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2022-11-30由 風雲歷史集 發表于 農業

天文曆法屬於自然科學嗎

導語

:我國古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這於自春秋戰國開始的重農抑商政策有這重要的聯絡,而我國古代的農業發展也是位居前列,時至今日都還有一些農業技巧,方法在用。而這些農業經驗的總結,方法,比如二十四節氣等等都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古人常用天氣,自然現象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並且在這方面,透過天文指導農業活動,已經相對成熟。

可以說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極大地依賴天文學的發展,而農業的發展也推動著天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相互影響的原因

我國古代傳統農業,以家庭為單位,規模較小,較為分散,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精耕細作,這樣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更容易受自然災害,天災的影響和破壞。

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傳統農業一直都比較繁盛,證明自古以來傳統農業都非常注重“天時”的影響,並且擅長於把天時和農事相互結合,以此又來不斷推動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的模式和程度。

所以說天文曆法,準確的適宜的“天時”,對古代男耕女織,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方式來說異常重要,可謂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天文天象,曆法推算,節氣的設立和劃分就成為了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理論武器,

並且以此和有經驗的老農民的生產經驗相結合,促使中國傳統農業不斷走向精良,高產等特徵轉變。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一:精耕細作地位農業方式)

同時,隨著小農經濟的發展,也不斷促進這天文學研究的進步,由此推動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使古代中國成為了科技大國。但其實天文學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的大背景下,是一門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收效甚微的自然科學,但是各個朝代仍然願意大量投入在天文學研究中來。

這就是因為自農業社會形成以來,農業慢慢成為了一國之根本,在那個生產力水平有限的時代,更需要發展農業

,所以對天文曆法的要求,對宇宙的探索顯得刻不容緩。而事實證明,這些投入都是有回報的,正是大量的天文曆法研究的投入,才有了精確的農業指導方法,才推動了農業文明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順利發展。

歷史悠久的天文曆法

我國天文學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和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時間和發展相互反映,自從踏入農業社會過後,充滿智慧的古人就沒有停下過對天文的研究,沒有鬆懈過對生產經驗的總結,由此總結除了許多民族文化的瑰寶,即各種曆法。

中國古代歷史上較早的一部曆法《夏小正》,是現存的歷史最為久遠的科學文獻之一,更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關於農事生產活動的歷法書。

《夏小正》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記載了各個月份的氣象,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氣候,和適合該月氣候生長的作物等等內容,是早期指導農業活動的金科玉律。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二:《夏小正》)

夏朝是如今可以追溯的有據可查的第一個中國古代的朝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發展的突破性時期。利用《夏小正》,明顯的減少了天災對於農作物的破壞,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

而且還可以發現夏朝發明製造了大量的農耕工具,比如石鏟、石型、刀、鐮等,除此之外,居然還涉及到了食品加工環節,甚至還發現了石磨、石杵白等糧食加工用具。這些種種都表明,當時夏朝的農耕工具在當時已經處於相對先進的水平,而且需要管理的農作物產量和品種都在增多,也從側面反映了夏朝農業的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三:夏朝的農具)

二十四節氣,原屬《干支歷》中的基本內容,訂立時間悠久。一直到漢朝,漢武帝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官方頒佈的明確的時間準繩,是帝王祭天,祈求風調雨順的日期表,也是人民用於預判天氣的標準。更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是指導農事的最精準的時間導向,是古代農業生產活動的指路明燈,透過二十四節氣的指導,漢代的農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躍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有名望的大漢帝國。

天文學不斷地發展

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高潮,天文學也非常發達。公元717年,僧一行,當時一位名望頗高的佛教僧人,又對天文曆法頗有研究,成為了當時一名享譽全國的學者,他在這一年來到長安,拜見了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知曉他在天文曆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所以讓他主持編制新曆法。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四:僧一行畫像)

最開始,他和當時有名的天文學家梁令瓚共同研究,製造出了較為精準的觀測天體變化現象的黃道遊儀,主要用於觀察感受太陽的執行軌跡,檢測月亮和太陽在各自軌道上的位置變化和運動方向,速度等等。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五:梁令瓚畫像)

這一個天文儀器的發明,極大地豐富了用於曆法研究的資料,直接提高了新曆法的精確度和正確性。不僅如此,黃道遊儀還第一次發現了恆星移動的現象,並且利用這一發現,在大唐十三個地點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太陽正午高度進行測量,以此來推斷計算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的記錄,雖然是間接得到的,透過多重運算,誤差較大,但是仍然對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古代天文曆法與傳統農業有何關聯性?二者其實相互促進

(圖六:黃道遊儀)

不僅如此,僧一行還和梁令瓚仔細研究,改良了張衡的渾天儀,設計製造出了能夠自動計時,白晝日夜根據時間轉動,和天象極其符合的水力運轉渾天儀。

經過近七年的實踐和研究,僧一行才開始著手編制新曆法。

一直到公元727年,僧一行的新曆法《大衍曆》最終完成,

這部曆法超越了前世的大多數曆法,相對而言比較先進,不僅在日期節氣天象上更加精準,還較為準確的掌握了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規律和軌跡,解釋了一些特殊的天文現象,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總結

:天文曆法一直一來都是推動農業生產的有利工具,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會用到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而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在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對天文曆法的研究歷史是很少能夠比擬的,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不僅促進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單產,這種利用天文曆法來耕作的方式,無疑是適應了自然規律的方法,這種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改造農業生產的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才會有持續了上千年的強大的農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