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你的朋友圈還有幾個分享觀點的朋友

2022-08-07由 老田語文 發表于 農業

如何做好社群維護

你的朋友圈還有幾個分享觀點的朋友

你的朋友圈還有幾個分享觀點的朋友

一大早,看到朋友發過來幾張六年前她自己的以及我的朋友圈截圖。

我猜應該是她覺得有趣, 隨手擷取儲存的,因為我的朋友圈早在生活的教育教導下,開啟了“僅三天可見”模式,絕不可能在正常情況下拿到六年前的一條動態,畢竟社會在跨越式發展,並不能悅納一個簡單快樂的“朋友圈連續劇”。脫離語境的純粹,或者說被有意無意嫁接到另外的奇奇怪怪的語境裡的簡單,很可能就成了某種散發著陰冷氣息的不懷好意、別有用心,而由此帶來的後果,往往難以接受也不願意接受。

畢竟絕大多數人都像我一樣普通平凡,沒有穩坐釣魚臺的周公子那般的經過三代努力形成的、尊貴家族的抗風險能力保護。

朋友說,多記錄快樂美好的生活。

這一點我是支援的,雖然自己已經不太會去做一個快樂的人,但我真心喜歡看到朋友們的快樂生活。

東晉的陶淵明曾慨嘆“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是他陶淵明不願意做孔聖那樣的人嗎?不是,自身的境況不允許罷了。

對我來說,社會生活並非襁褓中的嬰兒,吃喝拉撒睡遠非生活的全貌,甚至連重點內容都算不上。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其未來小說《使女的故事》再版序言中提到“目擊者文學”這一概念,其描述曾一度深得我心。

回顧這幾十年目睹耳聞之生活,震駭之情,悲涼之意,時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然而躬逢盛世,個人的不解與遺憾只能深埋心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身體一起彌散。

我也想過,如果將這些迷茫記錄下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後,有人能在殘破的牆壁下的一個U盤裡,在一座無名墓穴的泛黃書冊裡,看到一個迷惘的靈魂,看到一段別於標準的歷史,也不失為一件趣事吧。

寫寫吧,再忙也要和自己的靈魂談談。

然而,別說寫什麼文章了,就連發一條朋友圈都要思慮再三:這事兒能說嗎?這條能轉嗎?用詞恰當嗎?

慢慢我也發現,如我一樣的人也許很多很多,多到什麼程度呢?我的微信好友七百多人,除了工作需要而轉發宣傳文稿外,還能偶爾發發自己生活的,不到五十人,依然在朋友圈旗幟鮮明表達自己觀點甚至講點邏輯道理的,不超過十個人。當然,這700多人裡肯定有我遮蔽了他, 或者他遮蔽了我,或者一開始就定位於“僅聊天”的純工作關係的“淺朋友”“偽朋友”。

這不足十人的朋友,有我的老師,我的同事,我的同學,我的學生,他們, 我是非常尊敬的,因為他們在持續熱情地做著我曾經努力過但無力延續的事情——和這個世界談一談自己的觀點,給這個世界講一講自己認可的道理。

在朋友圈剛開始流行的那幾年,時常可以看到朋友們給別人講道理,特別是講道理失敗的文字記錄:

老師給學生講道理,學生點頭稱是,一轉身忘的一乾二淨;

長輩給晚輩講道理,晚輩點頭說對,一轉身依然我行我素;

朋友給朋友講道理,朋友點頭說好,一轉身還是吊兒郎當;

後來可能大家和我一樣,逐步意識到,講道理很大程度上是沒有什麼用的。

他們認得字,也聽得懂現代漢語普通話,他們怎麼會聽不懂道理呢?他們的理解能力不用質疑,只是他們沒有用腦子的習慣罷了,他們只是不明白,腦袋是一個日用品,而非裝飾品罷了。

有些人也帶腦子了,做事情還精明得不行,這種人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你的道理與他的利益相比,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你就是說破嘴皮子,意義又有多大呢?

還有一些人,他和你既沒有利益衝突,也還正常,腦子時不時也用用,沒有秀逗。但他還是聽不進去,這是什麼情況呢?反思一下 什麼時候無意中開罪過人家,情緒上敵對就沒有任何道理可講的。

所以說,道理只能講給那些帶腦子又不至於太追求私利,還對你沒情緒的人。

這種人有嗎?有

這種人多嗎?不多

那我還在費力不討好乾什麼呢?索性直接躺平。

觀點逐步隱退,就算是生活直播,也要小心加好濾鏡。

曾有一個老哥語重心長地說,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找哥幾個喝喝酒罵罵娘,想罵誰罵誰,哪怕他是天王老子呢,想罵多難聽就罵多難聽。但是,哪說哪了,當完大爺繼續裝孫子,踏實過好每一天,千萬別把負面情緒說給別人,更不要寫成文字掛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就太蠢了。

我深以為然。

可是我也明白,能在當下社會表達觀點、講述道理,或者退一步講,擺明事實真相的,這些朋友是太蠢了嗎?當然不是,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僅僅擺明事實一項,就比很多糊塗蛋高明瞭太多太多。所以說,他們是天真、認真、較真的一群可愛的人。

朋友圈裡依然在表達觀點、講述道理、擺明事實的朋友,他們是這個時代比鑽石還珍貴的人。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朋友圈裡簡單快樂的一群人,他們是這個時代比黃金還貴重的人。

雖做不到,心悅納之。

如果你的朋友圈裡還有這樣的人,相信我,請好好珍惜。

多乎哉,不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