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2022-11-30由 易家說說 發表于 農業

預期效用怎麼求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

早晨鬧鐘響起,你本想起來,卻伸手按掉了鬧鐘,繼續賴在床上;

週末打算收拾房間,卻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結果一刷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領導讓你寫一份方案,你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天才打開電腦……

在整個過程中,你一直沒忘了自己想要做的事,雖然什麼也沒幹,卻很累,因為精神一直在內耗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痛苦也隨之增長,但就是遲遲不開始。

這就是拖延症的表現。

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們國家有80%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士都患有拖延症。

他們常常到截止期限的臨界點,才被壓力所迫開始想要做的事。

拖延症很具有普遍性,也對很多人造成了困擾,甚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拖延症雖不是生理疾病,卻非常有必要對“症”治療。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經常有人會說:“什麼拖延症,就是懶。”

其實拖延症並不是純粹的懶惰。

懶惰的人什麼事都不做,但感覺是良好的,而有拖延症的人卻有著實際做事的慾望,只是無法喚起足夠的意志力,感覺很痛苦。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會導致我們拖延呢?

一是畏難情緒。

畏難情緒就是認為自己要做的事比較艱難,所以就一拖再拖,永遠把明天設為臨界點,不拖到最後一刻不動手。

著名的哲學家朱爾斯·貝約爾說過:絕大多數人的目標是儘量不動腦子的生活。

曾有人把這種現象做過形象的比喻:每個人的腦子裡邊都有一頭大象,還有一頭騎象人。

大象代表我們的感性,騎象人代表我們的理智。

大象能向前走,完全依賴於騎象人給它發出的指令。也就是說,是理性駕馭著我們的感性。

當我們有了畏難情緒時,理智就不會給感性發出明確清晰的指令。

那麼我們的感性就會自動駕駛了,一定會選擇比較容易、不費腦子的事情去做了,比如看看電視、刷刷手機、去休閒、去娛樂等等。

因此,心理情緒就是導致我們拖延的主要因素。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二是完美主義情結。

很多人的拖延是因為總想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當覺得自己目前可能還達不到完美時,他們就會選擇拖延。

比如著名畫家達芬奇,他就特別追求完美,也因此特別拖拉:“蒙娜麗莎”整整畫了4年,“最後的晚餐”畫了3年。

還有一些早就被預定的畫稿到他去世時都沒有交付,被稱之為一個用生命去拖稿的人。

可以說,追求完美這是導致我們拖延的重要原因。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豆瓣上曾有過這樣一個提問:你被拖延症害得最慘的一次是什麼?

得到了很多人的迴應:

網友A:一次我去一家公司面試,明明可以早點起來卻賴了一會床,結果導致面試遲到,面試官說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了我這人的做事態度。然後我就失去了這個工作機會。

網友B:約好了和女友的媽媽見面,可因為我的磨磨蹭蹭,導致她和她媽媽都到了十分鐘,我還沒出門,結果被女友狠狠罵了一頓,她媽媽還說我不靠譜,從此就對我沒有好印象。

網友C:學校發補助,讓回住的地方蓋單寫證明,結果因為我的拖延,丟了3000元補助。

……

很多人把拖延看成是小毛病,無傷大雅。

而實際上拖延症不僅會讓我們錯失很多機會,更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心理上的困擾,影響身心健康。

有心理專家認為:拖延症可引起自信心不足、內疚、自責等心理問題,更嚴重的還會有焦慮、抑鬱等現象的產生。

所以,拖延症的危害性不容小覷。

而不拖延的人收穫的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人生。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經就是一個有著嚴重拖延症的人。

他在上大學期間,拖課拖作業的現象經常發生,一到考試,就只好臨時抱佛腳,突擊去複習,總是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

後來,他輟學創業,進入商界之後,因為拖延症得到了很多教訓,因為沒有人會跟一個不守時、只會拖延的人進行商業合作。

他意識到了拖延症的危害之後,想盡了辦法讓自己從它的泥潭中跳了出來,才最終成就了自己。

所以說,拖延和不拖延,決定的是兩種生活狀態。

和拖延症的人相比,那些不拖延的人更容易把握人生的主動權,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歸根結底,拖延其實就是一種逃避行為。

想要擺脫拖延症,我們必須正視和麵對它,才有可能治癒它。

以下幾種方法,應該可以幫助我們拯救拖延症的問題。

1.把目標分解

目標分解法就是把一個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部分,然後把小部分一項一項地完成,最後就完成了整個目標。

也就是把“艱鉅的任務”分解轉化為“容易的任務”。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到週末,孩子拖延寫作業的現象最為普遍。

無論你怎麼催促,他一想到作業那麼多,時間還夠用,就會遲遲不動筆。

但如果你跟他說:“週六上午把語文寫完,下午把數學寫完,晚上把英語寫完……”

他可能就會動起來,因為畢竟分解完的小目標總比大目標要容易得多。

2.先做手裡最難的事

博恩·崔西有一本書,叫做《吃掉那隻青蛙》,書名的靈感來自於一句美國諺語:

如果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就會欣喜地發現,這一天裡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事情了。

所謂的“活青蛙”就是不太容易完成、讓我們遲遲不想去做的最難的那部分事情。

如果我們先把任務中這些對最不好做的事情先完成了,那麼接下來的程序就會順利很多。

我們的拖延的症狀也會因此改善。

3.排除一切干擾因素

我們之所以喜歡拖延,有時也在於周圍的干擾因素很多,為了做一件事不拖延,就得把這些干擾因素清除。

有一種排除干擾因素的方法,叫“把揹包扔過牆”。

意思說,一個人想要翻過牆,就先把揹包扔過去,不給自己留餘地,這樣,你就不得不全心全意地去翻牆了。

維克多·雨果在寫《悲慘世界》時,為了不讓自己分心,找各種這樣那樣拖延的理由,他把衣服全脫光了,讓僕人把衣服拿走,把自己裸體關在了書房裡,這樣,他就不敢出門,逼著自己一天寫出多少文字了。

所以說,拖延症的實質就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鬥爭,如果我們倒逼一下自己,摒除一切干擾,很多事就不會拖延了。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4.先完成再完善

一部分有拖延症的人,是因為追求完美,總想憋出個大招,無形中就等於給自己設定了障礙,導致事情一拖再拖。

FaceBook網站有一句工作標語:

完成好過完美。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是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從創業初期,就貼在辦公室的標語,他把它作為行動準則,告誡員工,不要過分追求完美,而要首先完成目標,然後再去完善和持續迭代。

任何完美的事情都是在完成的基礎上一點點完善,最後才達到完美的。

爛開頭也勝過沒有開始。

所以,做什麼事,不要先想著怎麼能更完美,而是要先完成它。

5.制定一個“發起儀式”

據有關專家研究,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製造一個所謂的“發起儀式”,就像火箭發射儀式一樣。

梅爾。羅賓斯發明了一個“五秒法則”,就是一個很好的“發起儀式”。

當你想拖延的時候,你就在心裡倒數五個數:5,4,3,2,1,開始!

透過這個儀式,刺激你大腦的前額皮質,強迫停止拖延的行為,重新奪回對自己的控制權。

有人說:行動是治癒拖延的良藥。

因為只有透過行動才能縮短我們與目標之間的差距,所以希望以上五個方法能夠讓我們動起來,拯救我們的拖延行為。

一篇文章終結你的拖延症

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我們與時間的一場賽跑。

而拖延又是什麼呢?

拖延是偷走我們時間的賊。

拖延一秒鐘不礙事,一分鐘不礙事,甚至一小時、一天、一星期都不礙事,但它卻會在不知不覺中盜走我們的熱情、鬥志和機會,讓我們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而只有擺脫它對我們生活的干擾,我們才會煥發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做越來越好的自己。

尼采說過:

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人生苦短,如果我們不想人生因為拖延而一事無成,就要拿出我們的行動力,和拖延症開戰,戰勝它,終結它,不受它的牽絆和拖累,這樣我們才會收穫一個高效完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