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史念海:曹操開鑿過哪些運河?

2022-08-27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下游渠道是什麼意思

東漢末葉的大亂

人工開鑿的運河需要不時地整理與培護,方可不至於堙塞。東漢末年的大亂,使汴渠失去了整理和培護的時機。這時的朝廷播遷不定,由洛陽而長安,又由長安而洛陽,終乃遷於許縣(今河南許昌市)。這樣倉皇奔走,朝廷本身都幾乎無法保持,還說什麼其他的庶事。同時,汴渠的沿岸又先後為群雄所割據。這些稱兵據土的所謂英雄們,彼此爭鬥還沒有餘暇,哪裡顧得到這條已經失了效力的汴渠?何況汴渠的整個流域還是分屬各方,沒有統一。汴渠是當時交通網的樞紐,樞紐已經失了效力,整個機構也就自然解體。

當漢獻帝由長安再回到洛陽之時,洛陽早已被亂兵們燒得不成樣子,一百多年以來的繁榮,一時俱盡。朝廷回到這斷垣殘壁的故都,不僅沒有宮室足以安置,就是百官人民日用所需的糧食也都發生了問題。洛陽周圍所出產的糧食當然不足,而汴渠上的漕舟也早無蹤影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想求一日的安居也不可能了。那時曹操應召入都,對於這種殘破的局面也是感到無法維持。當時唯一的策略,是離開這已經殘破的故都,而遷到許縣。論形勢,許縣也並不是一個適於建都的地方,不過在這喪亂之際,它還沒有受到如何騷擾,為暫救目前之急,未嘗不可以將就一下。好在許縣距離潁水不遠,土地還是相當肥沃,經過大亂,人民大都流離死亡,利用這些空地來屯田,是遷都到許縣後解決糧食恐慌的最好方法。

汴渠故道的整理

曹操的東征西討,使中原一帶的地方重歸一統,社會上也漸漸平靜了,於是又舊事重提,設法來整理汴渠的故道。在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即著手疏浚汴渠的上游。這次施工的部分,僅僅達到現今的商丘縣。商丘縣在那時稱為睢陽縣,所以這已經整理了的一段就改稱為睢陽渠了。

這條睢陽渠的功效如何?當時沒有記載,似乎是不大重要。汴渠要發揮最大的功效,必須全流貫通,若是邗溝那一段能夠順利通行,更可使汴渠生色。可是這時候的江南為孫吳所據,邗溝雖通,也等於無用;而徐州經過若干次大戰,地方上實在殘破不堪,汴渠固然是不通了,就是全流貫通,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的船舶往來不絕了。這時建都於許縣,許縣離睢陽渠還很遠,睢陽渠上的漕糧能夠接濟到許縣的恐怕不會很多。既然如此,曹操在這民力凋敝的時候,來整理這段睢陽渠,意義在什麼地方呢?我想這條渠道的整理不是為了接濟許縣,而是準備經營河北。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雖佔了上風,但是袁紹的大部分實力還是得以保全。臥榻之側,有人鼾睡,這在曹操看來如何能放心得下!曹操經營河北,這時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官渡之戰,曹操因為軍糧不足,幾乎先潰。若要繼續進兵,軍糧的準備一定要格外充足。這條睢陽渠的開鑿,不先不後,正在官渡之戰以後和繼續經營河北以前,這當然是為了供給軍糧的緣故了。

曹操開白溝

在曹操整理睢陽渠後的第三年,即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開始經營河北。那時,袁氏的根據地是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曹操的進兵最初就以這個地方為目的。這次進兵,附帶也開鑿了一條運河,由現在河南浚縣的黃河水濱,遏淇水入白溝,經過內黃而通鄴縣附近的洹水。這段白溝本是淇水的故道。淇水發源於今山西壺關縣東南太行山上,經今河南淇縣東南,折向東北流去,其轉折處離當時的黃河不遠。

大致是在春秋後期,黃河向北倒岸,衝及淇水河道,淇水遂南入黃河。由於河床積有很多白蚌殼,其下游乾涸後,遂稱為白溝。這條久湮的故道,這時才又得到恢復。

史念海:曹操開鑿過哪些運河?

白溝和利漕渠圖

或謂這條白溝的得名與溝中多白蚌殼無關,其理由有二:其一,據沈括《夢溪筆談》,今太行山東麓一帶山崖,螺蚌殼成帶的現象並非稀見,未必為淇水所獨有。其二,謂史載以白溝命名的河流,除曹操所開的白溝外,還有唐時在汴州引汴水以通曹、兗的白溝,宋時以睢水為白溝,睢水的一條支流亦名白溝,以及出於督亢陂注於巨馬河的白溝等四條。這些名為白溝的河流有一個共同點,即上源都有一個儲水湖陂。湖陂具有沉沙作用,經此而出的河水,水流清湛、淨潔,故均冠以白字。曹操之名白溝,疑亦由此,故非河床中有白蚌殼之故。這兩點理由,都難於說得下去,因為太行山東麓山崖上即令螺蚌殼成帶的現象並非稀見,就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的,可是由太行山麓流下的河流中卻不是都含有螺蚌殼。如淇水之北為洹水,淇水之南為清水,都是由太行山東麓流下,洹水和清水之中就沒有螺蚌殼。史籍所記載的白溝雖有數條,其中可能有某些共同處,但並不能排除其所具有的特點。如謂所有的以白溝為名的河流,其上源都有一個儲水湖陂,淇水上源的儲水湖陂究竟在什麼地方?淇水自上源起都是清澈見底,並無泥沙,何需儲水湖陂的沉沙作用?從淇水上游的地質構造看來,當地無形成儲水湖陂的可能,就是在文獻上也未看到過當地有儲水湖陂的記載。看來這兩條理由都欠充足。假若持此說者能夠親自到當地考察,就可發現這些說法與實際情況相差是如何懸遠。未能從事實地考察,僅從文獻考證是不一定能夠充分說明問題的。

平虜渠和泉州渠

曹操北征之後,袁氏根據地的鄴城,很快就被攻下。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立足不住,於是北投烏桓。這烏桓本是東北邊外一個部落,此時已經強大起來,其中遼西單于蹋頓的勢力更為雄厚。蹋頓在早先曾經受過袁紹的恩惠,這時袁熙、袁尚兄弟遠來投奔,蹋頓就把他們收留下來。這個訊息傳到曹操耳朵裡,如何肯就此罷休,所以又籌備絕域遠征,設法把袁氏的孑遺一網打盡。

這次北征,又開出兩條運河來:一條是平虜渠,一條是泉州渠。平虜渠是引呼沲水(即滹沱水)入泒水。泉州渠是由泃河口鑿入潞水,並以通海。這兩條運河差不多縱貫了現今河北省的南北。

這裡先從平虜渠說起。曹操北征烏桓時,鄴為冀州的重鎮,軍事調撥和糧秣轉輸,都是從鄴開始。鄴縣城北不遠的地方就是漳水,現今的漳水直東流到衛河。那時候漳水卻從今臨漳附近,向東北流去,經過今冀縣、衡水,繼續流向東北,和清河相會合,由現在的運河水道入海。那時的滹沱水由太行山流出來以後,就東南流到今饒陽、武強等縣,在武強縣東北和漳水合流,又由漳水分出,更東北入海。至於泒水,則是現在的沙河。今沙河下游是豬龍河。當時的泒水則較豬龍河偏南偏東,它流經饒陽縣北,河間縣西,在文安縣西北折而東流,入於渤海。曹操所通的平虜渠是引滹沱水入泒水,也是因為滹沱水和漳水溝通,當時的舟船可由漳水入滹沱水,再透過平虜渠入於泒水。這條平虜渠開鑿在什麼地方?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在宋時滄州清池縣南二百步。平虜渠鑿成時,還在渠左修築了一座城池。宋清池縣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南,即東漢時的浮陽縣。漢時的漳水遠在浮陽縣北,並不在其南,況且平虜渠僅是溝通滹沱水和泒水,與漳水無若何關係。如果以為所開的新河在此,似與當時的文獻記載不相符合。還有人說,平虜渠在唐時的魯城縣內。唐魯城縣在今滄州市東北,青縣正東,西距青縣不下五六十里。這裡正是漢時滹沱水流經的地方。那時的泒水流經今靜海縣之北。今靜海縣南距青縣以東的魯城故縣並不很遠,平虜渠開鑿在這裡乃是很有可能的。或謂這裡所說的平虜渠就是今青縣至獨流鎮間一段南運河的前身。南運河距離魯城故縣還有一定距離,不應混而為一。或者有人會援引《水經注》之說,謂今青縣至獨流鎮一段南運河本為漳水、清河的故道,以之為平虜渠原是無不可的。如果這條故道這時還有流水,那就用不著再開平虜渠了。既然開了一條平虜渠,至少可以說那條故道是不太適宜於運輸的。

平虜渠的所在地還有一說:即認為在唐時饒陽縣北。以前的滹沱河本在饒陽縣南,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水,所以改在饒陽縣北。唐饒陽縣西南至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縣)三十里。唐饒陽縣又在宋饒陽縣之南。宋饒陽縣就是現在河北饒陽縣。因此,這裡所說的平虜渠仍當在今饒陽縣之北。新溝水未知所在。曹操所開的這條平虜渠既是溝通滹沱水和泒水,當時的泒水就是由今饒陽縣西北流過的,則新溝水也不能遠離今饒陽縣西。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有這麼一條記載:“深州饒陽縣枯白馬渠,在縣南,一名黃河,今名白馬溝。上承滹沱河,東流入下博縣。李公緒《趙記》雲:此白馬渠,魏白馬王彪所鑿。”所謂魏白馬王彪,即曹操子曹彪。曹彪於平虜渠修成後十年始封壽春侯,其封白馬王已在魏朝建立之後。若曹彪早年曾在饒陽縣開渠,當是參預曹操開鑿平虜渠,不可能獨自在此興工。後來以之封王的白馬縣,當時屬兗州東郡,在今河南滑縣東,距饒陽縣甚遠;且曹魏限制藩王極嚴,曹彪豈能越境遠至饒陽縣治理河渠?據樂史所說,這條枯白馬渠在饒陽縣南一里。宋初未見饒陽縣遷治記載,當仍唐時之舊。唐時在饒陽縣南的正是滹沱河,而非白馬渠。當時這條渠道一名黃河,滹沱河來自太行山西,水中所含泥沙必多,稱之為黃河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裡還應該再說明一條有關的河渠。《元和郡縣圖志》曾經有過這樣一條記載:“深州饒陽縣州理城,晉魯口城也。公孫泉叛,司馬宣王徵之,鑿滹沱入泒水以運糧,因築此城。蓋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這裡所說的司馬懿所開的渠,和曹操所開平虜渠並非就在一處。可能是司馬懿開渠之後,因有魯口城之名,遂訛為平虜渠的故跡。

史念海:曹操開鑿過哪些運河?

平虜渠圖

另外的一條泉州渠,是由泃河口鑿入潞河的。渠旁有泉州縣,所以渠道也就稱為泉州渠。泉州縣在今天津市武清縣南,天津市區的西北。平虜渠會泒河處在今天津市。泉州渠就由平虜渠會合泒河處的附近向北開鑿,通到鮑丘水。泃河口是泃河會入鮑丘水的地方,其地在今天津市寶坻縣東南。泉州渠和鮑丘水會合的地方就在泃河口附近,所以說到泉州渠就會涉及泃河口。鮑丘水由於流經潞縣西,也就有了潞河的名稱。所謂泉州渠鑿入潞河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

這條泉州渠西距當時的雍奴縣有一百二十里。雍奴縣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南,當時正在潞河的岸旁。其實雍奴縣的潞河,在那時應稱為笥溝,而潞河也就是鮑丘水,在雍奴縣北即已向東流去。雍奴縣城旁的這條水道,不論其稱為潞水,還是稱為笥溝,河流總是存在的。其實也就是後來的北運河。既然有這麼一條水道,為什麼曹操當時還要再開一條泉州渠?何況曹操本來的意思是想由現今的古北口一道出塞。由這條道路正好利用雍奴縣城旁的河流來運輸糧秣。曹操不利用這條水道應該有一定原因的。

後來明清時期的北運河,由於有幾處水勢急湍,經常出險。曹操當時不利用這條水道,也許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前面說過,平虜渠水流經青縣至獨流鎮一段以東,而沒有利用漳水的故道,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不然,何其不憚煩地在行軍的緊要關頭另外開鑿新的河道。

史念海:曹操開鑿過哪些運河?

泉州渠和新河圖

曹操到了塞上之後,烏桓守著要塞的地方,使曹操的軍隊再不能向前進行。這樣,曹操就改變了原來的計劃,由現今盧龍、遷安一帶出塞。這些地方沿著海邊,自古就是一片沮洳之地,夏秋之際,更是一片水窪,只是深淺不等,既不便於行車,又不便於行船。曹操進軍的時候,又順便在這裡開了一條運河。這條運河是由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一直流到今灤縣之南合於濡水。濡水就是現在的灤河。這條運河當時橫絕庚水、封大水、緩虛水、素河、清水,再東會於濡水。庚水大體就是現在的薊運河,封大水今為陡河,素河今仍稱素河,清水今為青河。這條運河橫絕了這幾條水道,其施工應較平虜渠和泉州渠困難。這條運河當時沒有名稱,僅以新河為號。或者因為它的功效不大,來往的船舶不多,就被人忽略了。

利漕渠

曹操所開鑿的白溝,溝通了黃河和洹水;所開鑿的平虜渠,溝通了泒水和滹沱水。滹沱水的下游和漳水合流,所以平虜渠也可以說是溝通了泒水和漳水。只有洹水和漳水之間沒有溝通。洹水和漳水相距並不甚遠,而且都是平原地帶,為什麼曹操單單剩下這一小段而不加以開鑿呢?這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一直到平虜渠開鑿成功後七年,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才開始興功,上距白溝的開鑿已經九年了。這就是所謂的利漕渠。利漕渠是溝通洹水和漳水的。所謂洹水實際上是洹水和白溝會通以後的一段。兩水相合,可以互得通稱,所以這一段白溝也可以稱為洹水。洹水東北流,經羅勒城東就到了利漕口。利漕口就是利漕渠由洹水分流出來的地方。羅勒城在今河北廣平縣東南和大名縣西北。利漕渠的另一端是在漢斥漳縣南和漳水會合的。漢斥漳縣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南。利漕渠的開鑿分明是為了便利鄴縣的交通和運輸,可是開鑿這條渠道並不是就近在鄴縣的

正東,而是遠在鄴縣的東北。這可能是由於羅勒城和斥漳縣之間為洹水和漳水較為接近的地方,易於興功的緣故。這樣就使由南來的漕舟或其他的船隻不能不多繞行一段道路。

鄴縣的繁榮

利漕渠開鑿成功以後,現今的河北省境內在當時已經可以藉著水道而南北相通了。由於交通情形的變遷,經濟都會的盛衰也和以前不同了。秦漢以來,這個區域之內的經濟都會是薊縣(今北京市)、涿縣和邯鄲縣。這三個地方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正在太行山東的南北交通幹線上。但這個交通幹線是陸道而不是水道,所以在利漕渠開鑿成功,南北水道貫通以後,這幾個地方因離開水道太遠,就慢慢地不如以前繁榮了。代之而興的,乃是更在南邊的鄴縣。鄴縣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靠近漳水。這裡的田地經過漳水灌溉,以肥沃著名。所謂“陸蒔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紵,均田畫疇,蕃廬錯列,姜芋充芪,桃李蔭翳”,正是農業興盛的具體描繪。曹操所開鑿的利漕渠正繞過鄴縣的東邊。鄴縣既有肥沃的土地以作經濟的基礎,又因為利漕渠的開鑿成功,就繁榮起來。許多地方名貴的物產都集到鄴縣的街市上。舉其著名者,如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東南)的梨,故安(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的慄,中山(國治所在今河北定縣)的醇酒,淇洹(淇水流經今河南淇縣,洹水流經今河南安陽市)的竹筍,信都(今河北冀縣)的棗,雍丘(今河南杞縣)的粱,清流的稻,襄邑(今河南睢縣)的錦繡,朝歌(今河南淇縣)的羅綺,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的綿纊,清河(郡治在今山東臨清縣東北)的縑總。這樣多的特產和貨物,當更增加鄴的富庶。於是鄴縣城中就“百隧轂擊,連軫萬貫,憑軾捶馬,袖幕紛半,壹八方而混同,極風采之異觀,質劑平而交易,刀布貿而無算”,熙熙攘攘,為一時各地所少有。這樣的繁榮程度就遠在薊縣、涿縣和邯鄲之上。東漢末年,名義上的首都是許縣,實際上的首都則是鄴縣。以許縣和鄴縣相較,那許縣是差得太多了。

史念海:曹操開鑿過哪些運河?

(本文摘自史念海著《中國的運河》,胡楊文化|山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澎湃新聞經授權釋出,原文註釋從略,現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