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沉睡”的土地再翻稻浪

2022-10-13由 每日一快報 發表于 農業

白沙鎮鎮長是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程書廣 高玉峰

7月29日,明晃晃的陽光灑在孝昌縣林場新村一大片稻田上,小小的白色水稻花悄悄開放。

3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長滿雜草的荒地。

由於種糧比較效益偏低、耕種條件差、勞動力外出等原因,不少農民的承包地無人耕種,出現了農村土地撂荒現象。

今年以來,孝昌透過龍頭企業流轉、合作社代耕代種、村委會集中耕種等方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盤活撂荒地6924畝。

昔日撂荒地變成產業田,種上了水稻、小麥、大豆等作物,其中,九成種植的是水稻。

種田比較效益低,人走地荒

花西鄉,孝昌西部的一個傳統農業鄉鎮,水稻年產量達4000萬公斤。

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該鄉黨委書記劉順一直引以為榮。可近兩年,他卻多了一件煩心事。

“近年來,農村耕地撂荒現象呈上升趨勢。”劉順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種田勞動力流失嚴重;二是花西鄉流港溝少,灌溉能力嚴重不足;最重要的一點是,種植成本上漲,種田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打工一月收入頂種一年糧。

三和村農民林國民,今年53歲,早年一直在家種田,雖然收益不高,但能勉強維持。2019年,遭遇一場嚴重乾旱,家門前的灌渠女兒港乾涸見底,林國民辛苦種植的10畝水稻減產一萬多斤。無奈之下,林國民放棄種田,跑到武漢收廢品,家裡的田地漸漸長出雜草。

近年來,花西鄉新修泵站、疏通溝渠,農田基礎設施改善了,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看天收”的難題,不少農民選擇外出務工。

花園鎮齊龍村土地撂荒則另有其因。副鎮長武堅萍介紹,人均土地少,田塊零星分佈,無法規模化作業,效益難以提高。久而久之,碎塊地就撂荒了。曾有幾家合作社想進村流轉土地,到現場一看,搖搖頭走了。“大戶不願流轉,小戶種植效益起不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調查瞭解到,孝昌全縣有耕地面積83。22萬畝,其中,撂荒地6924畝,這些地塊大多是分佈零散、低窪易澇、乾旱貧瘠,不利於機械作業的低效田。根據時間劃分,撂荒地有多年撂荒、全年撂荒、季節性撂荒三大類。

“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為因素,都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整治撂荒地勢在必行。”孝昌縣委書記胡斌說。

變碎為整,撂荒地成“潛力股”

破解土地撂荒,首要任務是改善地塊的耕種條件,讓田塊易耕易種、集中連片。

年初,孝昌對全縣的撂荒地進行摸底調查,將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平整修復,田塊歸併,並配套建設機耕路、灌排水、輸配電、農田防護等基礎設施。

季店鄉位於孝昌縣西北部,有著豐富的耕地、崗地、林地和水面資源,但地處偏遠、地勢較高,塘堰、溝渠年久失修,儲水能力差,天一晴農田就“喊渴”。

“水的問題不解決,產業發展只能是句空話。”季店鄉黨委書記段富章說。

去年,孝昌縣實施5。1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其中1。7萬畝“花落”季店。季店將高標準農田與撂荒地整治結合起來,擴挖清淤塘堰,硬化溝渠,新修水庫、泵站,昔日的“旱包子”不再為水發愁。

周巷鎮撂荒地分佈零散,農戶的耕地被分割成多塊,大的地塊四五畝,小的不足半畝。今年,周巷鎮對“碎片田”進行整治,變“碎”為“整”,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便於連片種植。

鄒崗鎮崗地較多,不利於機械化作業,該鎮出臺“以獎代補”政策,鼓勵市場主體進行農田宜機化改造。鄒崗鎮80後兄弟付鵬程、付鵬志,創辦雙鵬家庭農場,主要從事水稻種植。今年,兄弟倆對群愛村100多畝撂荒地進行改造,透過切坡降坡等措施,使每塊田都與機耕路接壤,田塊高度落差不超過1米,方便機械下田作業。

標準化改造賦能地力。今年,孝昌透過“大改小,坡改緩,彎改直”等措施,改良撂荒地的耕種條件,使之形成便於規模化、機械化作業的連片土地,昔日低效的撂荒地成了“潛力股”。

新型經營主體挑大樑,種滿種足

經過整治的撂荒地,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促使市場主體有意願流轉。

孝昌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彭戰武介紹,優先保證承包農戶的權益,如願意流轉,交給市場主體耕種;不願意流轉,則採取託管模式,或村集體統一耕種。

今年以來,孝昌探索“龍頭企業流轉”“合作社代耕代種”“村委會統一耕種”等方式,讓新型經營主體唱主角,開展規模經營,確保每一個撂荒田塊種滿種足。

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鑫波米業公司主要從事糧食收儲、加工、銷售。今年,該公司與花園鎮齊龍村首次合作,流轉農戶撂荒地632畝,規模種植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太子米”。村集體代表鑫波米業,與農戶商定土地流轉面積、流轉價格、流轉期限等細節,並作為第三方擔保人,促進農戶與鑫波米業簽訂流轉協議。

“農戶不放心,村集體來擔保。”鑫波米業董事長丁建波介紹,今年,孝昌重點打造太子米產業鏈,計劃發展種植面積3萬畝以上,公司抓住機遇,將產業鏈條向種植端延伸。

合作社有機械化、專業化的優勢,透過代耕代種,服務農戶。雙林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白沙鎮規模最大的合作社,網羅108名種植大戶和農機手,擁有大型農機107臺。今年,合作社流轉1080畝撂荒地,根據田塊條件,890畝種水稻,190畝種高梁。理事長葉雙平告訴記者,合作社提供全程耕種服務或個性化服務,農戶自主選擇託管方式,合作社按專案進行收費,服務涵蓋耕地平整、育插秧、排灌、植保、收割、烘乾等環節。“合作社可獲得託管收入,農民一畝可獲得500元以上的租金和糧食收益,一舉兩得。”

鄒崗鎮新灣村有撂荒地240畝,涉及60戶農戶,他們既不願意自己耕種,也不想將土地流轉給外面的市場主體。今年3月,村委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將240畝撂荒地集並起來,聘請農機服務隊進行統一耕種。“前兩年合作社不支付農戶土地租金,從第三年開始,農民可獲得每畝150元的租金,剩餘收益納入村集體收入。”村委會副主任夏春橋說。

為了鼓勵復墾複耕撂荒地,今年孝昌縣財政列支500萬元,按照“誰復耕、補助誰”的原則和“先建後補”的方式,對參與撂荒地整治的經營主體,在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方面適當以物代補。

(責任編輯:梁木)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