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2022-12-04由 星火彪WarOH 發表于 農業

清朝每畝稅收多少

現在回頭看清末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一面使用軍費鎮壓人民起義,一面因與侵略者的不平等條約而支出鉅額軍費和戰爭賠款,第一次鴉片戰爭賠款1960萬兩,臨時軍費支出接近30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爭賠款1600萬兩銀,軍費不低於4000萬兩銀,甲午中日戰爭賠款2億白銀……數目觸目驚心。

除此之外,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清政府還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開展了著名的洋務運動,購買西方軍備、科技,興辦工廠,還派遣留美學生以及創辦新式學校。這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清末的政府為什麼如此富有?

一個走向末路的王朝,為何能承擔如此高額的支出,這些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一、清末財政狀況

在討論清末政府的錢究竟從何而來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證實這個說法: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政府是不是真的很有錢?

實際上,答案是否定的,

此時的清政府其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

1840年之後,尤其是在鴉片輸入與戰爭賠款的殘酷背景之下,政府的財政狀況逐漸江河日下。首先,

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清政府財政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

。光是在兩次鴉片戰爭裡政府的財政支出就已經十分沉重,戰爭的開支,包括

軍費和賠款就超過了1億兩

,除此之外還有英國的掠奪勒索的數目,

極大地增加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其次是農民起義的影響。

鴉片戰爭之後,地主階級加緊了對底層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再加上嚴重的民族危機的推動,1851年,窮苦的農民們忍無可忍揭竿起義,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這使得原本就已經入不敷出的清政府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之後,

清政府不得不從各省調兵並且支付大量軍需費用

,而因為戰爭動盪,政府的收入銳減。

據統計,清政府先後撥款

桂、湘、粵等省份軍需及其他鎮壓起義的軍事費用,超過了1800萬兩。

僅僅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兩年,

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連續撥款2258萬兩,兩年間財政虧損將近600萬兩銀。

屋漏偏逢連夜雨,鎮壓農民戰爭期間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軍費的支出讓清政府焦頭爛額,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內憂外患的戰亂之下,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銳減,財政虧損愈發嚴重。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貴錢賤。

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隨著鴉片走私貿易的發展白銀大量外流,以至於白銀價格不斷上漲,出現銀貴錢賤的現象。第一個受影響的群體就是底層人民,銀錢的比價上漲之後,農民實際上要繳納的費用也跟著增加,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農民難以完成賦稅繳納,這也是清末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19世紀中後期自然災害頻繁,40年代到50年代的十幾年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爆發了多次嚴重水災,受災面積極廣

。一方面自然災害破壞了農業經濟,另一方面,清政府因此不得不撥款救災,減免田賦,以至於財政進一步入不敷出。

二、清政府的財政改革

既然清末政府面臨如此嚴重的財政危機,似乎已經山窮水盡、積重難返了。如此窘境,他們是如何承擔後續這樣多的財政支出的?其實清政府的財政還未到無藥可醫的地步,清政府沒有坐以待斃,19世紀50年代起,清政府為此採取了一系列的財政措施調整,涉及多個方面,目的是維護統治,支付一系列戰爭賠款,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個財政措施是廣開捐納。

所謂捐納,即是朝廷政府利用出售販賣爵位、官職的機會,鼓勵社會人士為政府捐獻錢財。換句話說,也就是捐官賣錢。捐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其實是一種臨時性的政府收入,由於清朝末年的財政問題,清政府多次特開捐納,以此彌補財政支出不平衡。1851年到1852年,政府出售京官、武官等職位,

收到的捐銀達到了300萬兩銀,已經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不久之後,清政府又開始鼓勵勸捐,勸人捐銀的官員可以受賞數目不等的錢財,這樣一方面使得政府收入得以增加,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社會問題,例如賣官之下新增官員魚目混雜,官員為得賞強迫地方紳商勒索捐銀。

第二個財政措施是發行紙幣。

咸豐皇帝年間,為解決財政困難,清政府通過了發行寶鈔、官票的方案,也就是發行紙幣,並且即時在各地方流通。除此之外,清政府又在1853年開始發行大錢,即大額貨幣,面額當十到當千,相當於十錢幣到一千錢幣。這些新貨幣發行流通之後,的確是緩和了政府的財政危機,然而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接踵而來,

由於新貨幣發行導致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給人民的艱難生活更增一抹陰霾。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第三個措施是增賦。

對於當時的清政府而言,增加賦稅是改善財政問題最直接的方式。鴉片戰爭之後,由於社會動盪以及收到農民起義的影響,清末賦稅的徵收更傾向於重視厘金。所謂厘金就是透過地方捐釐來籌錢款,是一種稅收制度,始創於咸豐年間地方官員在各省開設勸捐,對本地米商米行、各行業鋪戶徵收厘金稅,每畝地抽捐數十文不等,每鬥米收五十文。以此彌補財政虧空。

賠款列強,鎮壓農民起義,清末時期的清政府真的那麼有錢嗎?

厘金制度實際上不是一種正式稅收制度,

清政府創行厘金稅時原本打算解決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軍餉籌款問題之後就停止,但1855年之後,厘金徵收制度在各省進行推廣,各地厘金稅率不同,徵收名目繁多複雜甚至有所重疊,以至於

釐稅沉重,百姓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

清政府變相地增加了田賦。主要做法是增加土地稅,其實就是額外徵收田賦

,例如四川一帶施行捐輸,在雲南、浙江等地也有類似的措施,只是名目不同,這給百姓帶來了更多的經濟負擔。

從結果上看,清末政府為緩和財政危機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的確產生了效果,首先是顯著地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避免了財政崩潰的結局。

然而,但對於百姓而言,這些改革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各地捐稅繁重苛刻,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愈發尖銳,民不聊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不斷加深。最終清王朝也未能如願延續統治,在革命的炮火之中灰飛煙滅了。

文/陸豆漿

參考資料:

《鴉片戰爭的衝擊與清末財政結構變遷研究》黃楚澤

《清末財政若干問題簡論》周志初

《清末的財政危機與政府的財政對策》付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