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農業專家下地還得鋪地毯,腳不沾泥的專家能種好地嗎?

2022-09-02由 光環見聞 發表于 農業

水稻什麼時候撒播

農業專家下地還得鋪地毯,腳不沾泥的專家能種好地嗎?

近日,網傳影片顯示,貴陽舉辦玉米田間交流活動,為迎接前來做技術交流的專家,主辦方在田間小道上鋪滿了褐灰色的地毯。

農業專家在參觀玉米種植情況時,腳踩地毯一直走到地中心。

網友猜測,地毯可能是把玉米砍掉之後鋪上去的,照影片裡顯示的間距,至少砍掉了兩壟玉米。

該影片引發廣泛熱議。網友紛紛吐槽,既為田間交流活動,參與者也都是農業專家,還怕腳底踩泥嗎?

又是鋪灰地毯,又是浪費兩壟玉米,如此隆重其事、大費周章,有必要嗎?

難道這樣做,專家心裡就會更舒坦一些,活動就會開展更熱烈一些,交流會更順暢一些,大會會更圓滿一些?

農業專家下地還得鋪地毯,腳不沾泥的專家能種好地嗎?

網傳影片截圖

當然,也有人猜測,給玉米地開路鋪灰地毯,是為了保障活動順利進行。

據悉,此次玉米田間交流活動,由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主辦,貴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貴陽綜合試驗站)承辦。

參會人員有玉米體系首席科學家、有關崗位專家及團隊成員、綜合試驗站站長及團隊成員、科企合作種業技術負責人。

就農業領域來講,這是相對高規模的交流活動,參與專家是行業精英。

而活動舉辦期間,貴陽多為陰雨天氣,土地潮溼,主辦方或承辦單位,可能不想遠道而來的專家腳踩泥濘,深一腳淺一腳在泥土地穿梭,弄髒鞋子和衣褲,故特意鋪上地毯,以顯示地方的熱情好客、體貼入微,這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問題是,想出玉米地裡鋪地毯這一主意的人,只想到瞭如何確保專家的鞋子纖塵不染,在玉米地的行走暢快如風,卻未想到,專家們是不是需要,心裡會不會膈應?

以及這樣的畫面流傳開來,會將專家們置於怎樣的輿論漩渦。

這方面早有前車之鑑。

2020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為首的專家組,到河南鶴壁一村莊玉米示範田內,對畝產“破紀錄”的玉米新品種進行測產驗收。

當地電視臺播放的新聞畫面顯示,戴景瑞等一眾專家和官員,走在玉米地的田間小路上,腳下踩的是又長又寬的紅地毯。

有了紅地毯的加持,玉米地儼然變成了一個耀眼的舞臺,走在上面的一行人顯得意氣風發,氣派十足。

但網友看了後卻憤慨不已,有人寫道,如果院士和官員的腳如此尊貴,要鋪上紅地毯才能在田地裡穿行,那考察莊稼地根本就是多此一舉,是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

農業專家下地還得鋪地毯,腳不沾泥的專家能種好地嗎?

院士莊稼地裡走紅地毯曾引發熱議

雖然貴陽這次田間交流會議,鋪的不是紅地毯,而是灰地毯,用

看上去也是非常普通的無紡布,但給觀眾造成的視覺衝擊和畫面的諷刺效果,與鋪紅地毯並無二致。

關鍵不是地毯的顏色,而是鋪地毯這一動作,是主辦方特意讓農業專家和土地隔離開來

,以防他們的鞋子沾染上討厭的泥土,彷彿這樣才能表示對農業專家的重視,才能配得上專家們的地位和身份。

但在大眾看來,這更像是對專家的羞辱。

農業專家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田間地頭是他們科學研究的主戰場,下地踩泥是家常便飯。

在農業領域,袁隆平教授的貢獻和聲譽無人能及,他在八九十歲高齡時,仍奔赴田間地頭察看水稻,受邀到各地考察、指導生產,但從未看他走過田間紅地毯或灰地毯。

農業專家下地還得鋪地毯,腳不沾泥的專家能種好地嗎?

據說袁老收徒有“門規”——必須下田,不下田就不帶,因為這是從事農業應用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

按理說,能夠出席高規格田間交流活動的專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所成就,下地是司空見慣的經驗。

理論上,他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抗拒深入田間地頭,在密密麻麻的玉米苗中穿來穿去,哪怕畫面看起來不那麼幹淨體面。

正如交警不會腳踩地毯去塵土飛揚的大街上執勤,教師不會腳踩地毯去教室上課,為何到了農業專家這兒,就要在其最熟悉的工作場所,特意為他們開出一條“尊貴之路”呢?

這樣做不僅體現不出專家們的職業精神,更

在提醒旁人:

即使同在田間工作,專家和農民也有高下之別,比如農民的衣服可以弄髒,但專家的必須一塵不染?

農民在地裡耕種日曬雨淋,無人問津,而專家一來必須隆重對待,呵護備至?

不知專家們走在灰地毯上感覺如何,反正旁人看著是挺尷尬的。

或主辦方盛情難卻,他們即便心裡頗有微詞,也不好說什麼。但從輿論反應來看,為此背鍋的卻是他們。

原本促進玉米種植技術交流的田間活動,變成了一場滑稽的田間大秀,把原本接地氣的專家,變成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遠離人間煙火的人物,不知道主辦方如此煞費苦心的安排,是對專家的抬舉,還是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