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32歲當上博導,這位“科研達人”想讓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治癒

2022-12-30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中早期乳腺癌能徹底治癒嗎

原創 愈順 醫學界腫瘤頻道

32歲當上博導,這位“科研達人”想讓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治癒

他,是一個乳腺外科醫生,也是極力想解決乳腺癌社會問題的奮鬥者。

這個乳腺外科醫生不普通。

1988年的他,今年僅32歲,去年當上副主任醫師,今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他以一作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0多篇,包括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Cancer Research等,他引700餘次。

最牛的是,從2015-2019年,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歷經5年,2000個日日夜夜,成功繪製出三陰性乳腺癌(TNBC)多組學圖譜,並根據特徵分為四種“復旦分型”。據此展開的FUTURE研究,透過精準用藥治療,使得難治性晚期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從10%提升到了29%,讓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有了精準、有效的治療希望……

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江一舟醫生。

32歲當上博導,這位“科研達人”想讓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治癒

圖1 江一舟醫生與邵志敏教授團隊歷經5年繪製出三陰性乳腺癌基因圖譜

從選擇學醫到出道臨床

江一舟醫生的學醫之路可以說是一個偶然。

高中時,他參加化學競賽拿到全國一等獎,被保送到復旦大學,自己選擇了應用性較強、也是復旦強勢專業的臨床醫學八年制。

“學醫的課程比較繁多,八年制的學分總共是298分,而且每一門課的書本都很厚,要記得內容特別多。這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挑戰,因為我認為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但記憶力並不是特別好。”

讀醫不容易,江一舟醫生經歷了磨鍊之後,慢慢適應了這種節奏,並在最終選擇了乳腺癌專業。

“我個人對腫瘤比較感興趣,因為在本科期間我參加過一些宮頸癌治療藥物的科研,也接觸過腦膠質瘤相關知識,自己閱讀了不少相關文獻。我認為腫瘤裡面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回答,而且腫瘤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造成很大的社會負擔。在復旦腫瘤中,邵志敏教授做的乳腺癌相關研究特別好,我看了他以前發過的文章和研究方向,非常感興趣,於是想成為邵教授的學生。”

江一舟醫生在加入邵志敏教授團隊後,逐漸成為了一名得力干將,從此開始了他的乳腺癌研究和行醫生涯。

“現有診療水平還有很多不足,

值得我們探索”

乳腺癌是中國女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之首,每年發病率在逐漸增加,是很大的醫學和社會問題。作為一名乳腺外科醫生,江一舟醫生對疾病有自己的感悟:

“跟其他惡性腫瘤如胰腺癌、肝癌、胃癌等相比,乳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情況更好,很多患者可以長期生存,所以我們更需要給它一個規範化的全程管理和治療,包括外科與圍手術期的綜合治療、後期的康復治療等。”

乳腺是女性的重要器官。對於乳腺癌手術患者,江一舟醫生認為,除了治療,醫生還需要給予病人心理疏導等其他方面的幫助,讓病人能更快地重新融入到社會。

“對於年輕的乳腺癌病人,我們有很多保乳的手段,或者是術後的乳房重建,從最大程度地保留乳房的外形。另外,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給予乳腺癌病人心理、社會和專業上的支援,這也是我們提倡的全程管理概念的體現。我們要把病人作為一個人來管理,而不是單純地作為一個疾病去治療,並不是幫她開完刀後就結束了,還要幫她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江一舟醫生分享了行醫生涯的一個案例,這也是他極力專研、想改變乳腺癌治療現狀的一大原因。

這是一個年輕的乳腺癌患者,她來就診時腫塊很大,有淋巴結轉移。我們給她做了新輔助和手術治療,術後也做了相關的標準治療。在1年多後她不幸出現了復發轉移。她曾經很多次跟我說自己並不是畏懼死亡,最放不下的是一個1歲多的小孩。我記得有一次她在凌晨1-2點還給我發了一段很長的語音。我們給她用盡一切辦法,也嘗試了免疫治療等臨床試驗,但是還是沒能控制住兇險的病情,最終她在復發轉移1年多後去世了。

提起這個年輕患者,江一舟醫生倍感惋惜。他表示,“乳腺癌,包括整個腫瘤醫學其實還有很多領域值得我們去探索的。我們可能能解決50%的問題,還有50%的問題是目前沒有辦法解決的。光有人文關懷,光有目前的手術技術,可能還是遠遠不夠。”

要確確實實幫助到乳腺癌病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好的治療效果。這就是他專注於乳腺癌科研的最大原因。

醉心科研,不屈不撓,

一心想改變乳腺癌診療現狀

近幾年,在他和邵志敏教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們透過將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進行分門別類精準治療,取得了許多亮眼的成績。

當然,科研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需要經過一天天的積累,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從基礎研究到轉化,再到最後的臨床研究,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關鍵,也非常不易。

“我們之前在做一項三陰性乳腺癌的基因圖譜研究時,當時設計的資料分析量太大,一開始還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摸索了幾個月後發現實在不行,就去找了一些商業化公司,幾個月後發現還是不行,最後找了國內中科院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等單位,經過反覆的開會討論,最終才解決了問題,前後一共經歷了1年多的時間。”

提到三陰性乳腺癌的“復旦分型”和FUTURE研究結果,江一舟醫生倍感雀躍。這項研究從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開始,從零做起,最終成功轉化成臨床實用且令人滿意的結果,讓團隊非常有成就感。

在做科研之前,要問自己:我的這個立題值不值得去做?它能不能帶來概念性突破、貢獻新知識,或者是給臨床治療帶來實際意義,或者在分子機制上有新的探索?另外,作為臨床醫生,要做的肯定是有臨床意義的課題,而且要有創新性,可以結合臨床中遇到的問題,緊跟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多讀文獻,來找科研的方向。一開始肯定會比較難,可以跟導師多溝通自己的想法。

32歲當上博導,這位“科研達人”想讓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治癒

圖2 江一舟醫生是2014年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的優秀論文獲獎者

“做醫生,一定要有情懷在”

談到自己行醫路上的“偶像”,江一舟醫生認為非邵志敏教授莫屬。

師從邵志敏教授,江一舟醫生學習到了嚴謹、創新的科研態度:“邵教授為人非常正直,會用非常公正的眼光去評判和對待他的學生,並不會因為個人特殊背景而有所偏袒。只要你有能力,做事比較靠譜,邵教授就會信任你,會給你更多的資源去發展。此外,邵教授對待學術非常嚴謹,並且會高瞻遠矚地去思考整個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邵教授一直保持積極向上、不斷探索的精神和幹勁,而且常常一天門診要看100多個患者,非常努力。他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也富有創新、開拓精神,這些品質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32歲當上博導,這位“科研達人”想讓更多乳腺癌患者得到治癒

圖3 邵志敏教授帶教江一舟醫生等人

江一舟醫生認為,一名合格醫生應該具備崇高的品德,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耐得住寂寞。

無論是臨床或是科研,我們面臨的都是腫瘤患者,他們是相對特殊的人群,因為很多人都會面臨恐懼、焦慮的情緒,所以我們首先要把患者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來看待,不僅要在身體上去治療,在心靈上也要給予安慰。

另外,作為一個醫生,你要認為你所從事的事情是非常崇高、有著重要意義的一件事情,哪怕你在職業的初期可能收入報酬並不是很高,但是這是一個高尚的職業,一定要有這樣的情懷,把臨床上病人給治好,在科研上努力探索新治療方案,讓患者活得更長。特別是在國內,你既然選擇了做醫生,還是要有一定的情懷在。

繼續提升自我,努力努力再努力!

江一舟醫生憑藉著優秀的科研和臨床能力,獲得多項優秀青年人才獎項,並且在近期晉升為博士生導師和副主任醫師,明年開始也會親自帶教醫學生。

這麼厲害的牛人,在問到背後的秘訣時,他卻顯得格外低調和謙遜:“第一要選準一個方向,第二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沒有其他的訣竅和捷徑可走,就跟考清華、北大一個道理,方向選好之後就只剩努力。”

對於自己的現在表現,他也同樣謙虛地談到:“從1-10分,給自己打個6分,現在算是勉強及格狀態。打這個分有兩個原因,一是我覺得自己進步的空間非常大,無論是臨床操作技術、知識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間;二是如果現在給自己打9分,那後面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了。”

談到今後的打算,江一舟醫生說:“希望能在乳腺癌特別是三陰性乳腺癌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往下走,幫助更多的晚期患者,讓之前無藥可治的患者重新獲得‘治癒’的機會。目前,我只想透過研究來開發出臨床實用的新治療方法,哪怕能夠把患者的生存率提高1%、2%也好。只要把這些分內之事做好,伴隨的成果、職稱等就會自然而然到來。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去刻意追求所謂的職稱,我覺得都是捨本逐末罷了。”

最後,借江一舟醫生一句吉言,希望中國乳腺癌研究未來能取得重大突破,讓更多患者獲得“治癒”!

江一舟醫生

副主任醫師,副研究員,博導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

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

國自然優青專案獲得者

以一作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1篇,包括Cancer Cell、Nat Commun、Science Advances、PNAS、Cancer Res等期刊,他引700餘次

獲評2015年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上海市衛計委優秀青年人才專案、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愈順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