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如何破局,以解“養”“育”之需

2022-08-08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農業

複合家庭和核心家庭如何選擇

結婚3年、育有一女的楊華最近頻頻收到母親發來“催生”的訊息。楊華理解老人家“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對於自己這個揹著房貸的雙職工家庭來說,養一個孩子似乎已是“滿載”。

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同時會滋生“少子化”問題。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49,跌破了國際公認的1。5的警戒線,生育水平有進一步走低風險。

一邊是“老去”,一邊是“不生”,我們該如何跟上人口結構變化的大趨勢,更好地迴應養老和育兒之需?

“一老一少”壓力大,

但“人口紅利”可期

“‘少子化’是很多國家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國總和生育率早就低於自然更替水平,這給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人口結構帶來了嚴峻挑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傑秀表示。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正面臨人口結構的巨大轉折。“數十年間,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口數量型矛盾為主,轉變為人口結構性矛盾為主。”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判斷。

在原新看來,所謂“人口拐點”並不盡然,新的“人口紅利”仍然可期。一是少年兒童社會撫養負擔減輕,健康和教育整體得到改善;二是勞動年齡人口縮減的同時其規模依然巨大,人力資本積累日益雄厚;三是老年人力資源尚有很大的挖潛空間。

家庭規模縮小,

傳統養育觀念式微

在被冠以“中國最愛生孩子省份”的山東,85後青年王芳透露,身邊同齡人中有生二孩意願的,早在政策剛放開時就決定要生了,還有很多人生育意願並不高。“畢竟我們這一代人的觀念已經變了,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都比較常見”。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說,現在一些年輕人逢年過節不回家,是在躲長輩的催婚、催生。“十四五”時期,我國育齡婦女規模大幅下降,90後、00後將成為生育主體,婚育觀念快速轉變,少生優生晚生成為年輕人的選擇。

據記者觀察,成年子女與父母分開住的現象十分普遍。而隨著父母步入老年,子女陪護老人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人手不足、居住距離遠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認為,家庭結構變遷使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也引起養老觀念的變化。傳統的多代複合大家庭逐漸消失,核心家庭成為家庭型別的主體,單人家庭和空巢家庭的比例不斷上升。當代年輕人更加追求自由、獨立的生活,傳統家族觀念被逐漸邊緣化,代際關係重心下移。養老觀念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對養老責任和養老方式的訴求更加包容,社會化養老正在被接納和推崇。

支援家庭,是“養”“育”友好起點

當老齡化、“少子化”如影隨形,如楊華一般“上不能侍父母、下不敢要孩子”的群體最關心的是,能否在“生育”和“養老”兩個方面得到更多切實的支援?

“生育支援是一個系統工程。”賀丹給出了具體建議,一是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在我國社會保障中的支柱地位,擴大保險覆蓋面。二是鼓勵和支援普惠型托育服務,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三是探索建立工作和家庭平衡機制,倡導建立“家庭友好型機構”。

解決好“幼有所育”之後,我們如何實現“老有所養”?

“首先需要正視問題,當前的養老保障制度和養老服務還有滯後的地方。”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教授楊根來分析,各地對“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養老模式的認識有偏差,認為養老分為居家養老、社群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表現在行動上就出現了重視社群、機構養老而忽視居家養老。很多老人都感受過養老領域的“冰火兩重天”:一方面,老百姓住得起、住得好的養老院一床難求;另一方面,大量高標準、豪華型養老機構門可羅雀。這說明我們的養老服務設施尚不完善、質量有待提高。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居家、社群、機構不是矛盾體,而是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