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康健園|及早神經康復為腦中風患者贏得“新生”

2022-09-29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農業

中風後先恢復感覺神經嗎

康健園|及早神經康復為腦中風患者贏得“新生”

腦卒中,也稱腦中風,是一種具有高致殘率、高複發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發生腦卒中後,約80%的倖存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超過40%患者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神經康復是經循證醫學證實的降低卒中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康復訓練不僅可以減輕患者功能殘疾,加速康復程序,減輕潛在的護理費用,還可以降低卒中復發風險。

日前,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企業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霽達康復品牌與其支援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共同釋出《2018-2021年度康復臨床成果報告》。該報告圍繞患者特徵、臨床成效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回顧與梳理,臨床資料證明,對於卒中患者,儘早康復治療可以極大程度提高功能康復的效果,同時也驗證霽達康復引入並持續進行本土化創新的德國康復模式對中國卒中患者回歸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的積極效果。

卒中康復啟動越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是德國神經康復一直強調的重點。在霽達康復支援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74%的患者是在卒中發病後六個月內接受康復治療,這一資料表明越來越多患者意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

報告顯示,接受康復的卒中患者早期巴塞爾指數(評定早期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達到149%;巴塞爾指數(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的獨立性)和國際功能獨立性評定標準指數(評定軀體、言語、認知和社會功能)也呈現明顯改善,尤其是六個月內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改善率分別達到41%和35。7%,優於發病六個月後接受康復的患者。這兩組改善值與霽達康復臨床合作伙伴Dr。 Becker Klinikgruppe資料分析結果基本一致。此外,這些卒中患者的平衡、聽理解、吞嚥等功能也明顯改善,體現了康復治療多方面獲益。

創新言語治療技術,助力失語患者重獲新“聲”

腦卒中患者中,28%-36%會出現失語症,不僅嚴重影響日常交流,還使患者難以理解康復指令,影響其他功能的恢復效果。同時,語言能力的喪失還會給患者的心理帶來創傷。

霽達康復在2019年引入在歐美國家廣泛使用的旋律語調療法(MIT)和強制性誘導失語症治療(CIAT),並加以本土化創新。

以旋律語調療法(MIT)為例,霽達康復臨床團隊參考了大量文獻,根據漢語的語言特點進行定調,結合了漢語語境和國情文化,定製了符合漢語語言的治療刺激圖卡,結合旋律哼唱和肢體刺激誘導患者產生自發言語,在臨床應用中能夠看到患者在自發語表達、命名等方面均有治療效果的提高,同時也激發了患者自我表達的信心。之後輔以強制性誘導失語症治療(CIAT),透過小組溝通的形式,以強制溝通的方式誘導患者進行主動溝通和表達,增加溝通能力,為迴歸社會打下基礎。經過訓練,患者的聽理解水平,語言流暢度均有明顯改善。近兩年的臨床資料顯示,24位罹患失語症的患者在經過多種方式的言語治療後,語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Token測試平均改善率高達89%。

引入藝術療法和療愈課程,關注患者身心健康

腦卒中後抑鬱(PSD)在卒中後5年內的綜合發生率高達31%。如未及時發現和治療,會影響患者對治療、護理、康復鍛鍊的依從性和主動性。

為解決這一臨床難題,霽達康復引入藝術療法和心理療愈課程。藝術療法是德國康復模式中的一種表達性治療的方式,它將康復與藝術活動相結合,將功能康復與藝術活動相結合,使用繪畫、雕塑、陶泥製作、樂器演奏等藝術創作形式來進行治療的特色治療手段。不僅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礙,還可以促進患者的自發性思維,改善心理狀態,重建娛樂功能。

此外,霽達康復護理團隊在常規治療課程之外,與權威機構合作引入心理正向干預課程,過去三年覆蓋了近76%的住院患者,透過沙盤、正念引導和功能建設類講座等形式幫助卒中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情感傾訴,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治療之中。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