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2022-10-03由 歷史小達人飛飛 發表于 農業

明朝中期是什麼年份

明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從元朝蒙古手裡奪得的天下建立的,所以可以說蒙古與明朝算是不共戴天之仇了。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到明成祖朱棣永樂年(明朝前期)近五十年的時間內,明朝對蒙古展開了多次北伐,屢次擊敗的北元(逃到蒙古草原上稱為北元)蒙古騎兵,讓蒙古騎兵顏面掃地,幾乎到了滅亡的邊緣。後來蒙古分裂成幾部,瓦剌部嚮明朝稱臣,接受明朝的封號,至此明朝對蒙古的討伐基本結束了。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相處,到了明朝第六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年間,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而蒙瓦剌部在首領也先領導下,實力不斷增長,就開始不斷的騷然明朝的北方邊境(也先還想恢復元朝的輝煌,懷揣皇帝夢),明朝跟蒙古摩擦不斷。正統十四年(1499年)七月也先率領數萬大軍兵分四路,入侵明朝,兵鋒甚銳,幾個重要邊塞(大同府、宣化府)相繼陷落,直接威脅京城—北京的安全。此時明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又是宦官)慫恿和煽惑皇帝御駕親征(其實是想滿足自己的建功立業的虛榮心而已),兵部侍郎于謙上上書;力諫英宗不宜輕出,而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率領50萬大軍(都是明朝精銳部隊,包括火器營)從北京出的,隨行的還有很多朝廷重臣和皇親國戚。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1499年7月大軍從居庸關出,過懷來,至宣府。由於一切軍政大權都有宦官王振專斷,導致懂軍事的大將軍朱勇的一些正確決策得不到落實,整個大軍都被宦官王振胡亂指揮,使得軍隊內部混亂不堪。1499年8月明軍進軍大大同府,鎮守太監報告也先大軍主動撤退想誘敵深入,而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急於表現和立功,立即派三萬明軍騎兵追擊瓦剌部隊,三萬騎兵剛出大同城,就在距離城外五十公里處遭受到也先率領的瓦剌軍圍攻,三萬明騎兵,儘管殊死抵抗,最後還是慘遭被圍殲。王振聽到追擊金銳的三萬騎兵全軍覆沒(可惜了三萬明軍),就產生的恐懼心理(心理素質不行)就命令大軍撤退,回京城。(隨意更改決策焉能不敗)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王振勸諫英宗大軍從蔚州撤退,因為蔚州是王振的家鄉。等大軍快到蔚州時(已經距離北京不遠了),王振又想到了此時是莊家收穫季節,大軍肯定會破壞了地裡的莊稼,所以就不斷變更行軍路線,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到了宣府,瓦剌大軍派兵襲擊明軍,明軍派遣3萬騎兵阻擊被瓦剌軍“殺掠殆盡”。到了8月13日明幾十萬大軍逃跑到土木堡駐紮下來。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建議大軍趕緊從居庸關長城進入內地,保證大軍安全,而王振堅持大軍先在土木堡駐紮,以觀其變。土木堡地勢高缺水,而此時又是八月,天氣炎熱,在土木堡南邊十五里處的水源被瓦剌軍所控制,整個大軍缺水嚴重,挖井二丈無水,次日瓦剌軍保衛土木堡。整個明大軍陷入了被敵軍包圍且嚴重缺水的危險局面。也先派遣使者詐和,主動撤退,以此來麻痺明軍,見瓦剌軍撤退了,王振命大軍移營至水源處,飢渴難耐計程車兵見到水一哄而起,奔向水源,整個大軍秩序一下就混亂了,也先的瓦剌大軍乘機對明軍發動攻擊。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明軍只能倉促應戰,由於連日的疲憊行軍,加之缺水和秩序混亂,明軍一觸即潰。眾多大臣和皇親國戚都在混亂中戰死,包括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修武伯沈榮等,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大錘砸向王振,王振腦僵都被砸出來了,樊後也戰死,只有少量人得以逃脫,此時明英宗面朝南方,盤膝而坐,成了俘虜(到時很淡定)。此戰明軍打敗,五十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大量的輜重馬匹糧草也被也先掠奪,明軍損失慘重。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軍事上:使得明軍國力大損,最精銳的一線五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有名的火器三營也沒了,這也嚴重阻礙了明軍火器的發展進步;政治上皇帝被俘,無數開國時期的和靖難功臣集團的文臣武將戰死,導致了明朝政治上人才的斷層;外交上:此戰之後明朝對蒙古的政策轉變為修建城牆防守,使得需要大量軍隊防守邊界,加重的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客觀上加速了明朝後期的滅亡。土木堡之變就是由宦官王振慫恿英宗的一次錯誤而失敗的出征,使得明朝先寫滅亡,危害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