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是否需要第三方評估?一個案例提供思考

2022-07-30由 三一基金會 發表于 農業

評估討論會怎樣寫

公益夥伴中每年都會有人邀請第三方評估專案,這也是當下中國基金會最常見的專案評估方式。對於團隊、專案、乃至行業來說,第三方評估能夠帶來哪些價值?基金會可以如何深化這些價值?本次,CDR邀請了做過第三方評估的恆申基金會“恆愛媽媽”專案負責人

陳芳

,為我們分享他們的評估故事。

是否需要第三方評估?一個案例提供思考

案例背景

“恆愛媽媽”專案(原貧困母親幫扶計劃)是恆申基金會的品牌專案,自2015年開始執行。過去4年間,專案聯合福建省內的基層社會組織,以發放物資為主的方式,幫扶貧困母親(現稱為“頂樑柱”式母親)。2019年8月-11月期間,專案開展了第一次第三方評估工作,本次評估為基金會領導、專案官員和合作夥伴(指接受恆申資助的在地社會組織)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自評估結束至今雖只短短几個月,但專案的名稱、服務設計、發展目標和評估思路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調整。

案例故事

1.

為什麼想要開始做第三方評估?

“恆愛媽媽”專案是15年發起的,是恆申基金會的第一個專案,也是恆申基金會主攻的婦女領域的第一個專案。因此,基金會一直很重視。

從基金會層面來說,專案最初定位於扶貧,過去四年一直在不斷迭代,從最初的單純發放母親幫扶金(現更名為勵志金),慢慢延伸出了發放子女助學金、母親福袋等,也嘗試過為母親開展以家政服務為主的就業培訓。但是專案始終未開展過系統的評估,專案的扶貧效果怎麼樣?專案機制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我們都比較模糊,希望做一個系統的梳理。

從專案層面來說,每年年底12月左右我們會統一召開專案釋出會,說明下一階段的計劃。在制定2020年專案規劃的時候,

我們深感迷茫,

專案接下來要怎麼做?還要繼續以物資捐贈為主的形式開展嗎?

從個人層面來說,我是這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過去四年間專案整體的服務模式較簡單,都是以物資遞送為主,又由於缺少對專案效果的總結、呈現,因此

我漸漸對工作的價值感到困惑,到專案第四年,這種困惑變得更深

於是,經過與秘書長商議,我們決定開展第一次第三方評估工作,並於12月前完成。

2.

在評估正式開始之前,恆申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如何選定的第三方?

大約在2019年6月,我們開始考慮要開展專案的第三方評估工作,但是由於該專案在年初的時候沒有設立評估預算,只能從機構管理費用中撥款,因此能接受的評估費用有限。

在7月-8月期間,我們尋找了行業內三家有良好聲譽的評估機構,邀請對方提供評估方案和預算。經過幾輪溝通,我們確定了其中一家評估方,主要原因是:

(1)該團隊曾在福建當地做過多次評估,

對當地的情況較為熟悉

(2)我們透過向熟悉這家機構的夥伴打聽,瞭解到這家機構的評估

較為專業,團隊也相對可靠

(3)經過與對方商議評估的核心需求後,對方提出了一個我們認為

更合理的預算

在8月-12月期間,我們共同完成了“恆愛媽媽”專案第一次正式的第三方評估工作。

3.

恆申是如何參與評估過程的?

在本次評估中,我們明確地將基金會的身份定位為三種:

聯絡人、資料提供人和重要相關方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給予了評估方很大的自由度,

充分相信

他們的專業性,

毫無保留

地把專案過往的資料、我們(秘書長和我)對專案的感想呈現給第三方,並

積極配合

第三方開展對合作方、受益物件的訪談、調研。

4.

評估過程中的哪些場景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評估既有讓我“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有很多意外驚喜,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首先是評估心態的轉變。在評估還沒開始前,我們介紹了這幾年專案開展的情況,評估負責人開玩笑地對我說:“你要找我做評估,到時候評估報告可能會寫的很難看哦,你可別怪我。”後來我們

基金會內部認真討論後,就評估的原則達成了共識

:對於過往的評估結果無論怎樣都能接受,只要未來的方向能清晰就好,

一切為了未來

。因此,我們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也就

放平了心態,努力扮演好聯絡人、資料提供人和重要相關方的角色

評估方對合作夥伴的訪談,讓我們對夥伴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來我們與夥伴交流的時候,更注重專案管理及執行的環節,夥伴們也鮮少提及除原定工作外的內容。或許是第三方的身份讓夥伴們更加放鬆,第三方與夥伴交流後發現,除了按專案計劃發放幫扶金以外,

夥伴們還做了很多我們原本沒要求夥伴做也不知道他們在做的事情

。比如,寧化縣紅十字會是當地有官辦背景的機構,志願者在前往受益物件家中發放幫扶金的時候,發現有一家母子住在出租屋頂樓,夏天非常熱,志願者藉助機構在當地的資源,幫助對接了寬敞、通風的公租房,幫助孩子對接了當地的學校,之後又幫助母親在當地找到了一份工作。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些案例大大增添了專案的價值,也增加了受益人對我們的認可。第三方的轉述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夥伴,現在我們也能夠

更多地發現夥伴的閃光點,認可夥伴

,並願意扮演好支持者的身份。

夥伴們不能做的,我們可以幫著做

評估方對受助母親的訪談,讓我產生了新的專案思路。在一次第三方訪談受助母親的現場,有兩位母親發出了同樣的感慨:幫扶金雖然短暫地緩解了生活壓力,但最寶貴的是志願者與孩子的不定期溝通起到了調和母子關係的作用,給了母親很大的情感支援。這兩位母親因為深有同感,相聊甚歡,

最後還相互提出很多克服困難的建議

,比如如何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作為專案官員,

我深受感動,也由此想到,未來可以透過建立母親社群的方式,為她們提供交流的平臺和機會。

5.

基於本次評估的發現,專案做了哪些調整?

在整個評估的過程中,我們

一直與第三方保持密切的溝通

,瞭解評估中的新發現,收集評估建議,跟進評估進度。雖然只有短短的3個月時間,但我們聽到了許多寶貴的建議,也受到很多啟發。

評估結束後,我先根據評估建議草擬了一份新一年的專案方案,之後經過與秘書長

反覆多次開會討論

,初步確定了專案的下階段發展思路。然後在去年年底的專案年會上,我們與合作伙伴們

召開共創會,確定了專案的新價值觀

:尊重、專業、感恩、自立。

會議後,為了進一步制定專案的2020-2023三年發展規劃,我分別

與每位合作伙伴溝通

了我們對專案的新規劃,向大家傳達我們對專案的新理解、新籌劃和新期待,獲得了夥伴們的深度認可和進一步反饋。在此基礎上,我們

團隊內部繼續不斷調整專案方案

,並制定新年工作所需的服務模板材料等。

在敲定最終版專案三年規劃後,前不久我們剛剛召開了今年的

專案新年釋出會

,釋出了未來三年專案方案,

明確地向夥伴們闡述了專案調整的原因,下一階段的核心理念、服務目標、規章制度、表單使用規範等

6.

具體來說,專案基於評估結果進行了哪些調整?

本次評估從專案理念、到專案設計、再到具體執行提出了很多建議。最後我們採納了大部分核心評估建議,重點調整了專案的以下幾個方面:

(1)

去標籤化,服務理念、服務形式、專案名稱等均有所調整。

原來在介紹專案、向夥伴們講述專案工作方法等內容時,我們對受助物件的篩選標準及稱呼是“貧困母親”,現在改為了“

頂樑柱母親

”,並著重培養合作伙伴對這一觀念的轉變,並要求大家在服務的方方面面踐行新的理念,比如強調參照最新的關於“頂樑柱母親”的定義篩選受益物件,而不是專注於貧困母親。專案名稱從“貧困母親幫扶計劃”改為了“

恆愛媽媽——頂樑柱式母親支援行動

”。原來的2000元資助金的名稱是“幫扶金”,現在則改稱“

勵志金

”。

(2)

調整服務焦點,從捐資助困模式延伸為個性化服務模式。

之前專案的主要服務內容是發放物資,曾嘗試過為受助母親開展就業培訓,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單單開展培訓並不能真正為受助母親創造就業,因為能否就業還受母親對外出工作的心理接受度、家中子女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就業培訓的想法便暫時擱置了。此次評估後,在第三方的建議下,我們重新確定了服務側重點:以遞送物資和資金為起點,藉助志願者這一媒介,建立和服務物件的信任關係,

重點開展受助母親的個案管理服務,透過充分了解受助母親的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其內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支援、情感支援、母親就業和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面。

(3)

探索帶動基層社會組織發展的新路徑

基於新的服務內容,個案管理成為了我們新階段的重點方向,但隨之而來的是草根組織的志願者們的專業能力建設問題。之前我們也一直希望支援夥伴發展,但未找到合適的著力點。今年在第三方的建議下,我們開始嘗試

引入第三方督導,

幫助社會組織提升能力,深化專案服務價值。同時,我們希望藉此機會,探索出適合基層志願者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的路徑,

帶動更多草根機構走出以捐資捐物為主的傳統專案模式,擺脫工作的低價值感

(4)

建立夥伴入選和退出機制

過去四年來,我們一直很佛系,沒有明確的夥伴入選機制,也從沒退出過夥伴。這次評估後我們設定了明確的夥伴入選和退出機制。

在夥伴選擇方面,我們秉持的篩選關鍵要素是:

經由靠譜的熟人/組織推薦

(現改為經由一個已合作機構或合作物件推薦),以及

認可專案理念和價值觀,即

我們想做,對方也想做

”。過去幾年來,這兩點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標準,也是我們認為保障了專案質量和後期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

我們很慶幸,本次評估發現絕大多數夥伴都能很好地完成專案甚至遠遠超出預期,少數夥伴人事變動過於頻繁或出現了執行偏差。在明確了退出標準後,我們第一次執行了少部分夥伴的退出處理。

(5)

更多地站在欣賞者、支持者的角度,耐心地陪伴夥伴成長。

由於多種原因,“恆愛媽媽”專案自成立至今一直只與福建當地基層的草根志願者組織合作。由於這些組織的主體成員是志願者,難免存在著專業能力弱、組織規模小、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因此,在實際合作中,我們

儘量體會夥伴的難處和需求

,比如:

在發展目標上我們保持低要求

,允許夥伴慢慢成長,未來一年的重點就定位在幫助夥伴們將服務理念從支援“貧困式”母親,轉變為支援“頂樑柱”式母親。

在專案管理上,我們努力地

去形式化

,簡化一切彙報的流程和報告內容。一個志願者服務表單我們改了無數遍,每個問題都會反覆問自己“

這個對於志願者解決問題到底有沒有幫助

”,如果有,就留下,沒有,就刪除。比如今年的個案管理記錄表只留下了最核心的5個資訊記錄點:服務時間、形式、內容、目標、目標達成度。

7.

這次評估對於專案團隊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有哪些影響?

對基金會高層的影響:以前每年我們拿著新的專案方案向領導展示或提建議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專業支援,自己難免覺得不太有底氣,領導也較難認可。現在有了第三方的專業意見後,

我們變得更有底氣,領導也更加認可我們的方案

對專案官員的影響:因為這個專案一直以捐資捐物為主,我個人對於這份工作的價值漸漸陷入迷茫甚至懷疑的狀態,在外出參加交流活動時也經常處於“不知道能分享什麼”、“感覺拿不出手”的狀態。這次評估讓我看到了合作伙伴的閃光點,聽到了專案為受益人帶來的改變,也有了很多專案改進的思路,

現在整個人感覺都是充滿幹勁的

對合作夥伴的影響:每年年初我都會與夥伴們溝通新年計劃,往年大家和我一樣常常感覺低落、沒價值,而

今年大家都很亢奮

。有一位原來態度一直很冷淡的夥伴,在聽了我的想法後,拍著胸脯說:今年一定要把這個專案做好。還有一位夥伴在與我溝通後,當天便召集團隊開會討論如何把原有的助學專案轉型,也希望在原有的單純捐資基礎上,開始嘗試增加個案管理服務,創造更多價值。

對受益人及其家庭的影響:雖然現階段專案轉變為受益人帶來哪些影響還未看到,但我們希望隨著專案理念上的諸多轉變,能讓受助母親從心底裡生出“我是家中的頂樑柱,因為我的努力而獲得了資助”的自尊與自信感,而不再是原來的“因為我是貧困群體,所以要接受資助”的自卑感。努力讓受益人及其家庭對專案的接受度、認可度、生活的積極性都漸漸發生轉變。

8.這次評估的成本是?未來的監測評估工作會有哪些不同?

評估花費

佔去年專案經費的3.5%,約佔過去幾年專案總經費的1%

這次評估的結果幫助我們明確了未來三年乃至更長遠的專案發展目標及預期成效。接下來的評估工作中,我們首先會對預期目標做內部梳理,透過評估來驗證目標的達成情況以及未來計劃的可行性。未來3年,日常我會與督導一起監測,每個月保持與每家合作伙伴溝通,繼續在年中和年末進行階段性評估和總結,並

計劃在3年後開展下一次第三方評估工作

去年邀請第三方做評估的目的是梳理專案成立至今的成效及未來發展方向。隨著專案的發展,我們認為不同階段的評估需求會發生改變,因此我們也會

根據不同階段基金會及專案所處的環境及狀態,不斷調整對評估的期待。

案例精華

1.

第三方評估的價值初探:

(1)幫助專案官員和一線服務者走出工作價值低的迷茫感。

(2)幫助專案官員突破原有盲區,促進平等、共建式合作。

(3)幫助梳理專案模式、帶來新思路,促進專案更專業、長遠發展。

(4)幫助專案官員更從容面對每年都要面對的問題:說清績效和方案可行性,獲得領導層、出資方的認可和支援。

2.

物資幫扶類專案啟示:

(1)資助方需對專案效果保持合理預期,捐錢捐物往往只能短期緩解經濟壓力,更大的專案影響力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更深層次的專案設計。

(2)專案設計去標籤化,全程給予受益物件充分的尊重與溫暖。

(3)明確受益物件的選擇標準,並及時傳遞給合作伙伴,確保服務遞送的精準性。

3.

夥伴合作啟示:

(1)找到靠譜的、價值觀一致的夥伴,一定是“我們想做,對方也想做”。

(2)從夥伴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預期,允許其慢慢成長。

(3)在專案開始前確保夥伴明確並認可專案的理念、目的、要求。

(4)為夥伴行便利,流程和報告去形式化,只留下真正有助於解決問題的部分。

(5)日常保持與夥伴的平等、及時溝通,並努力創造互信、共建的夥伴關係。

延展思考

評估如何能夠發揮更大價值?

現實中,每位夥伴對監測評估的熟悉程度不同,對評估結果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對於不同的夥伴來說,最適合的評估模式會有差異;對於同一夥伴來說,不同發展階段需要的評估模式也可能有所差異。你認為評估如何能夠發揮更大價值,評估出資方可以如何推動第三方做出更有用的評估?歡迎留言探討。

本案例出品方:

資助者圓桌論壇

資助者圓桌論壇,是深圳市阿斯度社會組織自律服務中心的品牌專案,是中國資助機構朋輩共學和共創平臺。我們與中國資助機構一起探索公益戰略、專案以及機構治理管理的有效模式與方法,助力中國資助機構為推動社會問題解決做出獨特貢獻

本案例資助方: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是由中國三一集團發起的資助型基金會,2013年註冊成立。三一基金會以推動“科學公益”為使命,透過賦能使公益充分實現其價值,從而給世界帶來真實的改變,建設充滿活力、善意和信任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