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研究|在遵循自然規律背景下合理利用沙地

2022-09-29由 華地行土地說 發表于 農業

沙地如何保肥

編者注: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沙地、沙漠大量建設耕地,形成所謂“新糧倉”。如果這種造田方式不當,甚至違背了自然規律,很容易帶來地下水位下降、鹽漬化、加劇沙漠化程序等一系列生態問題。科學評價、合理利用沙地資源,不僅關係加強和改進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管理,更關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

研究|在遵循自然規律背景下合理利用沙地

一、耕地後備資源的沙地有限

我國沙地面積廣袤,有人推測其開發潛力巨大,也有不少“沙漠變良田”的開發案例和報道。事實上,絕大多數沙地並不適合作為耕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我國沙地主要分佈於西北乾旱區,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幾倍,在乾旱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而灌溉用水主要來自於雪山。沙漠地區的地下水,也基本依靠雪山融水補給。

降水量相對較多、位於半乾旱地區的沙地,有些可以作為耕地後備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適宜開墾的部分沙地應位於有地下水可採補充灌溉的地區,因為總體上該區域降水量不多,旱地雨養農業會遭遇“十年九旱”。現狀沙地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缺水棄耕造成的。

此外,大部分地域沙地開發還存在風蝕問題。常規開發大田種植,即使營造了農田防護林,因為冬春地表裸露也難免風蝕,進一步沙化和貧瘠化,為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以及抗風蝕性,部分割槽域採用人工土壤摻黏土等措施來進行沙地開發,但有些區域黏土資源缺乏,且挖掘黏土是破壞原來的土地。另外,黏土的挖掘、運輸和土壤混合等人工土壤造地的成本很高,難以大面積實現。

二、如何合理利用沙地

(一)提高生態意識,完善工作機制

大力宣傳防沙治沙、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提高沙區人口素質和廣大幹部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建立和完善政府負責制,形成林業、農牧、水利、科技等共同治理沙地的工作機制。在明確政府職責的同時,落實部門責任制,把履行職責情況列入領導幹部工作考核的內容,確保合理利用沙地工作有效開展。

(二)制定合理利用沙地的長期戰略規劃

沙化土地分佈廣,不同地區沙化成因、沙化程度和危害情況不盡相同,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和基礎條件也不盡相同,應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多措並舉、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不同時期的發展水平,做出合理利用沙地的長期戰略規劃,以便有計劃地開展“沙地還林”,強化沙地農田林網建設,做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受益一片,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三)完善政策,形成沙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局面

儘快制定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工程建設需要並且有利於鼓勵多種所有制成分參與防沙治沙的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土地使用和保護治理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政策。對於不同經濟成分參與防沙治沙、撫育管護、承包造林等,都要給予同等的信貸和資金扶持,尤其要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參與防沙治沙工作。另外,適當延長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賃期,落實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活化治理資金。將治理成果全面推向市場,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加快成果流轉,實現成果價值,使治理者勞有所得、勞有所值,真正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鼓勵全社會參與沙地治理,儘快形成沙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局面。

(四)加強管理,扭轉邊治理邊破壞的局面

合理利用沙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的問題,因此要透過加強管理堅決杜絕邊治邊毀、毀快於治的現象。強化治理區的後期管理工作,保證治一片成一片。要做好防沙治沙法宣傳工作,讓群眾普遍樹立法制意識,自覺保護沙地改造成果,同時建設強有力的管護隊伍,加強執法巡視,嚴肅查處毀林、破壞沙地資源等不法行為,維護防沙治沙成果。

總結

總之,沙區治理要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以科技創新驅動荒漠化防治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構建種養加、產供銷、農文旅一體化的現代沙區特色產業體系,精準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協同發展,進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