知,他以為打擊了政敵,可以唯我獨尊,殊不知自己已經走上了絕路。

如今無論宗室和士族都走到了他的對立面,不久前死於非命的諸葛恪已經在地獄裡等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