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一粒米的“成長”

2022-09-27由 新華社 發表于 農業

冷浸田的優質米好吃嗎

新華社武漢7月5日電題:一粒米的“成長”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這地是越種越明白了。”在湖北省遠安縣茅坪場鎮瓦倉村的稻田邊,只見連片水稻隨風搖曳,湖北瓦倉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宗平彎下身,捋了捋身邊的稻葉,臉上露出了笑容,“有如今的新生活,多虧了這‘一粒米’。”

瓦倉村位於崗丘地帶,大多農田位於山崗間的平壩之中,溫差大、陽光足、山泉水、冷浸田,素有天然“糧倉”美譽,“瓦倉米”也小有名氣。

汪宗平是土生土長的瓦倉村人,從小吃著“瓦倉米”長大。“村民們一直沿襲著傳統的原生態種植方式,一年一季。”汪宗平說,他想著米好吃就能賣個好價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做起了賣糧的生意。

“那時挨家挨戶去收米,然後運到外地賣,賺個差價。但忙活來、忙活去也僅能維持一家生計。”汪宗平說,後來為了抱團發展,他又牽頭成立了瓦倉大米專業合作社,年粗加工規模一度達2000噸。

“人人都說‘瓦倉米’好,可摸爬滾打了幾年,一直不溫不火,就是賣不出高價。”汪宗平總結,關鍵還是規模太小,沒形成品牌。家鄉的大米雖然總體品質很好,也搞了合作社,但家家戶戶種水稻,種植過程都是各管各的,稻穀品種又多達10餘種,管理、技術、加工、包裝、品牌策劃等措施都沒有跟上,大米產量小,且品質參差不齊,一公斤只賣3。5元左右。“尤其是缺少適合規模化種植的高檔優質品種,產量、檔次都被束縛了,我差點要打退堂鼓了。”

近年來,為促進水稻種植等傳統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脫貧致富,湖北省著力推動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開展100項重大農業科技專案研發,與全省100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進駐1000多個村進行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深入1萬戶農家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培養1000名以上農業科技精英。藏在山裡的“瓦倉米”也隨之迎來了規範化、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

“省農科院專家給我們提供了高檔優質稻新品種鄂中5號的原種。”汪宗平說。如今,“瓦倉米”逐步實現了統一提供品種、統一育秧服務、統一機械插秧、統一管理技術、統一糧食收購。去年8月,“瓦倉米”還與省農科院進一步達成了高檔優質稻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品質提升與品牌打造等全方位合作。

有了良種、良法、良制、良機、良田,汪宗平在合作社基礎上又成立了湖北瓦倉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以瓦倉為中心, 透過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優化了茅坪場、洋坪、舊縣、河口等4鎮10個村約10萬畝水稻的種植,形成了一條從選種、種植、收割、收購、加工、銷售全程的“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生產經營鏈條,並以土地流轉、吸收入社、託管服務、勞務用工、訂單回購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將瓦倉大米全力推上了做大做強的快車道。

“我們根據不同消費群體開發了多個系列產品,有的產品一公斤能賣到幾十元。”汪宗平說,他希望到2020年完成優質稻核心種植基地5萬畝,輻射帶動鬆散型基地5萬畝以上,實現大米產品年產量達3萬噸,其中高檔優質大米1萬噸以上,加工產值達5億元的目標。

“這幾年‘瓦倉米’邁開了步子,產品逐步輻射國內市場,全國各地訂單紛至沓來。”汪宗平說,從村民眼中谷粒金黃、堅實飽滿的口糧,到加工出晶瑩剔透、自然流香的好米,再到帶動群眾增收,促進脫貧的好產業,“這一粒米是越種越明白,越種越養人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