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2022-11-28由 文匯報 發表于 農業

永善有幾個鄉鎮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要,是維繫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雲南受特殊地形地貌、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和特殊氣候影響,雖然總體降水量較大,但是同時也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形勢嚴峻、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雲南特殊的水情。

上海援滇幹部彙集上海力量,聯合雲南幹部,凝聚治水合力。在滬滇協作中統籌考慮,系統謀劃,開展“引水”、“蓄水”、“用水”、“活水”、“淨水”、“治水”六項治水興水舉措,為雲南鄉村振興提供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01

綠色“引水”,高處“蓄水”

解決看得見用不著的難題

(一)引入上海技術,實現綠色“引水”

雲南特殊地形地貌,使很多地區都普遍存在“結構性缺水”問題,呈現典型的“人在高處走、水在低處流”特徵,運用傳統提水技術難度大、投入高、效率低,難以解決周邊群眾飲水用水難題。滬滇協作專案積極引入上海企業“自然能提水”技術(透過微小水利能作為動力,利用水流落差將水提升輸送至高處,具有不用電、不用油、無需專人看守、執行成本低、綠色環保等優點),實現綠色引水。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滬滇協作促進雲南水利發展

昆明市東川區拿出資金900多萬元,與上海援滇資金500多萬元一起實施自然能提水專案,利用銅都街道一處水利發電站的尾水水源,覆蓋了附近塊河村、梨坪村兩個村的山坡耕地7500多畝,一舉解決了兩個村困擾多年的灌溉缺水問題。德宏州芒市在季節性缺水較為嚴重的三臺山鄉勐丹村、五岔路鄉五岔路村、遮放鎮邦達村、河邊寨村投入750萬元滬滇資金,實施自然能提水工程,保障了302戶1236人建檔立卡戶的飲水安全質量。版納州布朗山鄉投入援滇資金260萬元,引入自然能提水技術,在勐昂村衛東小組新建取水壩一座,專案建成後徹底解決了布朗山鄉集鎮、勐昂村4個小組及其邊防駐軍4500餘人和570頭大牲畜飲水問題。截至目前,雲南已建成了48個自然能提水工程,在建32個,解決了20。65萬人的生活用水,5。4萬畝的農田灌溉用水,保障了重點幫扶地區的飲水安全,為雲南的結構性缺水提供了“上海技術”。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東川區銅都街道的“塊河。梨坪”自然能提水站

(二)建設水利設施,實現高處“蓄水”

上海援滇幹部針對農村產業和飲用水短板,因地制宜,精準選址,在山坡、山頂等高處修建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透過高處蓄水,破解“存不住水”的難題,為乾旱季節穩定用水提供保障。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上海援建文山州西疇縣在高處修建蓄水池

迪慶州在雲嶺之巔,有限耕地也多數在江畔半山。“十三五”期間,迪慶州共投入5000多萬元滬滇幫扶資金,開鑿水渠引山泉,修築水池數十座,新建管涵百公里,有力改善了葡萄、藜麥、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昭通市永善縣實施產業發展配套水利工程348件,專案涉及全縣15鄉鎮,新建和改擴建渠道669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6。05萬畝。全縣已建水庫6座,總庫容2822。42萬立方米。在建水庫6座,6個水庫建成後總庫容可增加6081。7萬立方米,年供水總量5024。22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可解決13。05萬餘人、12。75萬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可解決26。66萬餘畝的農業灌溉問題。文山州西疇縣為助力三光獼猴桃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透過滬滇協作機制累計修建大小蓄水灌溉池10個,總容積達6500立方米,並引進最先進的穩壓滴灌技術,實現高效節水灌溉。

02

精準“用水”,創意“活水”

發揮水的社會和財富效益

(一)針對實際需求,實現精準“用水”

讓寄宿制學生洗澡用上熱水。大理州南澗縣2020年度滬滇協作“攜手奔小康”專案,實施學校設施管護維修專案。一是小灣東鎮在新民中學新建100平方米太陽能洗澡間1間,包括淋雨洗澡間男女各10個淋浴位、20平方米衣帽間男女各1間。二是寶華鎮在擁政小學,新建磚混澡堂1座,每座(44。8平方米)設男女獨立浴室各5個,新採購150管太標牌太陽能熱水器1臺(含洗浴配套設施);在玉碗水小學,新建磚混澡堂1座,每座(44。8平方米)設男女獨立浴室各5個,新採購150管太標牌太陽能熱水器1臺(含洗浴配套設施)。巍山縣2019和2020年上海“瑾之潤愛心基金團隊”投入資金20萬元,分別在五印鄉巖子腳小學和青華鄉五星小學修建學生浴室,該專案共惠及師生424人。文山州兩年來收到上海各界捐建的希望澡堂150多所,為37000多寄宿制學生解決了洗澡難題。馬關縣、麻栗坡縣已率先實現了“希望澡堂”全覆蓋。從細微處見證了社會慈善公益力量跨越山海,傳遞“上海溫度”。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上海捐建的木令小學浴室為山區學生帶來健康快樂

讓汩汩流淌的山泉河水變成財富。平河山泉是來自臨翔區五老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礦泉水,2020年透過滬滇協作機制引入崇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用作會議接待用水,為此專門設計了江海相連、心手相牽的logo。文山州壩心鄉高筧槽村,地處老君山自然保護區邊,森林涵水豐富,山泉水品質好,2020年在援滇幹部的推動下實施了桶裝和瓶裝水廠建設專案,使城裡人也能享用到老君山的優質山泉水。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平河山泉“江海相連、心手相牽”logo

用優質水源促進特色養殖業、種植業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技術含量高,收益大,風險也大,臨滄市援滇幹部在崇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在崇明相關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多次赴福島、春潤、崇東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考察學習“稻蝦鱉綜合種養”、“稻田養殖+鄉村公園+漁業休閒體驗”等特種養殖技術。依託上海市崇明區漁業站,上海春潤水產養殖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博尚鎮試點養殖的水產品預計將在2022年10月份上市,到時候“賞菊品蟹捉蝦”這樣的田園趣意在博尚就能體驗到。開展滬滇協作專案以來,滬滇雙方透過“資金推動、人才互動、產業撬動”的幫扶協作模式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升級。透過重點扶持基地設施建設、池塘改造、投苗放養、孵化種苗等,著力打造集觀光、農業、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區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園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帶動博尚群眾增收致富。昭陽區2021年使用援滇資金投入布嘎鄉5000畝蘋果種植基地建設專案,該專案中1400萬元用於水肥一體化滴溉系統建設。水肥一體化滴溉系統採用全球最先進的裝置,從以色列引進先進滴灌管理技術,利用滴灌裝置可直接將水肥輸送到作物根系,實現了省工、省肥、省水、省心、省電、省地、增產、增收等多項功能。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博尚負責人阮禮華笑著說道:“今年一定讓臨滄人民吃上咱們博尚養殖的大閘蟹。”

(二)構築特色景觀,實現創意“活水”

讓山間清水啟用鄉村旅遊。德宏州為提高芒市鎮回賢村人居環境,助力回賢村的鄉村旅遊專案發展,援滇幹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投入資金800萬元,在芒市鎮實施鄉村旅遊產業專案,透過該專案,幫助回賢村打造了村莊排汙管網,提高了45戶146人的人居環境,為芒市鎮回賢村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理無量山腳下的格止臘村是南澗縣寶華鎮的一個自然村,從無量山發源的“四十八道河”蜿蜒而下,清可見底的河水彈唱著歡暢的樂曲,從村中穿過。“前幾年我們村條件不好,過年過節我們都只是去外面玩,現在國家的政策真的好,村上安裝了路燈,鋪了石板路,水磨坊也恢復了,還建起了娛樂廣場,現在走到哪裡都亮堂堂的,外邊來我們村玩的人也多起來,我們有空就出來這裡跳跳舞。”格止臘村民組長饒來文這樣介紹。格止臘村的這些變化得益於滬滇扶貧攜手奔小康專案。圍繞格止臘近百年曆史的水磨坊打造景觀水系和農耕文化廣場,對村內道路進行硬化、安裝排水排汙管道,透過基礎專案實施,改善人居環境。目前該專案已全部竣工,打造出一個路淨、水清、設施完備的休閒好去處。文山州馬鞍山村先後實施民居、道路、休閒設施等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現在的龍樹腳憑藉水景一色、七彩映襯、燈光絢爛、水幕秀美、瓜果飄香、庫魚鮮甜吸引周邊市民群眾慕名而來,月均客流量達5萬餘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帶動群眾經營超市、小吃店,收入穩步增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啟了馬關縣鄉村振興的示範引領模式。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透過連續3年的打造,馬關縣龍樹腳村已成為人人嚮往的“七彩”旅遊村

科技“淨水”,系統“治水”

讓生活更健康環境更優美

(一)聚焦援滇專案,實現科技“淨水”

德宏州五岔路鄉五岔路村的水網因建設時間較長,出現了老化問題,部分水源枯竭,急需尋找新的取水點。上海援滇幹部在瞭解到這一問題後,及時安排援建資金507萬元,在五岔路村實施人畜飲水安排保障提升工程,幫助105戶457人有效解決了飲水安全保障問題。楚雄州牟定縣江坡鎮共投入幫扶資金637萬元(其中:上海幫扶資金437萬元、華中師大捐贈資金200萬元),實施了四個行政村的人畜安全飲水專案,專案建成投入使用後,徹底解決了江坡鎮樂利衝、櫃山、高平、龍排4個村31個村民小組699戶2865人的安全飲水問題。保障了3500頭大牲畜飲水,有效助力群眾致富增收,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上海浦東新區資助39。8萬元,用於重點支援大理州江旁村的自來水工程改造專案,對江旁村的自來水工程進行全面升級,對工程路線進行了測量,並及時進行了規劃,確保工程的按期順利實施。“有了滬滇的協作,資助我們改造自來水工程,今後飲水就會有保障了,每天都可以放心地去做農活了,不然過去每天都要為飲水上而擔心,弄得耽誤了不少農活。”自江旁村偏坪組村民羅六江興高采烈地說。上海援滇幹部在文山州廣南縣五珠鄉的6個學校安裝了最新開發的淨水裝置,2021年有20多臺新型淨水裝置陸續投入使用,“安心直飲水”的覆蓋面越來越寬。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獨龍族群眾用上放心水

(二)加大財力投入,實現系統“治水”

系統治理汙水,助力鄉村振興。迪慶州在實施整村推進專案過程中,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置得到逐步改善。“十四五”期間,規劃安排了一定比例資金,分步用於維西塔城、德欽雨崩等重點區域,著力改善鄉村環境和農村旅遊的基礎設施。2022年預安排“雨崩徒步聖地”,修建兩座汙水處理系統,以滿足1000人在“上雨崩、下雨崩”遊玩產生的生活汙水。臨滄市滄源縣2021年投入滬滇幫扶專案資金267萬元用於汙水處理專案。透過汙水處理系統專案的實施,有效改善龍乃村村容村貌,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率先把龍乃村建成生態宜居、邊穩民富、鄉村治理有效的沿邊小康村,使之成為“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滄源邊境小康村樣板,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周邊村莊發展。龍乃村在2021年全省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情況總結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會議上成為現場點之一。2020年文山州西疇縣東昇片區4個村實施排水排汙系統改造,引進長三角環保科技企業,建設汙水收集管網、集中發酵處理,出水穩定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處理後的清水直接用於灌溉,實現汙水資源化利用,同時配套建設無害化公廁,系統治理汙水,還農村一片整潔優美。大理州洱海水質的下降及生態環境破壞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洱海生態環境保護專案被納入了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在這場保衛洱海的戰役中,孔海南教授作為專案負責的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牽頭,十七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及大學共同組成了“國家隊伍”,接手了洱海治理工作。孔海南教授為首的“國家隊伍”紮根大理,夜以繼日,投身科研,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現在洱海的水質已經逐步改善,穩定在地表水Ⅱ-Ⅲ類之間。孔海南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與大理人民一道始終牢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殷切囑託。

滬滇協作開新局水潤紅土澤百姓 “六出奇計”促振興

上海交通大學孔海南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研究洱海治理方案

水潤民心,澤被萬物。治好水、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係到雲南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讓乾淨水、放心水、致富水潤澤百姓的生活,流向人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