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2022-10-05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溝溝壑壑怎麼去闖每一關

「本文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公益廣告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註腳——挖掘豐富精神世界的多個面向,作出藝術性表述與個性化詮釋。準確,溫暖,又發人深省地將“向善的力量”傳遞出去,這讓公益廣告本身充滿意義。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文|棉籤

有的人,選擇農家,“駐”進百姓的心坎裡;有的人,選擇回鄉,在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當他們不約而同奔赴同一個地理歸宿時,令人不禁好奇,真實的鄉土中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大山與田間成為了匯聚希望的地方?

“如果總有人要去,為什麼這個人不能是我?”他們已用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從駐守到紮根,不曾缺席的愛

“媽媽為什麼不回家?”

許許多多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疑問,全天下的家長似乎都很忙——忙著為生計奔波,為事業打拼,儘管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家”。

城裡的孩子盼著整日忙著加班的父母歸家,留守兒童則思念著遙遠城市裡的父母。孩子那份帶著委屈的孤獨感,令人心疼。

在這則名為《媽媽的請假條》的短影片裡,我們跟隨著陽陽的視角踏上了“找媽媽”的旅途。儘管已經猜到了幾分原因——媽媽可能因為工作忽略了家庭,但仍被這位母親特殊的“請假條”而深深感動。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一切缺席似乎都情有可原。很少有人願意平等地和孩子溝通一下,卻總以“很忙”當擋箭牌。而這位媽媽一封又一封的請假信裡,寫下了對孩子深深的歉意,她或許也期盼著孩子終有一天會懂得“這個全世界最忙的媽媽”究竟在“忙什麼”。陽陽也早已將這些信翻看了無數遍,還在信後面畫上了想象中的媽媽。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陽陽,對不起,媽媽為了照顧村裡的孩子,錯過了你的開學典禮,媽媽看到了他們想起了你,你也在想媽媽嗎?”

“陽陽,媽媽要幫鄉親們修路,假期又沒法回家了,等媽媽把路修好,你來接媽媽回家好不好。”

短短90秒的廣告,高潮出現在陽陽找到媽媽時,演員的情感充分傳遞與爆發的相認場景。

陽陽看到媽媽時那溢位螢幕的欣喜,是小孩子藏不住的那股高興。但他卻沒有第一時間投入媽媽懷中,可能是心裡仍有埋怨——媽媽錯過了自己的開學典禮、寒暑假與生病時最需要家人照顧的時光。但看著媽媽為了鄉親們能過個好年而忙碌的身影,他的委屈也在那一刻釋然了。

母親的眼神裡更是五味雜陳——從第一眼的驚喜,到不自覺的內疚,再到油然而生的感激之情。當看到孩子瞞著自己,不遠萬里來到鄉間,那些日思夜想的思念之情終於在此刻決堤。

兩位主人公的時間線終於匯聚在了一起。

陽陽的開學典禮,媽媽忙著照顧村裡的孩子;陽陽寒暑假需要家長的陪伴,媽媽在幫村裡修路;陽陽生病虛弱時,媽媽守在同樣生病的小牛身邊;而在閤家團聚的春節,陽陽終於如願見到了媽媽。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這部在2021總檯春晚上播出的公益廣告《媽媽的請假條》,看哭了億萬觀眾。

根據主創人員回憶,他們翻閱和考察了很多駐村幹部的事蹟,“請假條”這個靈感是一位四川當地的廣播電視系統幹部駐村時給自己孩子寫的信。兩年間,她沒能見到孩子幾面,所以想透過這種方式給孩子一份別樣的“儀式感”。

這些相似的場景反反覆覆在上演——用教育改變大山的落後,透過修路帶動當地的產業,精心呵護農人的勞作果實……影片中的媽媽只是眾多駐村幹部的縮影。

作為孩子的父母,他們是“不稱職”的,因為他們將自己無私的“父愛”“母愛”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了一村一戶、一田一人之中。在個人的“小家”與眾人的“小康”之間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

從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從懸崖絕壁到大石山區,每個地區的環境和條件都不盡相同。透過“精準灌溉”,針對各個地方現狀,制定對應的措施,透過搭建平臺,讓百姓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致富之路。

媽媽是290多萬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幹部中的一員,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與大愛,讓貧瘠的土地逐漸豐饒,成就了邁步鄉村振興的“中國速度”。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歸巢,也是一種很“潮”的選擇

“什麼時候回家相親?”

這句靈魂拷問令許多單身男女青年避之不及。這一次我們又跟隨著村花小麗回到了她早已大變樣的家鄉。

在與父母的閒話中,這幾年一直在城裡打拼的小麗發現,原來比她早回來的青年才俊大有人在,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裡闖出了一片小天地。

“養雞狀元”阿健崇尚科學養雞,將“雞生蛋”這項事業做成了產業,形成了規模;“葡萄大亨”坐擁500畝葡萄園,透過網路平臺銷售到全國各地,村裡都稱他研發的葡萄是5G智慧果;“有志青年”年紀輕輕坐擁多間民宿,暢遊山水之間,裝點起了幸福鄉村。

無論是農一代還是農二代,年輕人的不斷“歸巢”,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隨著“雁歸效應”凸顯,這些青春朝氣的“新農人”,將先進的科技帶回家鄉,幫助父老鄉親實現共同富裕。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從當下社會話題“催婚”切入,透過富有喜劇張力的故事講述了村花小麗回鄉後的所見所感,這則名為《小麗相親記》的公益廣告彷彿就是你我身邊事。

當跳脫出城市白領們兩點一線的工作通勤,在廣袤的田野中,有新農人的青春在閃光。

“農耕小哥”朱贇德本科畢業後“子承父業”拿起了鋤頭,在種過油菜的土地上實驗出了會溢位“金香”的大米;90後編導蘇慧敏腦洞大開地將她夢中的“蘑幻森林”搬到了現實中,直播帶貨賣“蘑菇”;80後創客陳青松將原本髒亂差的老屋煥新成“廿玖間裡”,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創旅遊打卡地……

到廣闊的農村去!這不僅僅是一句集結的口號。這些從城市來到鄉村的年輕人,有的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有的主動投身美麗鄉村建設,而有了科技的加持、人才的迴歸,才讓鄉村振興到共同富裕,有了最紮實的基礎和最厚重的底氣。

廣告的最後小麗也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回鄉創業,兼顧她心中的“詩與遠方”。

從“回鄉”到“再出發”,這個半開放式的結尾,也讓未來更值得期待。

那些選擇更難之路的人,去往哪裡?

聯結器:共賦讓共富不再遙遠

好的作品浸潤人心,每一次傳播都是影響力的疊加。

以上兩個故事,其實都是今年騰訊“我是創益人”聯合黃河獎共同設立的黃河獎“共同富裕”主題特別獎的獲獎作品。

黃河獎始辦於1982年,由中國廣告協會主辦,是唯一一個經中央批准、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同意設立的公益廣告賽事活動。

公益廣告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註腳——挖掘豐富精神世界的多個面向,做出藝術性表述與個性化詮釋。準確,溫暖,又發人深省地將“向善的力量”傳遞出去,這讓公益廣告本身充滿意義。

正如黃河獎評委所言,“今年有很多優秀作品將社會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講述人物溫情故事,歌頌家國情懷。”

大批反映“共同富裕”主題的優秀作品在今年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些作品以人性溫度和創意視角,深入地展現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內涵,這便是“共同富裕”主題特別獎誕生的初衷。獲獎的作品,透過講好當下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正能量,著眼於發展最前沿、與大眾最息息相關的議題,生動展示著時代的精神。

那些感動人心的故事不應該,也並沒有被人忘記。

被譽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國教授憑一己之力將自己的論文“寫在”了田地之上。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壑壑,種板栗、種蘋果、種核桃,春播秋收,終於幫助農民走出了一條致富的路。58歲的他溘然離世,五年過去了,直至今日,在網際網路上都有自發組織的網友天天在悼念著他。

從告知,到提醒、到行動,在中國政治與經濟愈加強大的時代背景下,公益廣告溝通的物件和方式也悄然轉變。以情動人、以小見大、以事明理的創作風格也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受到大眾的喜愛與關注。幫助優秀的獲獎作品透過騰訊平臺的豐富資源,實現創意力量、廣告技術能力與公益專案的充分聯動,帶動創益生態內更多夥伴共同行動,這是騰訊“創益計劃”的一種賦能。

優秀的公益廣告作品將用更接地氣的語言、更有創意的故事指令碼、更富人情味的鏡頭畫面傳遞出與觀眾的精神共鳴。

如果不加以記錄,我們或許會忘記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我們無法給予那些勇敢者掌聲。

用創意與科技助力公益,讓“共同富裕”這個觸動無數人的命題有了具象化的演繹,也讓希望與愛種在更多人心間。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