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2022-07-14由 房地產帶鹽人 發表于 農業

如何看待這種灌輸

本文為專欄的第208篇文章,2021年的第4篇。

今天不寫平時聚焦的領域,而是寫感受,所以不算是本專欄的文章,算是番外篇吧。我認為專欄第三年,雖然關注度乏善可陳,尤其是公眾號因為更新的更晚也就一年,效果一般,但每年還是要有一篇表達自我的文章,作為一個介紹,給新老朋友介紹一下背後寫文字的這個人的基本面和近況,我一定不會僅侷限在自己很獨特的經歷部分,而是要說些你我大家都可能面臨的情況,只不過我的感受視角也許跟你有相同或不同之處。

奔波在路上的第N年,又經歷了新城市,在我而言,從來不想單純在增加新的遊歷上疊加每一年,這不是旅遊打卡。今年我想說的是突破侷限性,來自我身邊一系列的事情。

我講的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包容”和“融入的代價”,說的是城市的特質,也是人的特質。因為四處跑習慣了,這樣的例子我經歷過不少,舉其中一個。

數年前我在上海工作,有一次中午和幾位同事一起吃飯,這其中呢我和另一位山東同事,以及兩位上海同事,還有一位福建同事(這樣的區分僅為描述方便)。吃飯間就說到一個話題,是我這位山東同事提起來的,這位女士說起來在山東自己家鄉受到一些不公或者她認為對女性不夠尊重的事情,類似後來網上有人帶節奏的那種“女人吃飯不上桌”之類的。但她用的說法是,山東都這樣,這讓一旁的我有點驚訝,因為我並沒有這樣的經歷,而且那時候已經去過山東很多縣市,我不確定她說的事情,但至少知道那不會是一個常見的主流現象(這裡要剔除聚餐喝酒的人一桌,不喝酒的人一桌造成的每桌人性別差異的隨機情況)。

我這位山東同事到上海生活當時應該已經有2年以上了,應該也更傾向於在上海定居的樣子。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然後這頓飯就開始了“友邦驚詫論”環節,兩位上海同事開始評論,和山東女同事一起以評論的方式講兩件事:1、這樣的情況多麼的差勁;2、上海的平等和女性地位,以及男人該有的對女性的紳士風度;其中一位還舉了她家兒子教育的例子,說明從小要有這種灌輸。談話間還夾雜了很多“嘖嘖”的語氣,以及你們可以想象到的弄堂間閒聊的長短。

接下來的話題即便是不衝向我,在這麼個吃飯的小環境裡我是不可避免的被夾裹進去了,同時山東同事不斷地在補充線索,三個人就差問我一句:“你們怎麼這樣呢?”,這種語境你們懂得,我能感到,但我奇怪我有什麼需要回復這種姿態的義務呢?我也沒有這種代表山東回覆的可能性。

這頓飯從始至終我主觀上並沒有刻意以一個山東人的身份坐在那裡,亦不需要回避這個事實,不過被迫面臨這樣一個話題。同時我馬上意識到這其實是山東同事的一種“投名狀”行為——她在肯定上海,以否定家鄉的方式,這些表達從談話看是她們仨或者類似的人習以為常的方式。我在這裡也不是頭一回見了,並不意外。

為什麼她們愛聽,或者我的山東同事愛講這個話題呢?我為什麼稱之為投名狀呢?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件事:

有一位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曾經講過她的經歷,作為一個努力且家境還可以的青年,她個人計劃深造有明確的求學目標,然後抵達後開始也比較順利。她最初到美國留學的時候是一個當地美國家庭提供了租住的地方,且對她非常好,甚至可以說是關愛非常。

然後這位同學就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研究中去,學業挑戰不小,她基本上不是在上課、參與課題、寫論文、讀書研究就是在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之類的,總之日程充實而聚焦。但隨著學業的順利,個人的不斷取得進步,她發現接待她的美國一家對她的態度越來越冷淡,按說一直鼓勵和關愛她的這家人該為她的成績感到高興才對。而且這家人經常拽著她去體會“優越”的美國生活方式,關心她有沒有見過之類的,她就很奇怪,對方給她展示的這在自己家也司空見慣的東西,有什麼稀奇的,她更樂意聊她來的目標和取得的進步,以及感謝對方的支援。

雙方越離越遠,有一天美國家庭就請她離開他們家,她有些奇怪就問什麼情況?對方說請她在家裡住是讓她有機會體會美國的優越,而不喜歡她表現出來的不關注,只聚焦於自己的學業目標,這令他們一家感到失望。

這時候就輪到這位同學驚訝了,因為她的學業是頗有挑戰性的,任何一位青年人想在這個方向上有進展基本上需要投入很大,她努力聚焦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只能拼命,而是因為自己喜歡且規劃好了目標,她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才考上的。她不關注美國家庭給她展示的生活是因為那些對她而言沒什麼特別,她又不缺那些。

到這裡大家都能跟這位同學一樣的感受,對方的盲目偏見,他們希望這位同學融入的友好態度,以及特別的包容,是建立在要求她表態的基礎上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為前提的。在他們看來,這位同學需要有態度作為“投名狀”,這種表態可以是言語上、行動上的,總之要遵循他們的價值觀來,他們認為中國很差,而這位同學表現出的自信、取得的成績,讓他們感到落差。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大家還記得那位在學校發表演講的留美女生麼?她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呼吸是一種奢侈的體驗,下飛機的那一刻終於可以摘下口罩了,並且順便吐槽了一下在國內的空氣質量,說自己在國內如果不戴口罩會生病。(這是發生在幾年前的事情了,但願她現在在美國的話可別隨意摘口罩)

上面這種表態的套路,一貶一捧,很熟悉,當地人民喜聞樂見。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還有很多在網上被當做段子博人一笑的外國人提問系列:

你們中國有空調麼?(以及各種家用電器的例子)

“中國有車麼?”“中國有電麼?”“中國有電視麼?”“中國有公路麼?”

“中國人都抓狗來吃麼?”

“中國有沒有廁所?”

在這裡我要說一句:起碼很多外國人的盲目的確是因為不瞭解中國,隔著太遠,又有媒體帶節奏。我前面寫的自己的經歷可是妥妥的在國內!

我是個地域觀念不太強的人,主要是因為我基於以下三個認識:

一、我自己一個人代表不了任何地區,也不依賴某個地區給我什麼烙印來生活或者自處;

二、我認為個體的特質,遠超一個地區的所謂“共同特質”,甚至很難去界定一種地區共同特質。一個人的發展和與外界打交道,乃至個人的各種境遇和選擇,顯然是個人的東西影響更大。

他是什麼樣的人,顯然比他是哪裡人對他作為一個個體的狀態更重要。

本沒有一個所謂的標籤可以來自地域。

三、人本該給自己擁有自由的信心,而不是非靠融入哪裡來獲得立足,或者安全感。尤其不需要為了融入付出那些隱形的代價。四處走,多體驗,喜歡哪裡去哪裡,為想做的事情去往各處,學會欣賞新的環境;即使你安定在一個地方,你首先是你這個人,而不是把這個地方、某個群體、某個外界的觀念凌駕於自己之上。

你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選擇(新年番外篇)

很多時候大家講一個挺好的觀點:我們要有強大的內心以抵禦這些偏見,讓它不能傷害或者影響到我們。

我倒是覺得,換個想法,我們本就該有強大的內心和觀點,以避免自己滑入跟這些偏見一樣的險隘中去。我很少感受到其他人的偏見和傷害,可能因為我個性過於驕傲和偏執,以至於經常沒注意到他人和他人的表達,所以也順便忽略了一些可能附帶的不友善。

我去哪裡也沒覺得有向當地包容的圈子叫投名狀的需要。

80後是在時代分水嶺上成長的一撥人,所以特別能感受前後變化,同時在這個變化中分裂成大體兩群,以現實和觀念的分水嶺為界,有些偏過去,有些偏隨時代變化。同時80後趕上個特別好的契機,我說的可不是時代紅利,我認為時代紅利本身是一種侷限性的看法,我說的也是時代,80後趕上一個容易找到方向和成就感的時代,擁有了在多元化價值觀下的選擇,而不必侷限。

無論是上一輩,下一輩,可能跟你擁有一樣的觀點,而同齡人中也有跟上一輩觀點一致的。在如此多元化的世界,當下這個節骨眼上,獲得成就的路線很多,尊重自己的機會很多,就如同你也遇到我前面舉的例子,不必陷入其中。

諸如此類的還有:並不是一個有編制的體制內工作才是體面的全部可能,我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個選擇,當然,只要你不帶著這個觀點來打擾我,你因此開心我是非常尊重的。

寫了這麼多,基本上就是文中題目所表達的意思。

平時還是寫地產專欄,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