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斯人”vs“是人”?是曼德拉效應嗎?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2022-12-27由 清宇香香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是平舌音嗎

“斯人”vs“是人”?是曼德拉效應嗎?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和曼德拉效應沒半毛錢關係,我和絕大多數堅定支援“斯人”的站一隊,咱們沒毛病。

那爭來爭去,問題出在哪兒?出在某些專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既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更沒能一針見血指出核心問題,不是記憶的神秘學篡改,而是正常的“語言文字流變”。

首先,人教版歷年教材都寫“是人”,好像這就是集體失憶的鐵證。拉倒吧,我在河北讀的中學,河北、江蘇等很多人口大省用的都未必是人教版教材,而今天只拿人教一個版本定乾坤,以偏概全邏輯錯誤,揣著明白裝糊塗。

另一個所謂鐵證是古籍中,都寫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更證明了今天“斯人”一派都錯了。注意,重點來了,前提,如果文化是靜止不動的,可以拿前人標準來評判後人對錯,但文化流變是大量存在的,舉例說明:你背的唐詩一定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但我現在翻開古籍,白紙黑字寫著“黃沙直上白雲間”,瞬間明白了吧?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語言,文字每天都在流變,這才生機勃勃。如果專家跳出來非要說,大家都錯了啊,都按古人“黃沙直上白雲間”改回去,那這就是刻舟求劍。

具體再回到“斯人”與“是人”之爭,五四新文化之後,語言文字流變加快,很多詞都在此消彼長,“是人”是翹舌音,“斯人”是平舌音,“斯人”比“是人”發音更便捷省事,也更符合現代漢語習慣。不信你試試,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范仲淹:微“斯人”,吾誰與歸。你把“斯人”換成“是人”,肯定越念越彆扭,更何況“斯人”和“是人”,意思本來就沒有太大區別。

咱們每個人都在無形中參與了文化流變的投票,文化是要被應用而不是為背誦的,所以影視劇、書籍中近年會大量出現“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歸根結底,這不是大家記憶力都錯了,而恰恰是很有民意共識的文化流變的結果。

我想勸某些專家一句,堅定今天的文化自信,順應廣泛民意,而不是顯示專家權威。在古籍中考證祖宗之法不可變。而玩雙標,經常違背祖宗決定的恰恰是某些專家本身。一“ji”紅塵妃子孝,憑什麼改成“qi”了?意思和韻律全擰巴了呀,這才是典型的不調查,不尊重民意,拍腦袋就來啊,還號稱為減少學生出錯,減輕學習難度,恐怕當初的差學生就是今天的某些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