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王安石變法,好的出發點為何會導致失敗?

2022-07-10由 賴世康說歷史 發表于 農業

守宮苗怎麼養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詞,一旦說出來,那麼就會引來一陣:嘖嘖,外加直搖頭,這個詞就是——變法。的確,在古代,變法是一個危險係數爆表的事情。變不好,就會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變得好,還是會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古代有一句話相當通用且根深蒂固,它叫做:祖宗之法不了除。敢於變法的人都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變法的內容、成效先暫且不管,單論勇敢的精神,他就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代表,一個值得讓人記住的、失敗的代表,它的知名度完全不亞於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它就是——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好的出發點為何會導致失敗?

王安石

王安石的理想

提起王安石,我們都不陌生,不知道我們在上學時又多人被他的文章折磨過。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上的地位可是不低,我們知道他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但是我們是否又知道,他曾身居宰相?

公元1058年,時任支度判官的王安石向宋仁宗上書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時年二十七歲,到了公元1070年,王安石終於被封為宰相,之後他開始大力進行改革。王安石為何如此積極地進行改革?當時的北宋那麼富裕又為何急需改革呢?

北宋的“內傷”

北宋是挺富的,可是要知道,錢這種東西都不經花。

北宋建立以後,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大臣們專權做大,所以實行了一職多官的方式,就連宰相這一職位都不止一個人。這個方法的實行,的確非常有效的遏制了官員獨大的情形。可是本來需要一個人乾的活一下子分成了好幾份,活還是那麼多,做完了就無事可做,但是朝廷還要一直養著他們,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冗官。

為了防止“陳橋兵變”的再次發生,宋朝對武官的要求非常嚴苛,不僅要求文官的職位要高於武官,還讓武官“將不見兵,兵不見將”。可是宋朝建國之後,周圍的少數民族國家一個比一個猛,為了對抗外來侵略,宋朝不得不實行“養兵”的策略。但是為了防止兵變,宋朝統治者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守內虛外。什麼意思呢?就是讓精幹強勁計程車兵把守宮禁,而瘦弱、戰鬥力低下的兵員被安排在了邊境,可是戰鬥力不足,又不得不招兵,這就造成了“冗兵”的現象。

都說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一充實,那麼人們的精神需求就會大大增加。這期間,統治者們修建大量的寺觀、高樓、園林建築等,如此巨大的花銷被稱為:冗費。

國力再富庶也經不起這麼折騰,這“三冗”搞下來,雖然年年GDP沒少增加,但是國庫就是存不住銀子,這樣就形成了我們印象中的積貧積弱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好的出發點為何會導致失敗?

宋仁宗

內憂外患

國庫虧空就要想辦法補,在當時注重農業發展的封建社會,其賦稅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平民百姓。除了正常交的“兩稅”,還有各種的其它賦稅,壓的百姓們踹不過氣。

大宋建立以後,北邊有個大遼,西邊有個西夏。這兩個國家的人知識水平雖然有限,但是無奈戰鬥力超強,哪一個國家都能爆錘大宋。而大宋邊軍戰鬥力低下,每回打仗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這樣不但損失大量的人、財、物,同時與他們簽訂的合約還要支付給他們大量的歲幣。

所以表面上大宋一派祥和之景,但是實際上大宋已經是暗藏矛盾,步履維艱。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王安石已經按耐不住了,為了大宋的將來,捨我其誰?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很快就推出了新的法規,這次改革主要在三個方面:百姓、邊軍和取仕。

首先是利於百姓的改革。

一、青苗法。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之時,官府把糧食、錢財貸給百姓,等到春夏時歸還,但是要收兩分到三分的利息。

二、募役法。本來服勞役是每戶輪著來的,但是現在可以不用去,只要交錢,政府招人替你服勞役。

三、方田均稅法。下令丈量全國土地,按照土地的優質狀況收取田賦。

四、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出,但也可以向政府貸款。

還有很多,篇幅有限,不一一列舉。

對於軍隊,王安石也有想法。

一、保甲法。將民戶編制起來,十家為一保,每家有倆壯丁,就抽一個在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

二、裁兵發。整頓禁軍,五十歲後必須退役,測試士兵,不合格就往下調。

三、將兵法。把各地駐軍分成若干份,並設定將軍和副將各一個,專門負責軍隊訓練。等等

在用人上,王安石先是改革科舉制度,接著整頓太學,用人選材。這些方法乍一看都挺好的,試試下去國富民強指日可待。但是真的會如此嗎?

王安石變法,好的出發點為何會導致失敗?

王安石變法

上有政策、下有

對策

對於這次改革,從始至終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上行下效的問題,政策是好的,可是未必就實用。比如青苗法,農戶在青黃不接之時向征服貸糧,糧食貸下來了,可是又怎麼保證糧食能夠種的好呢?到期如何償還?雖然稅法規定收利息兩分到三分,但是實際操作中,收的利息要高達四、五分。本意是好的,可是對百姓而言,這相當於換了一種剝削的方式罷了。

再比如募役法,不想服役的可以交錢給征服,可是本來輪流服勞役的是上三等戶的事情,四、五等農戶本來是不用服勞役的,因為本來日子就不好過了,可是新法一出,也不管幾等了,都要服,不服就交錢,這下子,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至於保甲、保馬法,對於百姓來說更難過,有的人為了不服兵役,甚至將自己的手腳筋給挑了;保馬就是讓百姓替政府養馬,政府會給補貼,但是,馬是多金貴的動物,一旦養不好,死了,這裡面的損失都要百姓自己負擔。

這些新政策實行下去,很快就受到了保守派的地址。他的好友司馬光也看出了這裡面的弊端於是規勸王安石,但是王安石全然不顧,反而更加激進地推行新法。司馬光甚是無奈,最終和王安石決裂。而改革派內部也出現了問題,改革派裡的人都在變法的同時考慮著自己的利益,而非以大局為重。【參考文獻:《宋史》】

王安石變法,好的出發點為何會導致失敗?

司馬光

為了高尚理想奮鬥的人

最後的變法還是失敗了,當宋神宗去世時,結局就已經註定。這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改革,雖然短時間裡取得了些許成效,但是也給大宋帶了不少弊端。從此開始,朝堂內部的鬥爭也變得更加激烈。數十年之後,靖康之變,百姓們紛紛認為導致這次事變的最主要的負責人正是王安石,而在那之後的百年裡,王安石也遭受著後人的咒罵,雖然如今王安石已經被恢復了名譽,但是陰影尤在。我想王安石已經不在乎了,既然他敢於勇敢地邁出這一步,雖然後果不太令人滿意,但是他也是嘗試著為國家富強而努力的人。