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你對迷信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2022-12-30由 一心一意要掙錢 發表于 農業

為什麼信迷信就會好

01

我媽是一個迷信算命的人,她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去找一位算命大師給我們全家算命。

你對迷信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我結婚生子後,她算命的範圍就擴充套件到了我太太、我兒子和我女兒。

我跟她說“如果命能算出來,算命的那位瞎大師為何不讓自己多賺點,要這麼苦哈哈地賺你這點算命費呢?”

但我媽完全聽不下去,每年照舊雷打不動地去算命,並且準時電話傳達算命大師對我今年的批命。

聽多了後,我基本也聽出門道了,去掉各種定語、狀語、補語,以及各種批命專用術語之後,每年大師給的核心內容就是八個字:“今年會破財,要小心!”

我後來分析了下,這句話居然是完全不可證偽,而且無論出現的是哪種結果,都是對它的證實。

比如,今年虧錢了,我媽就會說“你看,人家算命的說今年會破財吧。”

萬一今年沒虧錢賺錢了呢,我媽又會說“你看,幸好今年我給你算命了吧,小心之後就沒破財。”

這麼一分析後,我對這位算命的大師還是挺佩服的,畢竟能成為“大師”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那迷信是不是就純粹什麼用都沒有,只是文字遊戲呢?

那也沒這麼簡單,稍微研究之後,我發現迷信還是很有內涵的。

02、迷信的本質

迷信的定義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為或儀式具有超自然的效果”。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覺得某人的迷信很荒誕,但其實對人類而言,迷信有著它的不可避免性。

1、人天然會對所有事物做出解釋

人腦的特性之一,就是會對所有事物都做出自己的解釋。

在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知識還不夠豐富的時候,上至天子下至草民,都認為是雷公電母、風伯龍王在負責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打雷。

一到乾旱年景,皇帝就會下罪己詔,並煞有其事地登臺向龍王求雨,當時哪怕是最智慧的學者們都很認可這樣的做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全社會迷信呢?

因為,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如果不想象出一個龍王在行雲布雨的話,人腦就無法解釋颳風下雨的現象。

現在,雖然自然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人類依然未能認知這個世界的本質規律,用現有的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還有很多很多。

在這種知識不足的情況下,迷信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而且,即使人類整體的知識足夠豐富了,但個人因為知識和經驗的不足,依然會有個體的迷信產生。

2、人對未來確定性的追求

人的大腦天然不能容忍不確定性,因此我們總是在追求一種未來的確定性。

這就是為何各種行業趨勢分析、年度十大預測等會受人追捧的原因。

但不幸的是,現代的各種科學理論在預測未來這件事上的表現實在是有點拿不出手。

無論是股票專家對股市的預測,政治專家對國際形勢的預測,還是選舉專家對選舉結果的預測,正確率很多時候還不如一個拋硬幣的猴子(英國一隻叫保羅的章魚對南非世界盃結果的預測,也完勝眾多體育專家)。

這種情況下,迷信就會登臺來取代科學的作用了。

因為迷信可以讓人產生一種幻覺,以為可以預知或控制將來,所以當一個人對未來越沒把握的時候,就越是依賴於迷信。

比如,在結果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競技體育領域,體育明星們的各種奇葩迷信行為讓人目不暇接。

足球明星皮雷每場比賽只穿同一條內褲,NBA球星基德在罰球前總要摸下屁股然後對籃筐飛吻,拳王喬路易賽前一定要先戴左手套……

更誇張的是,中超河南建業對陣山東魯能的比賽,球場上甚至出現了10餘名道長“作法”為河南建業祈福。

正是因為我們大腦對所有事物都要有個解釋,以及總是追求確定性的這兩個本能,註定了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迷信都是必然會存在的。

03、迷信對個體的積極價值

既然迷信是不可避免的,那麼除了被我們喊打喊殺的斑斑劣跡之外,迷信還有沒有什麼積極的價值呢?

其實,只要認真去找一找,你就會發現迷信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社會都是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價值的,否則它的生命力也不會這麼頑強了——在科學無情的絞殺之下,依然很堅強地盤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對於個體而言:

1、迷信可以強化一個人的信心

2、迷信可以提高一個人的韌性

1、迷信可以強化一個人的信心

眾多體育明星之所以有各種奇葩的迷信動作,其實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獲勝的信心。

在其它條件都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信心多一點的人成功機率總是會更高一些的。

像中超河南建業主場辦的那場祈福法會之後,建業主場竟然還真擊敗了強隊魯能,也一改近18個主場僅獲1勝的局面。

這個結果其實跟法會的“法力”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它確實給出了更可能會贏球的心理暗示,提振了河南建業球員的信心。

2、迷信可以提高一個人的韌性

為什麼有的人在遇到接二連三的致命打擊後,還會百折不撓、一往無前呢?

有文化的人更多是因為對主義的信仰(比如新中國的開國元勳們),或者是對士人氣節的堅守(比如陸秀夫、文天祥等)。

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靠的可能就是迷信了。

我認識一位初中畢業的人,臨近30歲的時候,做生意虧得要破產,老公這時不但沒支援她還選擇了離婚,她萬般絕望之時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她說,當時都準備自殺了,但一個偶然的事情改變了她的命運。

那天,在去江邊尋找自盡地點的路上,她遇到了一個算命的。

她心想著看看這個算命的能不能算出來她的陽壽就到今天了,同時也想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裡,能有個人再陪著說幾句話。

沒想到算命的跟她講,說她是大富大貴之命,但35歲前會命運多舛,只要熬過35歲,就會財運不斷了。

她聽了將信將疑,就說我做生意都已經虧得破產了,家庭也破裂了,哪有什麼大富大貴之命呢?

但算命的斬釘截鐵地跟她講“我算命這麼多年,從沒看過像你命格這麼清晰的。你如果到了35歲,還不富貴,你來砸我招牌!”

於是,她給了算命的100元后就不準備自殺了,而是回到了家裡。

後來,她將孩子生下來後,連月子都沒坐,邊奶孩子邊重新創業。

在重新創業期間,又碰到了好幾次瀕臨倒閉的情況,但她一直記著算命的跟她講的35歲後一定會富貴的話,咬咬牙都堅持下來了。

她跟我講她這段經歷的時候是41歲,公司已經連續6年盈利,她也再婚並且又生了一個小孩,經濟優渥、家庭幸福。

對她來說,她人生最大的韌性就來自於算命先生講的那句話“35歲之後大富大貴”。

其實,她後來能從逆境中再創業成功,根源來自於她對市場的把握越來越深刻,以及她個人不服輸的性格,但這個迷信確實將她挽救了回來,並給了她更強的抗擊打能力。

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在其代表作《歷史的教訓》(中紀委推薦讀物哦)一書中,講了一句話是對迷信可以提高韌性的最好總結:

“對於失意的人而言,某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希望是替代絕望的唯一選擇。”

04、怎樣用好迷信

迷信有其積極價值,但同時迷信又確實是眾多罪惡之源。

那我們該怎樣合理利用迷信,方能萃其精華,去其糟粕呢?

方法是:用其不得不用,能不用則不用。

1、用其不得不用

在兩種情況下,你可以嘗試下采用一些迷信的行為或儀式。

① 需要自我信心強化時

在這個方面,迷信可能比其它一切心理暗示都要好用,這也是各路體育明星各種奇葩迷信行為層出不窮的原因。

我還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到期末考試,我外婆準備早飯,就會給我準備一根油條兩個雞蛋,代表吃了可以考100分。

每次我吃完一個雞蛋覺得有點飽不想再吃第二個雞蛋時,都會逼著自己堅持吃完第二個,因為實在不想只考10分。

這個小犧牲還是有點效果的,至少數學基本都能考100分,但語文從沒考過100分,估計應該吃兩根油條四個雞蛋(這會想一想都覺得撐得慌)。

這個一根油條兩個雞蛋的方法,到了初中後效果就不好了,因為卷子都變成120分的了,只考100分不頂事。

② 自覺走投無路或絕望時

可以採用迷信的第二個情境是自覺走投無路或絕望時。

用迷信讓自己從絕望裡走出來,肯定比走絕路或做傻事是要好的。

但應用的關鍵在於,你必須要對這個迷信深信不疑才行,只是一根油條兩個雞蛋的這種小把戲在這種情境下肯定是不行的了。

2、能不用則不用

迷信的本質說白了就是一種不理性的期望,客觀世界的運轉是不會受到迷信的影響的,因此能不用則不用。

① 能依賴自我努力的,絕不依靠迷信

我見過很貧窮但又讓你一點都同情不起來的人。

他好吃懶做,每天不想做事、不想受苦,但很虔誠地在家裡燒香拜佛,天天想著佛祖觀音菩薩保佑,給他天降橫財。

這種迷信,妄圖坐享其成,完全磨滅了個人鬥志。

② 科學方法可以解決的事,絕不靠迷信

迷信跟宗教一樣,都是超自然希望的一種。所謂超自然,就是目前的自然科學尚不能解釋的一些自然現象。

因此,只要是科學方法可以解決的事,就絕不要再去依賴迷信。

比如看病,醫院能治療的病還是得找醫生,不要被各種神棍巫婆耽誤了病情。

再比如開辦公司,還是得靠認認真真做好產品、研究好市場、統籌好資金,而不是靠公司門楣上掛個八卦、前臺旁擺個關公像。

05、小結

迷信之所以叫“迷”和“信”,就在於它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無理由、無任何思辨地盲目相信某種東西。

這樣的思想和行為本身並不可取,而且它也確實導致了很多社會惡習。

但為何迷信破除不了,甚至在高階知識分子中都廣泛存在呢?

即使是提出物理學三大定律的牛頓,這麼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他也相信萬有引力是神的第一推動力。

你對迷信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這是因為在人類現有的認知水平下,迷信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對所有事物追求解釋的本能,對未來確定性的追求,都是迷信源源不斷產生的根源。

既然迷信不可避免,那我們更合理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能依靠自己努力,在能利用科學方法的情況下,遠離迷信;但在需要信心加持,或者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用迷信鼓舞下自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