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歐美能源體系深度繫結,“拉下”國際天然氣價格,世界能源供給格局如何重構?

2022-11-29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農業

能源供給結構什麼意思

歐美能源體系深度繫結,“拉下”國際天然氣價格,世界能源供給格局如何重構?

本週,歐美天然氣交易市場接連出現了戲劇性的場面——24日,被視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ttf即月交付天然氣期貨價格單日跌幅近16%,跌破100歐元關口;25日,美國瓦哈中心的天然氣價格暴跌近85%,甚至還出現了負的成交價。

市場分析認為,天然氣價格下降與“暖冬”預測、歐洲庫存持續增加、明年經濟衰退預期等等因素有關。

但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天然氣市場的同步暴跌並不是巧合,歐洲與美國在能源上的繫結程度正越來越深。在當今世界能源格局中,感受過能源威脅的歐美國家們,正在推動一場全球能源供給的重構,就如上世紀70年代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一樣,只不過這一次調整從“去中東化”變成了“去俄羅斯化”。

獲益的美國

本輪世界能源格局重構的起因是歐洲制裁,導致的俄羅斯能源缺位。

然而相較今年的最高點,近期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已經回落了超過70%。在俄羅斯北溪管道徹底罷工之際,這樣的場面讓人匪夷所思。本應點燃今冬能源危機的天然氣,為何突然開始供過於求?

這主要還是因為下半年以來,美國替代俄羅斯,成為歐洲天然氣的第一大進口商,填補了歐洲能源供給的空缺。早前華爾街日報就有分析稱,由於俄羅斯能源出口的缺位,歐洲將更多地向美國尋求天然氣供給,而亞洲則會增加從澳大利亞與中東的能源進口。

根據10月初公佈的資料,歐盟“惡補”能源的計劃已現成效。自俄烏衝突以來,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佔比從41%下降至7。5%,而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比例則從去年的28%增加至今年的45%。

今年上半年,歐盟與美國簽訂了新的天然氣進口長期協議,規定美國將在2022年向歐盟額外提供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至少在2030年前額外提供約50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幫助歐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在此背景下,上半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超越澳大利亞和卡達,成為全球第一。同時,美國石油的出口量也在不斷刷新歷史新高,最新資料顯示,上週美國原油和精煉石油產品日出口量合計飆升至1140萬桶。

有了歐洲這批“加急訂單”,美國的能源供應商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首先,美國透過海運賣到歐洲的能源價格並不便宜。以荷蘭ttf即月交付天然氣期貨價格和美國瓦哈中心天然氣價格為例,在今年的價格高位區,單位換算後,歐洲天然氣價格大約是美國天然氣價格的3至4倍。

據美國財經媒體商業內幕報道,美國能源公司每向歐洲運輸一艘滿載液化天然氣的lng船,減去lng船的航運成本和人力成本,仍可以獲取超過一億美元的淨利潤。

另外,美國原本就是全世界天然氣產量最高的國家,歐洲訂單暴漲,再度推高了美國天然氣開採的熱情。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訊息,目前美國已規劃新增三個在建天然氣專案,將於2024年開始投放產量。

強勢的中東

如果說本輪能源格局重構最大的贏家是美國,那麼第二大贏家就是中東。

今年以來,歐洲更多選擇從中東進口石油或者成品油。能源諮詢公司vortexa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9月份,歐洲從中東地區進口的柴油和汽油佔總進口量的比例飆升至31%,遠高於此前12個月的平均比例19%。

相較於美國,歐洲從中東進口石油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多元化能源供給的補充措施。實際上,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於中東能源的看法一直處於搖擺狀態。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院院長吳力波告訴記者,全球能源的供給格局其實一直在改變,經歷過多輪調整。第一次大調整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原油危機前後。曾經西方對於中東的石油依賴程度非常高,此後西方打了兩張牌來改變這一狀況,一是加快對前蘇聯的能源進口,二是加強了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的建設,推出布倫特原油,透過建立完善期貨市場強化能源避險能力。

第二次大調整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全球能源價格又經歷了一輪暴漲暴跌,當時一方面美國與中東關係緊張,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正在大肆開展頁岩油氣開發革命,此後還解除了長達四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目的就是為了擺脫對中東能源的依賴,增強美國能源在全球市場的地位。

吳力波說,本次俄烏衝突後,世界能源格局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回溯,歐洲對於中東能源的依賴性再次增加。

這必然會導致歐佩克組織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在近期的全球能源鬥爭中,面對歐美要求增產的壓力,歐佩克都顯示出了強硬的態度,甚至做出減產決定。從這一角度出發,美國不斷增產能源,也是想從中東手中奪回更多的定價權。

疲軟的歐洲

縱觀幾次全球能源格局調整,雖然制裁點不同,但有一條主線沒變,那就是歐洲對於美國的能源依賴越來越嚴重。

但這對歐洲來說並不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僅針對天然氣這一項,液化天然氣的運輸成本就遠高於管道天然氣。同時,歐洲還需新建一批能源接收、運輸、儲存裝置,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

在近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歐洲多國領導人也直接表達了對美國“高價氣”的不滿,質疑美國能源企業在制定“雙重標準”。而歐洲領導人不敢直言的是,由於對未來能源價格的不看好,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正在搬離歐洲。

以傳統制造業強國德國為例。吳力波說,德國是歐洲一體化最大的得利者,一直以來,其工業品出口模式是建立在廉價的中歐勞動力和低價能源之上的,所以其經濟結構對於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會更高。而能源價格一旦上漲,製造業成本提高,德國工業品的出口優勢就會被削弱。

華爾街日報指出,如果美國、卡達等國無法在中期時間內無法完全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國,歐洲大陸的能源危機將持續到2024年,這可能會給歐洲製造業留下永久的傷痕。

天然氣價格暴跌並不能代表能源危機的結束,歐洲能源的長期供應穩定性還需時間檢驗。即使有朝一日能源危機解除,如何擺脫對於美國能源的過度依賴和多元化能源結構,可能是歐洲國家緊接著需要回答的問題。

欄目主編:宰飛

文字編輯:宰飛

本文作者:吳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