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崇明童年記憶,溫暖的蘆花蒲鞋

2022-08-09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農業

蒲字怎麼記憶

“三九四九,凍死貓狗”。記憶中,崇明的冬天就是這麼冷。呼呼的西北風吹進了村莊,一陣雨一陣雪,冬天便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冬天對小孩子來說是一種考驗,寒冷是不言而語的,不光是手腳丫的凍瘡,臉上的其它部位也像凍爛的柿子一樣。可是小孩子在屋裡是怎麼也窩不住的,常常不顧大人的勸阻,跑出去瘋玩。而那時,因為有了一雙蘆花蒲鞋而倍加溫暖。

崇明童年記憶,溫暖的蘆花蒲鞋

小的時候,種植的棉花還是公社集體所有的,因而家裡分配到的棉花有限,有雙新棉鞋是一種奢望,蘆花蒲鞋就成了過冬最理想的保暖鞋,它接足了地氣,給我們帶來的是極為樸實的溫暖。每到過年的時候,奶奶總會給我和姐姐新做一雙嶄新的蘆花鞋。大年初一醒來,最開心的便是床頭有一雙毛茸茸的蘆花蒲鞋,雖然看上去木醺醺,但它的保溫性極好,腳往鞋裡一伸,頓時從雙腳一直熱到全身。

崇明童年記憶,溫暖的蘆花蒲鞋

蘆花蒲鞋之所以如此暖和,是因為它使用了崇明土生土長的材料:稻草和蘆花。稻草最好選用新收割、有韌性的糯稻草。採摘蘆花一般都在農曆八月半,採摘很有講究,花開過頭了,採下來絨毛就全部褪掉了,正要開的時候最適用,採下來之後,陽光裡一曬,全部蓬起來了,而且絨毛一般不大掉。

崇明童年記憶,溫暖的蘆花蒲鞋

冬天雨雪天氣的時候,爺爺就會呆在屋裡動手扎掃帚,奶奶也不閒著,做蘆花蒲鞋是她最拿手的。打鞋需要三樣工具:一個木榔頭,一張長條凳和一個—“丁”字型的木質的蒲鞋耙頭,橫木為長方體,在其中一個長平面上等距離地鑲有七根2寸左右高的齒;豎木的一端鑲進橫木的正中,另一端有個鉤,打蒲鞋時用來勾住凳子。製作蘆花鞋的工序比較簡單,先用木榔頭把稻草敲熟,然後用敲熟的稻草搓成長繩,作鞋底用,再把蘆花搓緊成稻繩,作為鞋面鞋幫,兩者組合就是蘆花蒲鞋了。但要做出高質量的蘆花鞋,除了選擇好的蘆花,搓繩很關鍵。奶奶很有技巧,一纏一繞、一搓一捻,搓出的繩子光滑、結實、得勁。我蹲在奶奶的身邊,將羽毛般輕盈的蘆花捧在手心,一簇一簇地插在正在翻動的稻草中,然後看著她均勻地搓進繩子裡。她的動作嫻熟而麻利,稻草不停地上下翻動,繡上蘆花的繩子像水一般從她手中流了出來。搓好蘆花繩,就開始做鞋底了,鞋底由早先搓好的稻草繩來製作,將蘆花繩與鞋底交織串起來,最後收口、修剪,一雙蘆花鞋就完工了。這時蘆花鞋看上去還很毛糙,奶奶會對鞋子再加工一番,用舊棉毛衫剪下來的布沿著鞋口縫一圈,布里襯上棉絮,就不會刺腳背了,再墊上厚厚的老棉絮鞋墊,這時的蘆花鞋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了。

崇明童年記憶,溫暖的蘆花蒲鞋

奶奶編制蘆花鞋很費心思,一天頂多做一、兩雙。作為冬閒的副業,爺爺會把蒲鞋拿到堡鎮的集市上去買,可以買到兩、三毛錢這個不錯的價格。

蘆花蒲鞋有那麼多溫暖的記憶。沒有風的冬日,老人們靠牆坐在長凳上,曬著太陽,聊家常、抽菸鬥,腳上清一色是蘆花蒲鞋,有的做工精緻,有的粗陋無比,但穿在腳上無不暖白蓬生。有時熱得把腳抽出來曬一下,竟然有氤氳的水蒸汽冒出來。還有調皮的小孩因為踏在裝滿炭火的烘缸上時間太久,把蘆花鞋底烤得冒出了青煙,免不了大人一陣喝斥。除了保暖,穿蘆花蒲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滑,在凍得硬梆梆的地面上,足夠可以任意行走,只是鞋子的防水性很差,冷雨天是絕對無法出門的,沾上地面的水,鞋底就會滲進去。奶奶真會想辦法,不知從哪兒搞來的柏油塊,把鞋底放在溶化的柏油中浸一下,使它既防水侵又耐磨損,儘管鞋子會重很多份量。

現在,無論是崇明鄉間,還是鎮上集市,都已經覓不到蘆花蒲鞋的身影了。常會惦記曾經穿過的蘆花蒲鞋,那種深藏不露的溫暖記憶總是那麼揮之不去。

資訊來源:崇明檔案

【來源:文化崇明】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