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2022-08-02由 用圖記史 發表于 農業

二門房什麼意思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熟知近代史的人們,想必不會忘記那場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在風雲湧動的晚清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等晚清名臣,分別以自己的方式,為大廈將傾清王朝續命,封建歷史與近代化交織的程序中,李鴻章則是中國近代重工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但這份矚目的成就,卻離不開一個人的貢獻;他便是被譽為“中國商業之父”、素有“晚清首富”讚譽的盛宣懷。

【盛宣懷:李鴻章的得力幕僚,創辦中國11個“第一”】

對於盛宣懷的卓越成就,李鴻章曾這樣評價:

“一手算盤,一手官印,亦官亦商,遊刃有餘!”

出生於1844年的盛宣懷,成長在江蘇常州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盛隆是清朝舉人,而父親盛康為進士,與李鴻章、左宗棠等名臣交情甚好。受父親“經世致用”思想的濃重影響,盛宣懷自年少起,思考經商之道,也總是立足於國情和社會現狀,這樣的優秀表現,也引得李鴻章的重用。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26歲那年,盛宣懷正式投於李鴻章名下擔任秘書。官職雖不起眼,但他卻十分能幹和勤勉;據說:長達萬字的文章,頃刻便能揮筆寫成;跟隨李鴻章多年,不管是嚴冬雪飄或是盛夏酷熱,盛宣懷從來不叫苦叫累。回望歷史長河,會發現:每個風雲人物的命運,都與時代緊緊相連;有人在時代的罅隙中,做了一場遺憾的悲劇,有人卻在於時代狹路相逢的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傳奇。毫無疑問,盛宣懷是後者!他雖成長於大廈將傾的風雲亂世,但卻也遇到了清政府努力自救的好時期。在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中,踐行實業救國的盛宣懷,自然成為李鴻章經營洋務實業的好幫手。同是經受八股科舉考驗的舊文人,盛宣懷卻不固守舊制度,而是提出明確的目標——

“與其聽中國之利權全讓外人,不如藩籬自固…”“非商辦不能謀其利,非官督不能防其弊…”

隔著洪荒歲月,再來細品盛宣懷的這番豪言壯語,亦會讚歎他超前的眼光。的確:對於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來講,若要自強自立,必先抵制洋商取利,以實業強國;而官督商辦,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出路。有才華的人,需要施展抱負的舞臺;這場影響近代史程序的洋務運動,便給了盛宣懷大展拳腳的機會。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如果細數他的卓越成就,必然要以“第一”的桂冠來詮釋他的奇蹟。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輪船招商局,建立中國第一個電報總局,建立中國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建立中國第一家現代化銀行,建立中國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建立中國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建立中國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即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建立中國第一個勘礦公司,建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即天津大學前身,也建立中國第一家紅十字會…一個又一個的“第一”的璀璨成績,也讓盛宣懷成為清末時期的中國首富。據說:鼎盛時期的盛家,光傭人就達200人之多;張學良的岳母呂葆貞,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都曾在盛家做過幫工;而民國財政精英宋子文、以及大姐宋靄齡,都曾依靠謀生。而這番輝煌的成績,也讓他在洋務運動中積攢了難以想象的家底,據不完全統計,在盛懷宣去世後,明面上的財產共有1300多萬兩白銀。放在今天,約等於150億人民幣。在動盪不安的亂世,盛宣懷是名副其實的清末首富。

【堪比國葬的浩蕩葬禮,卻成盛家最後的傳奇】

歷史從來是各為其主,成王敗寇。當搖搖欲墜的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後,作為位高權重的清廷官僚,盛宣懷也被迫流亡日本;直到經孫中山邀請回國,才再次掌管輪船招商局和漢冶萍公司。1916年4月24日,72歲的盛宣懷病逝於上海靜安寺路的老公館裡。在亂世如履薄冰多年,他是看得透徹的。所以他立下遺囑:自己的葬禮只需要“僧衣薄殮”,家中所有錢財,需要交給專門機構打理。只是無奈:縱然盛宣懷為家人苦心安排,但他的遺囑還是被後人違背了。先是他“僧衣薄殮”的遺願,沒有得到盛家人的同意。在莊夫人看來:丈夫盛宣懷一生致力於晚清基業,即便大清朝已經覆滅,作為功臣的盛宣懷也要走得風風光光,要用最隆重的葬禮,慰藉他走南闖北的付出和辛苦。所以莊夫人做出決定:既然丈夫為大清朝付出一生,那麼他的葬禮規格必須儼如國葬。既然盛家創造了上海灘的輝煌,那麼出殯隊伍就要走最繁華的南京路!莊夫人的這番決定,也註定了盛宣懷的葬禮,不是國葬卻勝似國葬般矚目。按照蘇州老家的習俗,盛宣懷的靈柩停放一年半,才在第二年冬至,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1917年11月18日正式出殯。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據記載:盛宣懷的葬禮規模空前,盛家人專門從北京請來了給慈禧太后辦喪事的儀仗。出殯那天,隊伍從盛家公館出發:打頭的是印度巡捕馬隊開道,其後是各色旌旗,緊接著是數百名僧人、道士;靈柩由16人夾槓從靈堂抬出,到了大馬路門前換成64人大槓,這是古代皇帝才能享受的抬棺儀式。整個隊伍從靜安寺路、南京路折入廣西路、福州路,直達外灘,蜿蜒數里之遙。盛宣懷出殯當天,各大劇院和舞廳全部關門歇業,整個上海民眾可謂傾城而出;甚至還有從杭州、蘇州專程趕來的外地人,只為能一睹這位晚清首富的盛大葬禮。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出殯隊伍所路過的街道,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而被莊夫人欽點為出殯道路的南京路,沿途均設有祭棚、路祭桌、茶桌、看臺等,讓本來就繁華的南京路更加繁華。擺攤的商販們,也足足賺了比平日三倍還多的錢。時隔多年,盛宣懷的曾孫盛承懋回憶這場葬禮,仍舊感嘆:“由於排場盛大,隊伍雜,工部局決定用巡捕為出殯隊伍開道,並維持沿途的安全,電車公司暫停沿途電車行駛半天,以免路途堵塞,引起混亂。”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可以說,盛宣懷的葬禮,堪稱那個時代之最。事實上,這場葬禮也耗時四個多月,足足花費了30萬大洋;不管是規模還是儀式,都完全超過了光緒皇帝的葬禮,袁世凱當年所謂的國葬,與他相比更是不值一提。想來也是唏噓:盛宣懷在遺囑中,特別對家人強調“葬禮從簡”;因為他官場沉浮多年,太懂得收斂鋒芒的道理,特別是隨著他這顆大樹的倒下,盛家終究會成為眾矢之的。他臨終所求,不過是家人平安,衣食無憂。遺憾的是:對於他的叮囑,家人充耳不聞。他們沒有聽到他關於“珍惜錢財”的教導,也沒有在意他“收斂鋒芒”的叮囑,而是用自認為的體面和莊重,譜寫了盛家凋零前的最後傳奇。

【豪門盛家後代:長子餓死家門口,外孫女為謀生成女傭】

上文提到了:盛宣懷去世時,留下了1300萬兩白銀和無數資產,這些錢財如何處理,也是備受關注。畢生經商的盛宣懷,自然懂得“最好的風水是德行”;所以他將全部錢財分開,一般用以開設義莊,也就是中國第一個“紅十字協會”。對盛宣懷來講,這份行為不僅是為後世子孫積德,更是為家族長久興盛計;他始終是有準備的,提防盛家財產被敗光時,後代子孫能有個出路。盛家人丁興旺,盛宣懷共有8兒8女。因為家族身份,這些養尊處優的兒女們,也與各界權貴階層聯姻;因此形成清末民初頗為龐大的家族體系。因為兒女眾多,盛宣懷為了將遺囑執行到位,便指定恩人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作為執行監督人。盛宣懷去世後,李經方將盛家一半的家產入了慈善機構盛家義莊,用於救濟盛氏家族貧苦人家,並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另一半則分給了五房盛氏子孫。李經方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防止財產被盛家子孫揮霍掉。可無奈的是:在那個沒有健全法律約束慈善機構的年代,看似為盛家後代保駕護航的義莊,也註定是命途多舛。所以,盛宣懷關於遺產的叮囑,也同樣被後人違背了。盛家兒女從不知錢為何物,生活自是奢靡無度。隨著莊夫人的去世,盛家子孫更是把手中的錢財敗得差不多了;因為手上的錢不夠用了,盛家兒孫們便打起了義莊的。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民國著名敗家子”盛恩頤。他是盛家的四公子,但因為出生時,他前三個哥哥都夭折了,所以,他便成為盛家的獨子。也因此,備受盛家人寵愛。作為盛家的第一繼承人,盛恩頤的岳父還是民國總理孫寶琦;而他自幼留學英美,人生起點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幸運。但即便這樣,他還是成為了揮霍無度的敗家公子。隨著父母相繼去世,盛恩頤更加肆無忌憚,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當他自己錢財花光後,便打起了義莊的主意。在他的慫恿下,盛家子孫便提出了“平分”義莊財產的要求,甚至要求將盛家女兒們的財產,也歸為自己名下。也是因此,盛家七小姐盛愛頤和八小姐盛方頤,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將哥哥和侄兒們告上了法庭;這也成為民國第一樁女性維權官司。隨著官司勝訴,盛宣懷存於義莊的那些錢財,也在這場官司中被瓜分乾淨。七女兒盛愛頤拿到了50萬兩白銀,並將這筆鉅款投入了上海百樂門的修建和經營中。但是因為不懂經商,這些爭取到的遺產,最後也打了水漂。盛愛頤如此,盛家的其他子孫更是如此。而敗家出名的盛恩頤,更是有自己的花樣敗家法。他愛擺闊,便給11房姨太太們都買了豪宅和豪車,僱了專門的傭人伺候。他嗜賭如命,一夜之間把名下的100多套洋房別墅,輸給了浙江總督盧永祥的兒子盧小嘉。再殷實的家境,也經不起如此的揮霍。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曾經不可一世的上海灘“盛老四”,已經到了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的生活。為了生存,他賣家中的筆墨紙硯,甚至還變賣自己的西裝皮鞋…建國以後,不會勞作,也沒有任何收入的盛恩頤,三次中風無錢醫治,最後餓死在留園的門房中,臨死之前,他的遺願便是能吃一口香噴噴的肉。之所以喚做門房,是因為偌大的宅院早被當地政府保護起來,只留給盛恩頤一個家門口的偏房;在盛家輝煌無比的那些年裡,這個簡陋狹窄的門房,是看門僕人專門的住所…而盛恩頤的兒子,因為父親的揮霍,自然沒有得到任何遺產。為了生存,他帶著妻子來到日本打工,以擺攤賣油條為生。當然也慶幸:盛毓郵繼承了祖父盛宣懷的優秀基因,不僅才華超群,幹事業很有魄力;他以賣油條起家,又投資做別的生意,最終複製了祖父的傳奇,再次成為億萬富翁。當然,這也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是盛家的孫輩,六女兒盛靜頤的孩子們卻沒有迎來涅槃重生的轉機。盛宣懷早年把六女兒許配給湖州南潯的富商劉家;但因為夫妻兩人性格不合,婚後生活並不幸福;後來,盛靜頤離開了劉家,世人便再不知去處。只知道:她的兩個女兒後來回到了盛家。由於昔日豪門早已凋敝,兩人也只好輾轉謀生;一個去了香港,一個竟到了臺灣的富商家做女傭…想當年,盛家最輝煌時:張學良的岳母呂葆貞,以及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都在盛家做傭;而民國財政精英宋子文、以及大姐宋靄齡,也都要依靠盛家謀生。如今,盛家的孫輩卻淪落到女傭的境地,這樣跌宕起伏的命運,又怎能不讓人嘆息。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回顧這場豪門傳奇的興衰成敗,總讓人說不出的感慨。似乎一切都是定好的因果迴圈,繁華落寞,不由人的選擇。但細品這些往事,又何嘗不是人性的貪念作祟呢?因為貪,便有了無止境的揮霍,有了不思進取的墮落,有了坐享其成的放縱…同是活躍在晚清舞臺上的著名人物,盛宣懷、李鴻章、左宗棠給了後輩無盡的財富,卻落得萬貫家財敗光的悲劇;而曾國藩和林則徐、以及梁啟超,更懂得“留財不如留德”的真諦,他們沒有留給後代任何的榮華富貴,卻讓後輩們的人生充滿傳奇。

晚清首富盛宣懷:留下遺產100億,兒子餓死在豪宅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曾氏“240個子孫,無一敗家子”;梁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林公“3子身份顯赫,五世孫個個傳奇”…關於是否給後代留遺產,林則徐有番經典論述: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子孫如果像我一樣,我沒必要留錢給他,擁有太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志;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就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縱觀歷史,為官也好,經商也罷,“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似乎是大多數官宦之家,以及富裕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雖然社會日新月異,但是人性從來沒有變過;“眼見起高樓,眼見樓塌了”的悲劇,如今依舊每日上演。留財富與子孫,不如積德於子孫!我想,這樣的教育理念,值得每個成年人細細品味,更值得每個愛子心切的父母謹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