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2

2022-07-27由 砌塊移動工程師 發表于 農業

散居型社群是保留村莊嗎

3.農村

(1)農村和農村社群

①農村的含義

農村是指以農業生產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居民聚居地。農村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由採集生產方式進入農耕生產方式、人類需要定居生活之後產生的。

②農村的特點

美國社會學家 R。 比勒和 R。 D。 菲爾德等認為,與城鎮相比,農村一般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a.自然生態方面,農村地域廣袤,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生態環境依存性強;

b.人文生態方面,人口密度相對較小,人力資源素質偏低,但在相對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中是熟人社會,人際關係比較和諧;

c.謀生職業方面,以廣義的農業為基本職業;

d.動態方面,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長期變遷緩慢,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序的加速而加速。

③農村的型別

a.按聚落形態分,有散居型、條狀型和集居型三種。

b.依功能分,一是經濟性質的,另一是行政性質的。

c.依農村村莊結構分。賀雪峰根據“中國農村區域差異理論”,將中國農村不同區域的村莊結構分為聚居

型和散居型兩類。中國農村不同區域村莊結構詳見表 3-1。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2

表 3-1 中國農村不同區域村莊結構

(2)農村與城鎮的聯絡與區別

①農村與城鎮的聯絡

與農村相對,城鎮是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的、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地域共同體。城鄉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城鎮的產生與發展以農村社會為基礎,而農村的發展也離不開城鎮的輻射與反哺。農村向城鎮的轉化這一動態過程說明二者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聯絡和互動。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2

②農村與城鎮的區別

a.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透過描述社會聯絡的轉變,揭示出以共同體聯絡為主的傳統農村社會與以社會聯絡為主的現代都市社會的不同。

b.涂爾幹討論了早先滕尼斯所提出過的同樣的話題,稱之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在工業化之前的村莊中,個體間因為血緣關係以及社會性依賴這種機械性聯絡結合在一起——稱之為機械性,是因為它們是預先設定的,並且只要個體留在當地村莊中便無法擺脫這些聯絡。在工業化的城鎮中,個體再也不必受制於血緣關係的機械性聯絡;取而代之的是他們能從事新型的工作而且有更好的機會與更大範圍內的人們進行互動。這些便是由勞動分工導致的功能性相互依賴的關係,涂爾幹稱之為“有機團結”。

c.齊美爾在其著名的《都市社會與精神生活》一文中,集中探討了社會結構與心智結構之間的關係。都市的社會結構和形態導致了都市生活的諸多特徵,而鄉村遲緩的生活節奏則與其居民的心理特點相對應。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2

(3)資本主義經濟擴充套件下農村的前途。

①兩種經濟邏輯

傳統農村和現代資本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發展趨勢。二者各自秉持不同的經濟邏輯:傳統農村的經濟秩序關心的是如何在這塊土地上養活最大數目的人口,而資本主義經濟秩序關心的是如何能在這塊土地上以最少的勞力向市場提供最大數目的農產品。

②西方文明現代性

韋伯將傳統農村的前景置於他對整個“西方文明現代性”的總體把握之中。這種現代性的基礎是理性化的倫理、經濟經營、官僚行政和法理支配。

③村莊共同體

韋伯認為村莊共同體是基於血緣、宗族或者歷史上形成的鄰里關係這種“傳統因素”維繫在一起的,在倫理、經濟取向、支配方式和團體秩序諸方面,農村的“傳統性”都與以理性化為特點的“現代性”格格不入。

④理性化對農村社會的侵蝕

隨著理性化的社會形態所具有的強烈擴張動力和競爭優勢的充分展現,農村社會的基礎——以滿足共同體需求為主要目的、以內部成員為勞動主體的家庭農業經營,將會被高度面向市場、以謀求持續不斷的利潤為目的、僱傭自由勞動力的農業企業所代。隨著家庭農業經營的衰落,村莊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共同體也將逐漸瓦解和消亡。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