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吉林省公主嶺市:黑土地種出“黃金名片”

2022-08-04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農業

吉單66玉米種怎樣

糧食年產量達60億斤,平均畝產1300斤以上,二者均居全國產糧大縣前列;積極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試點,土壤有機質不斷改善,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1%……吉林省公主嶺市地處素有世界“黃金玉米帶”之稱的松遼平原腹地,近年來專注黑土地保護,加強種業研發,做強玉米產業鏈條各環節,玉米產業成為當地的“黃金名片”。

保護耕地創豐收

盛夏時節,公主嶺市朝陽坡鎮東興村東興隆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的玉米長勢喜人。

這片農地裡夾雜著碎朽秸稈,踩上去頗為鬆軟。該合作社理事長李振軍告訴記者,他們採用的是保護性耕作技術,每年玉米收穫後,會將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這樣不僅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促進農作物生長,還有利於保護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自2015年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專案以來,公主嶺市透過玉米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玉米大豆輪作等舉措,保護性耕作農地面積達169萬畝。

李振軍告訴記者,他流轉的700多公頃土地全部採用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並採取玉米與大豆輪作、間作的種植模式。同過去的種植方式相比,現在種玉米使用的化肥量少了20%,但增產10%,還可享受有關補貼政策,增收效益明顯。

近年來,為提高耕地質量,公主嶺市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秸稈還田沃土、農膜回收利用、糞肥施用等行動,土壤肥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透過綜合施策,該市專案區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4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3。2%,耕層厚度也相應增加,耕地質量越來越可持續。

同時,公主嶺市還實現了測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綠色增產技術全覆蓋,透過運用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推進了糧食作物標準化生產,促進糧食產量穩步提升。

種子“晶片”發威力

耕地是糧食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公主嶺市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同樣離不開當地強大的育種科研實力。多年來,坐落在公主嶺的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隆平高科玉米科學院公主嶺育種站等研究機構為當地農業發展進步提供著智力支援。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黃威告訴記者,所裡設立了玉米新種質創制與品種選育、單倍體育種技術、育種技術、品種測試與示範、育種資源5個玉米科研團隊,“十三五”以來承擔專案110餘項,育成新品種51個,國家首批8個機收籽粒國審品種之一的“吉單66”入選2019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產品唯一玉米品種,該所研發的“吉黃誘7號”填補了我國高頻誘導系及無幼苗期鑑定標記的空白。

前些年,吉林省農科院以玉米所等研究所為主體,發起設立了一家股份制企業——吉林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託該公司,吉林農科院玉米所等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迅速轉化。該公司每年有10餘個玉米品種透過審定,年銷售種子1000萬斤左右。

今年6月份,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在公主嶺揭牌成立。未來,這裡將建成玉米全產業鏈發展集聚區,會有數十家育種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進駐,進一步推動當地玉米種業研發創新、不斷做強。

在吉林省農科院附近,有一條街匯聚了上百家種子銷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每年備耕時節,當地農民、各地種子經銷商等紛紛前來採購玉米種子。得益於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強大的科研實力,公主嶺市已逐步成為輻射東北四省區的種子集散地和交流中心,種子企業的數量、規模和效益均位居全國前列,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立單位。

深加工增附加值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公主嶺一年糧食產量達60億斤,其中玉米就有280萬噸(56億斤),除了以原糧形式外銷其他省份外,相當一部分玉米在本地做深加工,增加產業附加值。

記者走進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只見一輛大貨車正拉著一車廂的玉米粒駛入大門,經過稱重、檢測溼度等程式,轉到不遠處的玉米倉儲車間。

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2006年4月份投資興建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淨化玉米達80萬噸,佔公主嶺市玉米產量的四分之一。其主要產品有食用玉米澱粉、果葡糖漿、玉米蛋白粉等。該公司人力行政總監劉忠平說,他們最新研發的蠟質玉米變性澱粉附加值很高,可賣到每噸1萬元。

據瞭解,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相關產品已分別透過雀巢、聯合利華、蒙牛、伊利等知名企業認證,成為其長期供應商。

除了做工業食品原料,公主嶺的玉米還被加工成飼料,用於發展養殖業。作為吉林省小巨人企業、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吉林仟客萊飼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飼料配方中除了豆粕,70%的成分是玉米。2021年,仟客萊公司生產飼料10萬噸,產值達5億元。

仟客萊公司董事長孫建國表示,他們在黑龍江哈爾濱、甘肅蘭州等地設立了子公司,計劃在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新廠,力爭建成30萬噸飼料產能。

玉米渾身都是寶,在公主嶺,即便是玉米鬚,也被做成茶品進行銷售。在公主嶺九正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大廳,一款款玉米鬚茶產品陳列有序。該公司負責人吳廣志告訴記者,他們結合中醫食療文化及治未病理念,對玉米鬚做除雜、去黑頭、除塵、揉捻、烘焙、殺菌等處理,輔以藥食同源植物,加工成玉米鬚茶。由於產品口感好,具有特有的清香和功用,公司一年銷售額就有四五百萬元。

鮮食玉米俏市場

長期以來,鮮玉米只能在收穫期前的一段時間用於蒸煮食用,太嫩或者太老都會影響口感。即便有了冷藏保鮮技術,鮮玉米的貯藏與加工規模仍較小。如今,鮮食玉米在公主嶺已經長成大產業,當地年銷售鮮食玉米超過4億穗,產值達14億元,帶動超5000戶農民增收。

夏至節氣並不是普通玉米的鮮食期,但是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卻一片繁忙,一穗穗鮮食玉米經過切割、清洗、塑裝、蒸煮等程式,成為真空保鮮玉米產品,銷往各地。

農嫂公司副總經理劉友剛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在真空鮮食玉米行業創造了3個“全國第一”:產量1。2億穗,銷售量全國第一;電商銷售額1。25億元,在玉米類產品中銷售額全國第一;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全國第一。

好業績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幫扶。2016年,當地政府投資6000多萬元,在農業園區內建立鮮食玉米孵化基地,農嫂公司及時入駐並建設園區新工廠,迅速擴大產能,產值由2017年的5000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2。6億元。

為保證鮮食玉米的品質與口感,農嫂公司引進了國外有關生產工藝,並透過國際質量標準認證。他們以吉林省農科院玉米所為技術依託,與江南大學合作建立了玉米、果蔬食品聯合研究中心,建立鮮食玉米種植、加工標準化示範區,並與2000多戶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引進國內外中高階鮮食玉米品種200多個。

目前,公主嶺市鮮食玉米基地發展到8。1萬畝,形成了以多家規模企業為支撐的鮮食玉米產業叢集,產品暢銷海內外。(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