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需求結構系列(2):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

2022-10-05由 益者友多聞 發表于 農業

如何用系統理論看人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

如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相似的社會經濟文化使得人們的自我、面對的問題領域和生活場景高度相似

最近因為專案,深度訪談了深圳和杭州的十餘位小學生和家長。這次專案中能夠看到社會環境、中觀環境(學校、工作、社群)、微觀環境(家庭)如何共同塑造了人們的方方面面,讓居住城市、個人經驗和個性完全不同的個體展現出了大體相同的行為規律。正如標題所說,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參見本文最後的生態系統發展理論)

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

高度相似的家庭分工

有孩子的家庭面對兩大命題:照顧孩子和賺錢養家,這兩大命題衍生出的職責被按照符合社會預期的方式分配到了不同的家庭成員身上。

特別典型的,爸爸仍然是以工作為中心、賺錢養家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不高;比如爸爸不知道孩子的身高、視力情況。

相比於更早一代的父親們,他們在孩子的興趣和個性培養方面會投入更多的時間。

比如爸爸會鼓勵孩子參加足球等競技性的體育運動,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合作能力;也會鼓勵孩子多做嘗試,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

現代社會對於媽媽們的要求特別高,不僅要在職場中做得優秀,還要在家庭中做得出色。相比於爸爸,媽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要多得多;她們會高度關注孩子的學習、身體、心理等。孩子既不能在學習上落後,也不能太損傷眼睛,既不能身高太矮,也不能發育過早,還不能體重超標,既不能完全不給糖吃,也不能損害牙齒。為了把孩子照顧好,媽媽們會變身研究員,例如在小紅書、知乎、購物網站上研究促進孩子長高的辦法,走訪各大醫院、跟其他家長請教如何避免孩子的近視加重,在刷抖音的時候留意哪些東西可以買來給孩子試試。

對於消費價值,有“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的說法;而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圍繞孩子的消費才是核心。用一位媽媽的話講,“她這個年齡應該有的就儘量給她提供”。以孩子的護眼為例,媽媽會同時採購好幾種產品,比如護眼燈、葉黃素軟糖、蒸汽眼罩、按摩儀、人工淚液;有媽媽願意每週花費三個小時、每月花費三千塊錢,帶孩子去視光機構做眼睛訓練;或者購買單價數千、平均一年要更換一副的OK鏡。

在受訪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長輩更多是“工具人”的角色。

大部分長輩在孩子相關的大多數問題上並沒有決策權和話語權,他們只要負責孩子的日常起居,比如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放學。憑藉自己的技能,少數的長輩承擔的職責更多一些,例如當過教師的爺爺可以輔導孩子作業。作為工具人的長輩是容易被社工這類角色替代的。要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地生孩子,非常需要價格低廉、服務靠譜的社工來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

需求結構系列(2):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

《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中的老麥克,可以帶孩子做木屋

有一些家庭會在某個階段(例如孩子剛出生,或者孩子要上小學)送孩子回老家,由長輩負責照顧。這常常帶來家庭衝突,例如父母責怪長輩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導致了學習和身體的各種問題。孩子出現問題之後的歸因經常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父母覺得是老人的錯,老人覺得自己委屈。

高度相似的生活節奏

對應於照顧孩子和賺錢養家這兩大命題,

上學和上班這兩個核心任務基本決定了有孩家庭的生活節奏

,沒有太多自由度可言。這些大塊的時間、場景、人物,基本決定了主要的消費領域和品類。

上學上班的典型一天如下:

照顧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餐,中間涉及各種日常習慣,比如給孩子補充保健品

以各類交通手段送孩子到學校

上班和上學,包括中午的休息和午餐

學校放學早,衍生出晚託等服務

孩子由媽媽或者長輩接回家

孩子個人的夜間安排:圍繞興趣、娛樂、運動的活動,例如戶外玩耍等;作業時間,通常在一個小時左右

各種方案解決晚餐問題,例如長輩做飯、媽媽回家做飯

家長加班回家,獲得有限的親子時間;尤其是加班更多的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少

孩子十點左右睡覺,家長迎來獨處時光

週末時間主要圍繞符合孩子需求的娛樂和興趣活動展開,大塊的時間比如出遊露營、陪孩子上補習班等。

高度相似的心智模型

家長對日常事物的認知受到教育經歷和社會環境的顯著影響,相似背景的人會共享一套類似的心智模型。

家長當年在學校課程中學到了很多概念和理論,那些最常出現、能在考試結束後也

被一直記住的概念和理論構成了他們理解世界的基礎

。比如用肌肉和血液迴圈來理解疲勞,用滲透和吸收的概念來理解藥物發揮作用的方式,用細菌和細胞來理解身體的炎症,用進化論來理解公司和行業的發展等。

學校教育疊加傳統觀念、社交媒體、機構組織的長期影響,

它們共同塑造了人們認知世界的心智模型,形成一套信念的系統

。例如,光線差、用眼習慣不好、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近視,而胡蘿蔔對眼睛有好處;再比如,中醫治本,且需要一定的時間投入,不可能很快見效,西醫治標,因此會更快地發揮作用;再比如,醫生和好友的可信度高,具有相似經歷的明星比普通明星的觀點更可信。

這些心智模型與決策時的啟發式類似,它們降低了我們理解世界的複雜度:即使我們對於世界的細節和真相一無所知,我們也能夠藉助這些模型容忍這種無知,進而更快地採取行動。而產品的營銷推廣要麼需要跟這些信念系統保持一致,要麼就塑造全新的信念。

新一代孩子生活環境的變化

兩點簡單的觀察:

1. 物質條件變好,讓孩子的資訊和選擇變得極大豐富

在訪談中遇到的孩子們提到了以下的興趣:看書、畫畫、集卡、跳舞、吉他、樂高、滑板、排球、程式設計(參加國賽)、足球(省內聯賽)、騎馬。

除了上述這些興趣,訪談中的小學生已經能夠自己支配一定的金錢,會自己逛淘寶、拼多多,會刷抖音。

2. 面對極大豐富的資訊和選擇,孩子們的應對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可能會更快更早形成自己的偏好。雖然新生代應該在應對資訊過載上比老一代做得更好,但感受起來他們為了應對資訊過載,要麼更快形成了自己的偏好,從而簡化各種資訊的篩選,要麼就是更快地“喜新厭舊”。

比如有8歲的小朋友已經在吐槽爸爸媽媽買的蛋糕太甜不好吃、買的水杯、衣服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11歲的小朋友會特別喜歡時裝週,跟在週末約著朋友穿著花裡胡哨的衣服出門“撒野風”。

我:“你們用QQ還玩擴列、農場那些嗎?”

11歲的姐姐:“早不玩了,那些好幼稚啊,只有我弟弟才玩。”

8歲的弟弟爭辯:“我哪有玩,我更小的時候才玩,早不玩了。”

提到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不得不提一句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發展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最初是用於刻畫個體發展的環境,它區分了與個體發生互動的五個環境系統,分別是

microsystem:直接影響兒童發展的群體或機構,包括家庭、學校、宗教機構、鄰居、同伴等

mesosystem:微觀系統之間的互動,例如孩子的同伴和家庭之間、老師和家庭之間

exosysem:不涉及孩子的社會環境,例如家長的工作經歷對孩子家庭經歷的影響

macrosystem:影響孩子、微觀和meso環境的總體文化,可能會受到地理位置、社會經濟地位、貧窮、種族等的影響

chronosystem:生命歷程中環境事件的模式和過渡、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例如離婚對孩子影響隨時間展開

需求結構系列(2):人是社會系統的產物

每個系統包括角色、規範和規則,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