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2021-07-11由 白話百科 發表于 農業

齧齒類怎麼讀

文丨田火焱

一直以來,古羅馬的飲食都以豐盛和華麗著稱。

無論是HBO的美劇《羅馬》,還是百老匯的舞臺秀《春光滿古城》,羅馬人的餐桌上似乎總是充滿了驚喜和期待。

但是,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階級差異顯然決定著食品質量,普通羅馬人能夠果腹就要謝天謝地了,哪裡談什麼豐盛和品質。

儘管權貴們可能會享有更好的食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像影視劇那般酒池肉林,暴殄天物。

相反,這些人最昂貴的食物可能也就是沾滿灰塵的硬麵包,或者“肥碩”的老鼠罷了。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托馬斯·庫蒂(Thomas Couture),《頹廢的羅馬人》,(1847)

01 羅馬人的三餐變化

在王國時期(公元前753年– 509年),羅馬的食物與古希臘極為相似。

他們的三餐很簡單,而且食物種類有限。

通常,一種由小麥,鹽,橄欖油和各種草藥熬成的,被稱作“ the puls”的稀飯,就是普通羅馬人的全部口糧了。

當然,少數貴族也能吃到較為新鮮的蔬菜,水果,肉以及海鮮,他們還習慣在食物中放橄欖油,鹽,胡椒和各種香料。

羅馬上層人士常將早餐稱作“jentaculum”,午餐“ cena”,晚餐作“ vesperna”。早餐以清淡為主,常常是麵包+蜂蜜或麵包+乳酪的組合。

午餐是一天中的正餐,會相對豐富些;晚餐和早餐一樣輕便,甚至還不如後者。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橄欖油,麵包和草藥。大英博物館的羅馬美食

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隨著羅馬的擴張和繁榮,食物才變得多元起來。

羅馬人引進了各省的食物和烹飪方法,他們的正餐變得越來越豐盛,用餐時間也改到了下午2點至3點,而之前的“ vesperna”(輕晚餐)則完全消失了。

那三頓飯改成兩頓飯咋還叫進步了呢?

彆著急,羅馬人可餓不著。

他們在下午的正餐前又加入了一種名為“prandium”的輕午餐,區別於下午2點-3點的正餐,羅馬貴族會先在輕午餐中吃些蔬菜和麵包,然後一邊工作,一邊翹首以盼接下來的大餐。

當然,即便是這最為地道的正餐(大餐),最初也只由一道菜組成,在王國時期才發展為兩道菜,包括主菜以及搭配的水果或海鮮。

到共和國末期,則正式演變成了三道菜:包括開胃菜(gustatio),主菜(primae mensae)和甜點(secundae mensae)。

這也是目前西方用餐習慣的早期雛形。

02 飲食習慣與社會階層的差異

在古羅馬,平頭百姓和上層階級的飲食習慣之間存在諸多差異,而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這些差異則變得更加明顯了。

例如,普通羅馬人買不起來肉類以及昂貴的異域食品,他們只能就著撒過少許鹽末的麵包,湊合喝一碗由鹽,小麥,豆子熬成的熱粥。

即便如此寒酸,卻仍然有不少底層羅馬人吃不起。

而那些富有的羅馬大佬也會喝同樣的粥,但是他們會在其中新增切好的蔬菜,肉,乳酪和各種草藥。

差距一目瞭然。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用餐的地點和方式也不一樣。

普通的羅馬人(或者奴隸)只能在自家桌子旁站著吃飯,而有錢人則會在一種名為“triclinium”餐廳的躺椅上享受美食。

還有,前文提到,在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羅馬人曾將正餐時間轉移到了下午2點-3點,而原本會在晚間食用的便餐則取消了。

其實,這個說法僅適用於上層階級。

對於普通羅馬人來說,他們買不起油燈,也就無法在夜間從事活動,因此這幫人還保留著吃輕晚餐的習慣,然後早早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起來工作,直到下午的正餐。

但對於羅馬的有錢闊主來說,“輕晚餐”根本沒有必要。

是他們吃不起嗎?

肯定不是。

通常,他們會在別墅中舉行商務會議,討論商務事項和政治事務,一直工作到下午2點左右。

期間,大佬們會在中午前,吃些前文提到的“輕午餐”充飢,再進行幾次會議,然後再光顧浴場。注意,澡堂子也是羅馬政要們討論國家大事的重要地點。

搓完澡後,正餐正巧在下午2點至3點如約而至,地點自然會選在“triclinium”這樣裝飾精美的餐廳裡。

“triclinium”裡會擺放著沙發,油燈,有時甚至還會有現場音樂。

正餐之後,大佬們還會嘬幾口上等的酒飲,回味剛剛享用過的各種美食,這樣的情調會一直持續到晚上。

所以,大佬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吃什麼“輕晚餐”度日,畢竟下午吃的豐盛食物還在胃裡舒舒服服待著呢!

最終,對於上層階級,用餐是一種奢華而有趣的極致體驗,而對於大多數羅馬人,吃飯卻相當簡單並且毫無品質可言。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重建的古羅馬飯廳,包含三個沙發。

“土掉渣”的麵包

前邊一桶亂吹古羅馬的美食,估計大多數人對這篇文章的標題會產生困惑。

不是說羅馬食物不咋地嗎?咋看著還可以啊?

如果有這樣的反應,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羅馬的食物放到今天,別說普通人家不會吃,就算是流浪的小動物也可能嗤之以鼻。

為何?

還是源於不成熟的烹飪工藝和種植技術。

通常來講,麵包是古羅馬的主食,人們會將它與蜂蜜,橄欖,乳酪或雞蛋一起搭配食用,有文獻指出部分羅馬人也會將麵包浸入葡萄酒中享用。

在龐貝古城中,學者們發現了30多個麵包店和大量的旋轉磨機,用於碾磨穀物,足以證明羅馬人對面包的喜愛。

但最初,麵包是由一種被稱為“Emmer”的小麥亞種製成的,人們會將其與少量鹽巴一起食用。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這種只在古代世界廣泛種植的作物,口感卻差得驚人,麵包也像板磚一樣難以下口。

直到帝國時期,人們才開始食用“像今天一樣品種的”小麥製成的麵包。

但是,麵包依舊難以下嚥。根源在於,羅馬的麵粉並不像今天使用的那樣純。它經常會含有大量灰塵和碎屑,使麵包變得極為粗糙。

隨著時間流逝,羅馬面包會嚴重磨損人們的牙齒,並造成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來自羅馬古城的碳化麵包

貴族的最愛:老鼠肉,魚下水

肉類在古羅馬曾是一種十足的奢侈。

有錢的羅馬人大多喜愛吃豬肉,這在古希臘更為常見。

不同的是,富裕的羅馬人還喜愛食用齧齒類動物。更為奇葩地,他們把“吃耗子”當做了美味佳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羅馬大佬有時甚至會在晚宴客人面前稱重即將烹煮的齧齒動物。

怎麼,是羅馬的老鼠不夠多,還是羅馬貴族喜愛新花樣?

或許兩者都有吧。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圖為“可食用的睡鼠”

當然,吃老鼠只是上層社會的一項娛樂活動。

羅馬人吃家禽和野味比豬肉及牛肉更為普遍。海鮮和魚類在羅馬人的餐桌上也是常客。因為羅馬曾盛行過大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例如,牡蠣養殖在古羅馬就十分發達。

“落滿灰塵的麵包,嗷嗷待宰的老鼠”—揭秘羅馬人的真實用餐景象

垂懸在碗櫃的魚和蔬菜

另,就飲食習慣而言,羅馬人在許多菜餚中都喜愛食用一種叫做“garum”的魚露調味。

Garum是由魚類的腸子製成的——人們會將魚類的小腸摘下,然後放入鹽中浸泡,再在陽光下發酵。兩到三個月後,腸子頂部會形成液體,最後將其濾出並取下上邊的汙泥。

這液體稱為“garum”醬,而汙泥(稱為allec)也會用作調味品。

Garum包含了不同品質,只有富裕的羅馬人才能負擔得起最昂貴,最優質的魚露。

(編者注:羅馬人將最昂貴的garum稱為garum sociorum,由西班牙的鯖魚製成,是不少食物中的佐料。)

當然,對比現代工藝,garum魚露則顯得過於天然,純粹的提取並不掩蓋魚露的腥臭味,其搭配的食物也一言難盡。油管上有試吃這種魚露的大神影片,好奇的朋友不妨一閱。

看來,受制於落後的種植技術和烹飪技巧,羅馬人的食物,即便是貴族奉為尤物的美食,你我等現代百姓肯定也是無福消受了。

這就是真實的古代世界,一個既令人憧憬卻又令人恐懼的世界。所以,那些還在幻想穿越回去的老少爺們,聽我一句忠心奉勸:

記得多帶酸菜牛肉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