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親子育兒」暑假帶孩子走進神奇的植物世界瞭解植物知識

2022-08-11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農業

年生產規模怎麼填

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有多大麼?油畫的畫布和顏料取材於什麼植物?巧克力為什麼“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各種新鮮有趣的植物謎題可以來國家植物園尋找答案。4月中旬,隨著國家植物園的成立,國家植物園(北園)科普館也正式開放。暑假帶孩子走進神奇的植物世界,瞭解植物知識,感知植物文化,參與科普互動,這裡是不二之選。

科普館位於國家植物園(北園)東南側,展廳面積1500餘平方米,共分為序廳、主展廳、一層臨展區、二層植物畫展區和兒童手工教室五部分。

  觀展 亮點

  最大和最小的種子隱藏的生存智慧

主展廳的門前,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海椰子的種子與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斑葉蘭的種子,並列展示在一起。

看到巨大的海椰子種子,遊客不禁啞然失笑——“怎麼像個屁股?”沒錯,海椰子的樣子乍一看真有些讓人“難以啟齒”,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種“最不像話”的椰子,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臀形椰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海椰子的重量可以達到25公斤!

然而,外形並不是海椰子最重要的看點,關鍵的知識點在於:海椰子是世界珍稀瀕危植物三大旗艦種之一!

科普館館長王康介紹:“海椰子僅產於印度洋塞席爾群島的兩個小島上,被視為塞席爾的國家標誌,目前僅存8000株。因為分佈地十分狹窄,且受自然災害或人類採伐導致滅絕的風險較高,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的種子被塞席爾作為國禮,嚴禁私運出國,該國的簽證印章、錢幣和郵票上也都印製著海椰子的圖案。”

一粒種子為什麼要長這麼大?“透過海椰子的一生,你可以瞭解地球的變化。”王康館長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很久以前,塞席爾群島是跟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那時候海椰子的種子其實沒這麼大。後來隨著地球板塊的移動,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漂到了亞洲,撞出了喜馬拉雅山,有些碎片就落在了印度洋上,形成了一片群島。海椰子也因此脫離了非洲大陸,“漂泊”在孤零零的小島上。這裡沒有很多動物來給植物傳播種子,怎麼辦呢?物競天擇,為了繁衍下去,島嶼上的植物慢慢地把種子變得很大,因為只有大型種子才有更多的營養來支援後代的成長。海椰子通常需要20至40年才能開花結果,果實需8年左右成熟,大塊頭的果實裡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變大也有變大的劣勢,那就是種子的傳播問題。海椰子成熟後,碩大的種子落在“爸爸媽媽”的腳下,無法獲取陽光和養料。於是這種神奇的植物就漸漸地進行演化,萌生出一條長長的“臍帶”,將胚胎送到更遠的地方,透過這樣的方式實現物種的遷移。“這可能是巨型種子的成因,但也不排除這僅是進化史上的一次偶然性傑作。”王康說道。

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是斑葉蘭的種子,小得簡直像灰塵一樣,1億粒斑葉蘭的種子才有50克重量,遊客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它的真容。

斑葉蘭的種子密密匝匝,有密集恐懼症的遊客看得頭皮發麻。密集也是有原因的——為了彌補種子質量不高的問題,斑葉蘭會產生數量驚人的種子,通常一個蒴果內的種子就數以萬計。這些種子輕似塵埃,能隨風飄揚,到處傳播。跟海椰子正好相反,這是靠數量取勝的一種繁殖策略。

  觀展 解碼

  植物如何改變人類生活

  四川人為何愛吃辣?

所謂民以食為天,展覽一上來就以《食用植物》開篇,觀眾在這裡看到了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茶葉、咖啡等飲料植物,以及各種水果、蔬菜。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遠沒有珍稀植物那麼吸睛,可經專家一講你會發現,原來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趣聞軼事。

比如小小的辣椒,竟然跟中國的人類遷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看到辣椒,人們都會立馬聯想到川菜。的確,辣椒是川菜的靈魂,通常的說法是,四川人愛吃辣是因為氣候潮溼,但潮溼只是其中一方面,辣椒在四川的興起另有原因。”王康館長介紹,在歷史上,四川原住民是不吃辣的,四川人喜歡吃辣的歷史,起源於清朝時大規模的“湖廣填川”,遷移過去的湖南人和廣西人將嗜辣口味逐漸融入四川飲食中。在那個時代,鹽的運輸非常困難,而辣椒的獲取要比鹽更容易一點,所以辣椒就佔了上風,漸漸成為川菜裡面的調味擔當。

很多人吃川菜時會被辣得直吐舌頭,但昆蟲和鳥類卻對這種味道並不敏感,它們吃掉辣椒,透過糞便將辣椒的種子帶到更廣袤的地方,所以辣椒得以大規模地傳播開來。

pagebreak

  巧克力為何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這句著名的巧克力廣告語堪稱經典。為什麼好的巧克力在嘴裡會很快融化,但在手中卻不易化掉呢?飲料植物展區揭開了這個小秘密——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它的熔點在34℃至38℃,低於口腔,高於體表,因此才有了“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神奇反應。

 青蒿素誕生前人們如何抗瘧疾?

中國是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藥用植物》板塊展示了人類史上重要的植物藥。

2015年,因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她與青蒿素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都知道了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良藥。其實,瘧疾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屠呦呦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青蒿素的,那在此之前的幾百年間,人們又是怎麼對抗瘧疾的呢?展覽給出答案——金雞納霜。金雞納霜和青蒿素都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一個“霜”,一個“素”,聽名字很“化學”,但其實這兩種藥物都來自於植物。金雞納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奎寧,就提取自金雞納樹的樹皮。雪山上看到的真是雪蓮嗎?

你在雪山上看到的可能並不是雪蓮,而是另一種外形相似的植物——水母雪兔子。由於藥用植物資源需求量急劇增加,加之利益驅使,一些藥材被無度地掠奪式採挖,導致野生資源急劇減少。雪蓮花作為藏藥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由於過度採挖,野外種群極為罕見,瀕臨滅絕。就連與雪蓮外形相似的水母雪兔子也沒能逃過一劫。越來越多的遊客在野外看到水母雪兔子,將其當成雪蓮採走,導致水母雪兔子也遭受了滅頂之災。從《藥用植物》板塊的展覽中,人們認識到,瀕危藥用植物的保護迫在眉睫。

 植物還能產“油”產“酒精”?

植物還是一種重要的能源。今天的煤炭資源,就來源於遠古時期的植物。除此之外,能源植物家族種類豐富,有些植物還具有產“油”、產“酒精”的神奇本領。這些植物被稱為能源植物,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大家快來種蓖麻,快來種葵花。”70後、80後們對蓖麻並不陌生。在那個年代,蓖麻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植。很多人小時候並沒注意蓖麻的用途,從展覽中才得知,小小的蓖麻是富含油脂的優良能源植物,蓖麻油不宜食用,但它屬於重要工業用油,可用作飛機、船舶和汽車的高階用油及替代石油的化工原料。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人們常吃的甘蔗竟然還能做成汽車燃料。原來,甘蔗汁液中富含的蔗糖除了製糖之外,還可以加工發酵成乙醇,乙醇混合到汽油中成為汽車燃料。而且“甘蔗”乙醇,還具有工藝流程簡單、生產效率高、生產耗能自給和廢液零排放等優點。

《能源植物》板塊的展覽讓人們認識到,開發能源植物可作為現有能源的補充和替代品,不僅能逐步緩解能源危機,同時對保護生態系統也具有重要意義。

觀展 提示

展期:常設展 9:00-16:30 每週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票價:國家植物園(北園)全價票5元,半價票2。5元。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有多大麼?油畫的畫布和顏料取材於什麼植物?巧克力為什麼“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各種新鮮有趣的植物謎題可以來國家植物園尋找答案。4月中旬,隨著國家植物園的成立,國家植物園(北園)科普館也正式開放。暑假帶孩子走進神奇的植物世界,瞭解植物知識,感知植物文化,參與科普互動,這裡是不二之選。

科普館位於國家植物園(北園)東南側,展廳面積1500餘平方米,共分為序廳、主展廳、一層臨展區、二層植物畫展區和兒童手工教室五部分。

  觀展 亮點

  最大和最小的種子隱藏的生存智慧

主展廳的門前,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海椰子的種子與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斑葉蘭的種子,並列展示在一起。

看到巨大的海椰子種子,遊客不禁啞然失笑——“怎麼像個屁股?”沒錯,海椰子的樣子乍一看真有些讓人“難以啟齒”,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種“最不像話”的椰子,所以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臀形椰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海椰子的重量可以達到25公斤!

然而,外形並不是海椰子最重要的看點,關鍵的知識點在於:海椰子是世界珍稀瀕危植物三大旗艦種之一!

科普館館長王康介紹:“海椰子僅產於印度洋塞席爾群島的兩個小島上,被視為塞席爾的國家標誌,目前僅存8000株。因為分佈地十分狹窄,且受自然災害或人類採伐導致滅絕的風險較高,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它的種子被塞席爾作為國禮,嚴禁私運出國,該國的簽證印章、錢幣和郵票上也都印製著海椰子的圖案。”

一粒種子為什麼要長這麼大?“透過海椰子的一生,你可以瞭解地球的變化。”王康館長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很久以前,塞席爾群島是跟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那時候海椰子的種子其實沒這麼大。後來隨著地球板塊的移動,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漂到了亞洲,撞出了喜馬拉雅山,有些碎片就落在了印度洋上,形成了一片群島。海椰子也因此脫離了非洲大陸,“漂泊”在孤零零的小島上。這裡沒有很多動物來給植物傳播種子,怎麼辦呢?物競天擇,為了繁衍下去,島嶼上的植物慢慢地把種子變得很大,因為只有大型種子才有更多的營養來支援後代的成長。海椰子通常需要20至40年才能開花結果,果實需8年左右成熟,大塊頭的果實裡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變大也有變大的劣勢,那就是種子的傳播問題。海椰子成熟後,碩大的種子落在“爸爸媽媽”的腳下,無法獲取陽光和養料。於是這種神奇的植物就漸漸地進行演化,萌生出一條長長的“臍帶”,將胚胎送到更遠的地方,透過這樣的方式實現物種的遷移。“這可能是巨型種子的成因,但也不排除這僅是進化史上的一次偶然性傑作。”王康說道。

世界上最小的種子是斑葉蘭的種子,小得簡直像灰塵一樣,1億粒斑葉蘭的種子才有50克重量,遊客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它的真容。

斑葉蘭的種子密密匝匝,有密集恐懼症的遊客看得頭皮發麻。密集也是有原因的——為了彌補種子質量不高的問題,斑葉蘭會產生數量驚人的種子,通常一個蒴果內的種子就數以萬計。這些種子輕似塵埃,能隨風飄揚,到處傳播。跟海椰子正好相反,這是靠數量取勝的一種繁殖策略。

  觀展 解碼

  植物如何改變人類生活

  四川人為何愛吃辣?

所謂民以食為天,展覽一上來就以《食用植物》開篇,觀眾在這裡看到了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茶葉、咖啡等飲料植物,以及各種水果、蔬菜。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遠沒有珍稀植物那麼吸睛,可經專家一講你會發現,原來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趣聞軼事。

比如小小的辣椒,竟然跟中國的人類遷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看到辣椒,人們都會立馬聯想到川菜。的確,辣椒是川菜的靈魂,通常的說法是,四川人愛吃辣是因為氣候潮溼,但潮溼只是其中一方面,辣椒在四川的興起另有原因。”王康館長介紹,在歷史上,四川原住民是不吃辣的,四川人喜歡吃辣的歷史,起源於清朝時大規模的“湖廣填川”,遷移過去的湖南人和廣西人將嗜辣口味逐漸融入四川飲食中。在那個時代,鹽的運輸非常困難,而辣椒的獲取要比鹽更容易一點,所以辣椒就佔了上風,漸漸成為川菜裡面的調味擔當。

很多人吃川菜時會被辣得直吐舌頭,但昆蟲和鳥類卻對這種味道並不敏感,它們吃掉辣椒,透過糞便將辣椒的種子帶到更廣袤的地方,所以辣椒得以大規模地傳播開來。

pagebreak

  巧克力為何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這句著名的巧克力廣告語堪稱經典。為什麼好的巧克力在嘴裡會很快融化,但在手中卻不易化掉呢?飲料植物展區揭開了這個小秘密——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可可脂,它的熔點在34℃至38℃,低於口腔,高於體表,因此才有了“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神奇反應。

 青蒿素誕生前人們如何抗瘧疾?

中國是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藥用植物》板塊展示了人類史上重要的植物藥。

2015年,因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她與青蒿素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都知道了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良藥。其實,瘧疾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屠呦呦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青蒿素的,那在此之前的幾百年間,人們又是怎麼對抗瘧疾的呢?展覽給出答案——金雞納霜。金雞納霜和青蒿素都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一個“霜”,一個“素”,聽名字很“化學”,但其實這兩種藥物都來自於植物。金雞納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奎寧,就提取自金雞納樹的樹皮。雪山上看到的真是雪蓮嗎?

你在雪山上看到的可能並不是雪蓮,而是另一種外形相似的植物——水母雪兔子。由於藥用植物資源需求量急劇增加,加之利益驅使,一些藥材被無度地掠奪式採挖,導致野生資源急劇減少。雪蓮花作為藏藥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由於過度採挖,野外種群極為罕見,瀕臨滅絕。就連與雪蓮外形相似的水母雪兔子也沒能逃過一劫。越來越多的遊客在野外看到水母雪兔子,將其當成雪蓮採走,導致水母雪兔子也遭受了滅頂之災。從《藥用植物》板塊的展覽中,人們認識到,瀕危藥用植物的保護迫在眉睫。

 植物還能產“油”產“酒精”?

植物還是一種重要的能源。今天的煤炭資源,就來源於遠古時期的植物。除此之外,能源植物家族種類豐富,有些植物還具有產“油”、產“酒精”的神奇本領。這些植物被稱為能源植物,是一種可再生資源。

“大家快來種蓖麻,快來種葵花。”70後、80後們對蓖麻並不陌生。在那個年代,蓖麻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植。很多人小時候並沒注意蓖麻的用途,從展覽中才得知,小小的蓖麻是富含油脂的優良能源植物,蓖麻油不宜食用,但它屬於重要工業用油,可用作飛機、船舶和汽車的高階用油及替代石油的化工原料。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人們常吃的甘蔗竟然還能做成汽車燃料。原來,甘蔗汁液中富含的蔗糖除了製糖之外,還可以加工發酵成乙醇,乙醇混合到汽油中成為汽車燃料。而且“甘蔗”乙醇,還具有工藝流程簡單、生產效率高、生產耗能自給和廢液零排放等優點。

《能源植物》板塊的展覽讓人們認識到,開發能源植物可作為現有能源的補充和替代品,不僅能逐步緩解能源危機,同時對保護生態系統也具有重要意義。

觀展 提示

展期:常設展 9:00-16:30 每週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票價:國家植物園(北園)全價票5元,半價票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